《朗读者》节目跨媒介叙事策略研究

2017-03-28 18:21崔梦莹
传播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朗读者人称叙事学

文/崔梦莹

《朗读者》是一档大型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黄金时间播出,播出平台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节目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内容依托,以访谈嘉宾形式引起受众共鸣,以朗读为表达出口进行节目呈现。节目播出后口碑和收视俱佳,成为跨媒介传播的现象级节目。线上网站视频的同步播出、微博话题的持续讨论、嘉宾成为网站热门等,线下的朗读亭掀起了“朗读热”,衍生出地方电视台电台做起朗读系列节目,让喜欢朗读的市民有机会走进录音棚,全民参与朗读蔚然成风。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市场中,文化类节目因其受众范围狭窄,共鸣点难把握,持续遭受冷遇。但《朗读者》却让小众题材带动了大众热度。如何运用跨媒介传播和叙事策略做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这其中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

一、跨媒介传播渠道多元化

在五六十年代,电视还是奢侈品。而如今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的出现,让我们的收视选择和需求更加多元和个性。真人秀节目市场内容的垂直细分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电视有大众传媒的属性,收视率成为衡量节目好坏的重要指标,让节目制作的出发点往往会局限在怎么讨好受众,拿到更高的收视率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单打独斗不甚乐观。《朗读者》运用逆向思维跳出了思考的壁垒,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不光争取电视收视率,在跨媒介传播上,线上和线下都做足了工夫。

(一)线上:“巧借东风”

#CCTV朗读者#的微博话题,节目首播当天阅读量达4.4亿。截至2017年5月30日,话题阅读量高达13.2亿,腾讯视频十二期节目点击量总和达2.5亿,和节目相关的“10万+”阅读量的微信订阅文章接近250篇,豆瓣评分最高达9.5,音频版的《朗读者》在喜马拉雅App有38万订阅用户收听量突破3亿。节目嘉宾许渊冲、斯琴高娃、张梓琳等成为捜索热门人物,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作品被某网再次站进行热门推荐,甚至带动了《演讲与口才》等杂志和书籍的热销。

高数据背后有其成功的深层原因。考虑到电视和广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利用线上进行跨媒介传播“巧借东风”,网站提供同步视频,喜马拉雅、荔枝FM提供同步音频以及幕后花絮解读等,非线性传播让受众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收看或收听节目。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微博、微信互动讨论,让《朗读者》的热潮经久不息。

(二)线下:书声琅琅

《朗读者》线下设置了朗读亭,营建了一个能够倾诉自己心田的封闭环境。真人秀节目的喧嚣让我们进入一个误区,受众更喜欢“娱乐至死”,实际上喧嚣过后归于寂静,他们希望有一个讲述秘密的空间。正如第三期节目当中的麦家,因为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正常有效的沟通,因此选择了在他出国时给孩子写信的形式。

好的文化类真人秀,不一定苛求现场有多热闹的互动,放眼到线下,让素人参与其中同样也能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朗读者》掀起了全民阅读、全民朗读的热潮,各地电视台电台争相推出相应的活动。以河北电台为例,广播阵容按收听率多少分为两个梯队,新闻、交通、音乐属于第一梯队,其他属于第二梯队。有两个频道再做类似活动,河北故事广播的“朗读河北”活动,主要面向爱朗读的学生群体。河北文艺广播的“朗读者”活动,面向社会各类人士。两个频道凭借《朗读者》的衍生活动,实现了收听率逆袭。在5月的频道排名中,分别是二、三名。

二、叙事人称策略彰显本土化

(一)人称叙事:内心独白

当叙述人承担一部分详细本文的“叙事”角色时,并非以抽象的“它”出场或讲话的,而需要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身分;这种具体身份的获得又代表着或说是反映出叙述人对所叙之事抱有的某种态度或曰距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谈论的叙事学上的“人称”问题。①

影视作品中摄像机起记录作用,这让叙事人称的确定变得复杂。影视、节目、写作中,叙事人称不同,语气、语境、态度都不相同。故事的叙述表意功能被影视作品由影像和声音共同承载着。叙事情境中,声音起灵魂作用。声音不仅是对镜头呈现画面的客观陈述,也勾起了人们对画面之外情感的遐思。

这里,笔者主要对文化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里的画外音叙事功能进行分析。画外音分为旁白和内心独白两种,文化类真人秀多是利用内心独白进行叙事,运用环节多为片花。例如《朗读者》第一期“遇见”主题的开始,有一段主持人董卿的内心独白:“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画面中显示的是主持人董卿站在窗边思考,这段内心独白不光将画面叙述的很清楚,同时像观众展示的内心活动叙述,也促进了受众的思考,一下子从浮躁和喧嚣中解脱出来能平心静气的观看节目了,勾起观众自身的回忆,以求在节目进行中能更快和观众达成共鸣。这种主持人内心独白的展示形式体现了叙事本土化的倾向,在众多国外真人秀节目中并不多见。一般真人秀节目更喜欢采用旁白形式更客观的看待身边的情形。而中国人本身性格内敛含蓄,不刻意流露自身太多的情感,而《朗读者》抓住了这一诉求,在人称叙事上引导观众去回忆、去表达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二)非人称叙事:字幕

“所谓非人称叙事,指影片叙事本文中没有一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②“‘非人称叙事’,并非‘无中介’的‘客观性’陈述,相反,它是一种相当精巧的‘主观操纵’的方法。它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声音”移换和架构在本文中的人物活动和观看者的身上,似乎故事是自然发生的,是由观众自行建构的,但这只是一种圈套”。③

在《朗读者》中,嘉宾就是叙述者,字幕为他们服务。这里的字幕并非是人物对话的字幕,而是具备叙事功能的特效字幕。接下来,笔者同样以《朗读者》为例,来分析非人称叙事中,字幕的作用。

每期嘉宾在朗读的过程中,屏幕的右方总会出现一本翻开的书,这本书上显示的事嘉宾所朗读的文章,读到哪里文字下方的下划线就会跟到哪里。这里的字幕设计有所不同,改变了传统的下方白字的形式,这让字幕更具有本土化。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学作品,古书和书法字体的字幕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三、真人秀人文情怀核心化

一直以来,对真人秀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差别,我更愿意接受的一种解释是:“真”即是真实,“人”指的是嘉宾、主持人、观众,“秀”指的是生活艺术化的演绎。首当其冲的“真”,不加任何雕琢与掩饰,展示最本真的自我。文化类真人秀《朗读者》以节目为平台,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段文字的背后总有一段情感,每一期都有不同主题:遇见、陪伴、选择、礼物、青春、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④每一位嘉宾在朗读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情感宣泄的方式,或悲或喜,或徘徊亦或是沉思。习近平总书记说:“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⑤当情感与文字交融,节目的人文情怀就成为了核心,这个节目不仅能打动自己还能打动受众。

综上,笔者以文化类真人秀《朗读者》为例,阐述了此类节目在叙事策略故事中融入人文情怀,并加以跨媒介手段进行传播的过程及原因。中国文化类真人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只有做到跨媒介传播多元化、叙事策略本土化、人文情怀核心化才能让本土更多节目越来越焕发生机与活力。

注释: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8 页.

②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2 页.

③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4 页.

④《《朗读者》12期书单,对应孩子人生的12个关键词》,搜狐网

⑤《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人民网

[1]罗皎洋.户外真人秀节目叙事学研究——以湖南卫视户外真人秀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5.

[2]过彤,张庆龙.《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传媒评论,2017,3:33.

[3]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2003,(3).

[4]朗读者(央视综艺频道的栏目).搜狗百科

猜你喜欢
朗读者人称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拼图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