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
李牧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公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被国家设为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肩负以金融手段破解“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吉林省通过实施差异信贷,搭建融资扶持机制等措施强化了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和分配,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数字金融普惠教育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是当下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
农村金融改革;金融服务;风险防控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逐渐向主体多元化、覆盖全面化、技术创新化转变。其中,我国居民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覆盖率等基础金融服务指标已处于世界中上游。虽然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这样的问题与挑战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十三五”开局之际,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被国家设为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肩负着以金融手段破解“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国家希望通过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农村金融资源投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1]吉林省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环境较差、公共设施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均衡。这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吉林省在金融改革中通过实施差异信贷、搭建融资扶持机制、构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融资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增产。其中差异信贷针对的是经济作物、棚膜经济、养殖业等领域,通过11类“农优贷”金融产品的投放,扩大该农业领域的贷款总供给,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而增加其经营性收入;搭建融资扶持机制针对的是农家乐、农村电商、特色种养殖等领域,通过银政农合作,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提供贷款支持,以此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三支柱一市场”农村融资服务体系是为了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信用环境不优、改善产权流转不畅的现状,通过组建省级金融综合服务公司、物权融资服务公司,规划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及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全面释放农村资源财产权;精准扶贫针对的是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和贫困农民信贷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电商贷”“村淘贷”等专项扶贫金融产品的研发和使用,采用“信贷——保险+政府资金”的模式扩大贷款总量,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同时,联合地方金融高校和金融机构通过“定向选拔、定向培养、精准上岗”等政策,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二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资源调节机制,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为了解决吉林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产品流通不畅、生态环境易遭破坏等问题,吉林省在农村金融改革中不断优化财政支农金融化模式,增加农业保险种类和范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金融改革目标。如2016年,吉林省相继成立了政策性信贷担保公司、涉农引导基金等金融化操作平台,规模达到48亿元,不仅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发挥了金融服务作用,还提高了物权增信、政策性担保等作用。三是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促进社会稳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的稳定发展是吉林省发展的重要保障。吉林省在金融改革中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金融资源投放,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即便在全国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农村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依然得到提升。基于以往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金融改革的目标要求,吉林省通过农信社改制农商行这一市场化方式,化解了农信社沉重的历史包袱。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强了农村金融知识宣讲等普及工作,并建立健全了农村金融消费者投资、咨询、办理、反馈、回访等渠道。
一是农民收入增加,超额完成任务。2016年,吉林省棚膜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无论是叶菜还是果蔬,其产量同比均增长了10%;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提升,使其收入同比增长30%;农民工资性总收入达到640亿元,同比增长5.2%;全省全年实现32.9万贫困户脱贫,超额完成任务。[2]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市场活力有效提升。值得肯定的是,农村金融呈现整体运行良好、供给能力增强、服务质量优化、市场活力提升的良好格局。涉农贷款余额6 110.2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同比增长19.79%,农户消费贷款同比增长13.11%,企业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9.93%;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3.9%;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6%,较年初下降0.59个百分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不良率2.34%,较年初下降1.47个百分点。[2]三是农信社改制成效初显。2016年,吉林省10家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改制完成后,农商行数量达到35家,这一举措处理了农信社80.6亿元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不良贷款率也下降到4.9%,下降率达3.5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末,农信系统资产较年初增长52.3%,达到7 562亿元。[2]这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因素,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上述金融改革所呈现出来的数据一切向好,可以肯定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成绩。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吉林省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使用、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教育方面所展现出的“痛点”则凸显了吉林省金融改革目前既需面对又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一是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吉林省农村地区在乡村尚未普及金融机构、ATM机、金融机具。村一级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缴费、取现和存款三个方面。而贷款业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需要到相应的镇、市银行办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贷款需求越来越大,贷款业务逐渐被重视起来,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贷款业务、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二是融资服务方面,农村家庭负债集中在看病就医、子女嫁娶和耐用品消费方面。而在向金融机构融资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没有抵押或抵押物不足,导致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农民无法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所以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借贷、赊账等现象在农村地区依然十分普遍。三是保险服务方面,吉林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已逐渐普及,政策扶持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农村覆盖范围扩大,村民对购买财产保险和农业保险的意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对医疗健康保障诉求很强。但农村居民对财产保险、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意识过低,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早已在吉林省农村地区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去城市闯荡,又将这些科技产品带回农村。由于金融环境的欠缺和农村居民自身意识的落后,大部分人在理财平台使用、证券交易等方面几乎空白,但能够通过微信、支付宝以及个别手机银行APP的操作,进行发“红包”、存话费、网购、办理转账汇款等业务。以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虽然对网络的操作较为陌生,对数字金融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但未来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十分光明的。
