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更多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和方式应运而生。而应用在传媒领域的各种新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既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空间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加快新媒体融合步伐,为用户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和服务,显得至关重要。
2014年8月,中央出台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此为契机,中央和地方媒体齐发力,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媒体转型新路径,在平台及内容、管理和经营等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大批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成型,“深入转型、深度融合、深层变革”成为媒体行业共识。
目前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以“中央厨房”为支撑的全媒体统筹运作模式。《人民日报》设立 “中央厨房”,将“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两个平台有机融合。各地媒体纷纷效仿,积极推进“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二是推出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融媒体产品模式。如南方+、澎湃新闻、浙江新闻、扬州发布АPP类等新媒体产品,在流程创新、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布局新媒体产品,不断增强影响力;三是以视频直播、大数据、机器人写稿、无人机直播等为突破口的新技术模式。如新华社手机客户端现场云直播平台,向全国新闻媒体开放“现场新闻”功能应用。如南方都市报2017年1月上岗的写稿机器人“小南”,并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运报道,科技正成为服务全媒体的技术引擎。
由于媒体融合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很多媒体并不愿在融合探索上投入大量人才和资金,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了媒体融合的健康持续发展。
而一些媒体的转型更像是赶鸭子上架,建设 “中央厨房”也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转变思路,即使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采编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办公空间进行改造,也忽视了最重要的业务平台建设,薪资与考核等面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少传统媒体都面临着采编业务骨干流失,新媒体技术、业务骨干人才缺口大,引进难、留不住的困境。此外,很多新媒体从业者都是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普遍年龄偏大,思维不够活跃,对于新媒体工作机制不够熟悉,新技能掌握不够熟练,有的媒体甚至出现从业者在衔接工作过程中出现断层的情况。
传统媒体虽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着各种有益的探索,但暂时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作为日常工作的指引和规范,很多业务流程只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虽然设立了“中央厨房”全媒体中心,但与其他采编部门还是分而治之,无论是生产流程、组织机构都跟不上,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内容上也未针对新传播平台的特殊性去研究用户的阅读习惯。创新的力度、广度都还远远不够,难以形成影响力,更难以变现。
融合首先是管理上的融合。体制机制是媒体融合最深层次、最根本的问题,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媒体的发展需求。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破除采编部门之间的壁垒,在机制体制的设计上,除了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更需要产品思维。
因此,优化顶层设计和全媒体采编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以此为基础完善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以及人才激励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才能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媒体融合实践过程中,能写稿子、拍片子、玩直播、做编导,掌握全媒体十八般武艺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缺口。在人才培养上,媒体需引进更多适合新媒体发展的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水平,各地政府应为媒体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人才的培训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等方式激活记者的学习热情和转型动能。也可以从激励机制上倒逼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建设一支适应新的传播业态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优质内容,新媒体的优势是技术创新,但这两者结合还远远不够,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才能重新定义优势的内涵,补足短板。
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转变服务方式,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把读者变为用户,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新业务、新产品和新服务,最终让传媒产业与地方经济、民众生活形成一种依存关系。
如北京青年报旗下的北青社区传媒公司布局了近千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以小区生活服务为核心,将居民作为服务对象,最终成为集资讯、新闻、服务、社交、购物等各种功能,黏合线上与线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盈利模式。
文章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发展融合的现状与所出现的问题困境进行了一个简要的说明,在探讨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两者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不大力发展新媒体,不加快推进融合发展,主流舆论阵地就有可能会被挤占,所以对于融合当中所存在的困境应当加大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