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吉宽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中学)
摘 要:在思想品德国情模块的教学中,学生将教学内容的前认知带入课堂教学是客观事实。从阐述学生前认知的内涵与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学生前认知在国情教育予以关注的必要性和前认知的构成成分,进而探讨有效关注和运用学生前认知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国情教育;前认知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的认知储备分析是有效学情分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国情模块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前认知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教学运用。教学中,如何关注和运用学生的前认知,对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一、思想品德国情模块教学中学生前认知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前认知,是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前通过生活经验和网络资源构建起来的认知现状。体现在思想品德国情教育模块的教学中,前认知是客观学情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认知加工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认知加工、实现认知转换,也是国情教育模块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从思想品德国情模块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前认知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真实性和主观性。学生的前认知是原生态的,主要受学生的认知和态度倾向影响,这种认知状况无外力施加,较为自然,也较为真实。其次是发展性。学生构建的前认知属于学生对信息的初次加工,课堂教学则是在信息初加工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并实现认知转换,这种认知差异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国情教育前认知的构成及对其关注和运用的必要性
1.学生前认知的构成
国情模块教学中,学生的前认知至少包含认知成分、思维成分、情感成分和态度成分等。认知成分主要聚焦获取的信息本身,即接触到的信息是什么,关乎信息的表述、内容和结构。思维成分意指认知本身的动态思维过程,即学生在接触到某一相关信息时,在情感、态度的支持下会对信息进行逻辑思辨形成结论。情感和态度成分表现为对信息的感受,譬如浏览报纸,总习惯着重看感兴趣的信息。
2.关注和运用学生前认知的必要性
首先,满足国情教育模块的特点的需要。国情教育模块,教学内容更关注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等社会生活,内容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同时,国情教育模块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前认知,积累学情储备,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茫然无知。
其次,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的需要。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唯一来源。在国情教育模块中,学生的认知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的前认知来源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网络媒介资源的初次认知加工。作为“生活中的人”,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日常生活经验予以加工形成隐形的前认知;在当前网络媒介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这些信息经由学生的认知加工,都成为学生认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前认知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第三阶段,是经过课堂教学后实现认知转换。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在学生前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纠正(针对错误认知)、完善(针对片面认知)和发展(实现认知转换)的过程。
三、国情教育中积极关注和运用前认知的具体策略
如何在思想品德国情模块教学中针对前认知的构成,通过相关策略关注和运用前认知成为一个问题,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把握。
1.教学前测,唤醒前认知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學前测是教师了解和把握现实学情的一种常用的技术,其表现形式可以为“访谈”“问卷”或者“任务单”的形式。体现在国情教育模块,教师能否很好地利用教学前测,直接关系到能否唤醒学生对某一话题的前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前认知,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因此唤醒学生的前认知是有效的国情教育模块教学的前提。
2.积极引导,思辨前认知
在学生的前认知中,其思维成分是关键的影响性因素,往往学生的认知转换发生在思维转变的时候。因此,国情教育模块的教学应对学生的思维予以积极的关注。思维在很大方面受情感、态度的影响,或者受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也容易受到教师问题设置的影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若对某一话题或者情境感兴趣,则其思维表现就更加积极,就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思维活动中来,反之,则很懈怠;而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同样明显,如果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则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相反,若课堂氛围沉闷,则学生思维表现更加迟滞;学生的思维是否流畅与教师的问题设置密切相关,若教师的问题设置切口合适、指向明确、思维含量适中,则学生的思维表现更加流畅,反之,则学生的思维表现更加
逼仄。
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更活跃、更流畅,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具体到思想品德国情模块,在有效运用学生的前认知的问题上,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教学前测,我们经常发现,对于思想品德国情教育模块的很多观点,学生经常持消极态度,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现状或者部分不恰当的社会舆论有关,而要实现有效教学,则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正面引导的方式有很多,如“榜样示范”“积极情境”等。使用正面引导,在于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尽可能为学生的思维启动打开积极的通道,让学生的思维朝建设性、发展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营造民主氛围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有张力,课堂学习氛围的民主与否也很关键。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民主的话,则学生的思维表现就更加活跃;相反,如果教师过分干预课堂,经常性“强行引导”“妄下定论”或者“随意中断学生回答”,以致课堂氛围压抑,学生的思维表现则更加趋向于“同一化”,即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而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民主的课堂氛围更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以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表现越来越迟滞。
再次,合理设置问题。问题是思维展开的引擎,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方向、线索和脉络。一般而言,要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开阔,需要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给出更明确的思维方向和线索,同时,对具体思维的内容予以更少的限制(即较为开阔的思维空间)。
3.创设情境,感悟前认知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思想品德国情模块运用前认知促成认知转换的关键。而学生针对前认知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则是前认知得以顺利转换、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能否在认知和思辨中对前认知进行正确的感悟是认知转换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体现在国情教育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能否积极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前认知的感悟,从而为教学中的认知转换提供动力。
4.梳理脉络,发展前认知
从教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复述(复写)能为我们的学习留下轨迹从而刻下印记”,这同样适用于思想品德国情模块的认知转化。在认知转化中,学生的认知转化以及内涵的思维转化和情感、态度转化往往是片段式、即时式的,若不加以梳理则稍纵即逝。同时,对认知转化脉络进行梳理,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
参考文献:
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