吉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培训主要由金融服务提供方(如银行、农信社等)组织。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也较为封闭。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享有的金融服务权利太少,金融离他们过于遥远,无需关心;另一方面,由于对金融认知过少,导致他们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和害怕心理,使其离金融越来越远。这也再次凸显出金融排斥在农村的普遍存在。但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对学习金融知识的热情还是十分高涨的。虽然普惠金融的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农户积极的态度和对金融知识的渴求是普惠金融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但吉林省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偏少,经营模式也较为落后。政府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普惠金融目的,就应该适度地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确立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位,让民间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适度竞争。这样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治理方式,提高彼此的竞争意识,弥补双方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足。
虽然金融机构具有逐利性,但同时也应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国有金融机构,更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政策创新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网点,并逐步增加网点的金融服务种类。例如,减少金融机构涉农方面的税收,建立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评审制度等激励政策。通过这些政策性的金融扶持和引导来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获取能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硬件设施和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目标。
吉林省金融机构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吉林农信社对“三农”金融提供的农业机械贷款、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贷款、农户出国劳务贷款等,但服务类型却过于单一,大多局限在贷款方面,而像“三农”方面的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则少之又少。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等特点,所以,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需要有足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来保障农民的收益。所以金融机构应该使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并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估流程与购买渠道,使农民可以在接受的成本范围内享受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
农村地域宽广,无论是交通设施还是实体经济,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达到城市水平。从时间和空间方面看,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很好地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便利了居民的生活,给居民提供了时时、多样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同时,“互联网+”在金融服务的各项环节中,如信用建设、风险防控等也会带来帮助。所以,吉林省金融改革要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并且注重引导和培养农民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金融操作。
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强,阻碍了金融产品及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与推广。政府可以作为一座桥梁,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如银行从业人员、金融专业教育人员、金融自律性组织等)与农村居民通过金融知识下乡服务、调研活动、网络平台宣传等方式联系到一起,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传播和普及最基础、最实用也最具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知识。同时,政府还要重视对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教育,可以通过城市教师带动农村教师的方法,对农村中学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使其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再通过他们将金融知识带进农村中学生课堂中,使农村学生逐步建立起金融意识,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1]李永华.牢记总书记的嘱咐: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J].中国经济周刊,2017,(10).
[2]吉林省金融办.吉林省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Z].2017-04-20.
[责任编辑:胡 璇]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Rural Financial Reform in Jilin Province
LI Mu-hang
(School of Finance,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Carty of China(CPC)definitely pointed out the concept of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to improve financial fair,improving the income of vulnerable groups,constructing a modern financial system,and optimizing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ducts.At the same time,Jilin province,the only provincial level experimental field of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reform in rural areas,has been given the task of exploring the weak links of breaking the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oblems.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l credit,building financing support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Jilin province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s,and improv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farmers'income,but there are a lot of deficienci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 availability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igital finance inclusive education.So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financial reform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form.
rural financial reform;financial service;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832
A
2017-10-20
1671-6671(2017)06-0055-0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JD31)
李牧航(1989-),女,吉林桦甸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