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韩艳华
大学生奢侈消费观产生原因分析及引导对策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韩艳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中奢侈消费观逐渐流行,出现了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例如:从众消费与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享受消费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大学生 奢侈消费 适度消费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生的状况,而大学生的消费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进而为他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及产生原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奢侈消费观在当代大学生中逐渐流行起来。有的大学生由于形成了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在社会生活中常身不由己的陷入窘境,从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奢侈消费观它主张消费者大量地、无节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持有这种消费观念的大学生的有以下几种消费行为:
(一)消费结构偏差大,不利于个人发展
据调查,这部分大学生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占全部生活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电脑、手机、上网费、请客、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约占全部生活费用的二分之一左右,其中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书刊、培训班等发展型资料消费的占全部生活费用的六分之一左右。
这种重享受消费轻自身增值消费,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消费行为,使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意志消磨,不再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追求时尚和名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很多大学生喜欢跟风,迎潮流,追时尚,有些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购买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喜欢购买兰蔻、雅诗兰戴等世界名牌化妆品。而当问及“购买名牌的动机”时,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是“名牌质量好”,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其他同学有,我也要有”,“显现自己品位,体现出和别人的差距”。这些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攀比、虚荣心理,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超前消费,身陷债务的泥沼
随着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时尚消费模式的普及,以及各类银行信用卡、校园贷进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成为“网购一族”、“卡卡一族”,有的同学不能在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之间实现平衡,不仅是“月光族”,甚至存在“透支族”,“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了这部分大学生所追逐的时尚。超前消费让他们自己身陷债务的泥沼,当生活费不够时,就找各种名目向家里要钱,或找同学借钱、或从各种金融平台借钱,甚至发生多起大学生因借高利的校园惨案,还有诸如“裸条”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一)经济文化环境变化
1、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早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市场日益繁荣,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可能,主要表现在扩大了消费范围、拓展了消费空间,而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其消费欲望,促进消费行为的实现。尤其是电商平台和网络金融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让消费市场平民化,“透支”消费的出现,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更为灵活,改变了根据每个人的收入来分配比例的消费模式,大学生可以不再仅以当前收入为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随意型消费增大。
2、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符号象征性,即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20世纪80年代,消费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各种主义和流派涌入我国,将消费本身作为人生的价值和目的,挑动了人们消费狂热激情,麻痹人们的意志。幸福被等同于消费,消费品不再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指示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符号。这种文化通过网络、广告、影视等大众媒体传播,让消费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误认为:个人消费品价格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幸福的多少取决于消费物品的多少,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
(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产生盲目冲动的消费行为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大学生开始崇尚自由、渴望独立,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而且反应敏捷,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消费自主需求,但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正处在消费观构建阶段,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冲动性。
2、集体生活产生跟随从众的消费行为
上大学和以前上小学、高中不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个人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有归属感,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希望通过“相似性”和“一致性”融入自己所在的集体,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接受。这样,个人的消费方式和内容不得不受同学的影响,出现了共同的消费趋向,而对于消费品本身的特性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则考虑不足。
3、尊重需要产生炫耀攀比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他们通过购买品牌商品、在社交活动出手阔绰等炫耀行为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财富和社会地位,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并且,通过相互攀比以维持或提升在自己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好像通过此种手段就可以和自己的“身份”相适应。
(三)家庭教育缺失
1、收入来源稳定,不知赚钱辛苦
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即使收入并不宽绰的家庭也对大学生经济的供给也没有太大约束,虽然收入具有依附性,但收入的支出却有独立自主性,家长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无条件满足,使其成为“理想的消费者”。由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缺乏生活磨练,不知赚钱辛苦,大学生大多养成了要花钱就伸手的习惯。
2、缺少理财锻炼,不会管理开支
中国的父母更多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各种“显性”能力上,比如各类艺术方面的才能,奥数、作文等考试知识的深化,而对于消费理财能力的培养则觉得没有必要。一些家长对孩子过早接触金钱心存顾虑,认为对孩子少言钱财之利害,才更有益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他长大挣钱了,自然会懂得计划和管理。这样孩子一有钱就花光,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3、家长自己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家庭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观念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如父母追求时尚品牌,其子女多倾向于品牌消费。
(四)学校教育缺失
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高校教学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与消费观、消费计划有关的的专题教育和相关课程的设置。因为没有系统化、具体化的相关知识技能的指导,大学生的消费及理财习惯的形成更多是通过观察学习,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一)社会引导
(1)加强大众传媒的良性宣传作用。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等资源优势,积极倡导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减少对大学生消费产生误导的广告。
(2)加大金融网络安全建设。进行金融网络知识的普及,依法处置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营造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使学生更好培养自己理性的消费习惯。
(二)自我规划
(1)制定适合自身的消费计划。大学生应学习一些经济、金融类知识,对每月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寻求合理的消费方式,做到量入为出,不攀比、不盲目消费、不奢侈浪费,养成良好消费的习惯。
(2)尝试经济独立。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通过多种形式的兼职,大学生即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又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开阔眼界,体会社会生存的困难,挣钱的不易,从内在上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三)家庭教育
(1)理财教育与学业教育同等重视。父母应将把理财教育渗透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钱财使用上不能一味的放纵,而是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经济活动,并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其适度消费等理财技能。
(2)改变自身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轻易的被孩子所效仿,父母要对自己和家庭的消费支出有明确的规划和分配,为孩子树立勤俭节约、避免盲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榜样。
(四)学校教育
(1)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除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消费理财知识技能的培养,如通过社团活动、理财专家的讲座、校园宣传栏开展专题教育,开设《个人理财》等相关课程宣讲消费理财知识,并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当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高校应发挥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在消费中的存在的不良心理加以修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适度消费观。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的奢侈消费观,确立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适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1]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学, 2010,(19)
[2]孔瑞,陈运华,张玄卿.大学生消费与财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12)
[3]赵剑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石庆新.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