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
摘 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作为该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孔子诗论》不仅再现了先秦古籍原貌,展现了楚地文字特色,而且便于后世深入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此外,《孔子诗论》的辨伪价值也值得学术界充分重视。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文献价值
1944年,上海博物馆分别从香港购回以及获赠的战国楚竹简共计一千多枚,目前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所以称之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为上博简。从2001年到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十二年间陆续出版了由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九册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可谓是对上博简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主要记载的是孔子传授诗的方法和内容,提供了传统诗学的文献资料,有助于加深对战国文字、儒家思想以及先秦文化的了解,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一、先秦古籍的原貌再现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今人得以见到战国时期楚竹书的实物。通过观察、研究楚竹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知晓古代竹简书籍的原貌,能夠为古书的特点找到新的实物证据,也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保护这些楚竹书。
《孔子诗论》也是一篇佚文,能够填补文献空白板块,但也由于没有传世本可用来对照其内容,对其研究的难度因此大大增强。同时,《孔子诗论》共有29支竹简,1006字,仅有一支竹简完好,其余竹简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竹简上的文字不清晰,文献内容就不能连贯,文意也难以确定。因此,很多学者在竹简的排序、校读、释义、文字研究、文献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所不同,也有少部分文献内容因此原因连文义都无法理清。
二、楚地文字的特色展现
关于文献的记载年代,整理者认为:“(上博简)乃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1]上博简能够作为贵族的随葬品,由此可见战国楚地的手抄本《孔子诗论》也是上佳之作,能够展现出楚地文字及书法的特色与风貌。陈松长全面探讨过上博简呈现出的笔画特征、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用笔特点等可供品鉴分析的书法元素,[2]说明了上博简具有书法艺术性,这些书法特色在《孔子诗论》中也有所体现。
在上博简中,同一个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孔子诗论》中的“孔”字,不仅在本篇文献的写法不同,与《马王堆·老子甲后》等出土文献里的“孔”字写法也不尽相同。[3]马承源先生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也整理研究《孔子诗论》中很多文字的异体字,如“诗”的异体字,“文”的异体字等等。但是,对于文字的考证,如是否为错别字、通假字,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此外,《孔子诗论》里也有助于考查文字的演变历史,如“庙”字,在战国楚竹简,西周金文,战国《中山王方壶》中的写法都不一样[4]。
三、与诗相关的重要意义
《孔子诗论》中提及了五十八篇诗,有一些诗篇是今本中未见的,但基本可以和今本《毛诗》相对照。第十四简里的《绿衣》与今本《诗·国风·邶风》篇名《绿衣》是完全符合的,《燕燕》与今本《诗·国风·邶风》篇名《燕燕》以及《毛诗·邶风·燕燕》也都是一致的[5]。
《孔子诗论》主要是孔子师徒研究《诗》之论,可以称得上是传统诗学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后世对《诗经》的研究。在第一简里,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6]大概意思是诗歌没有隐而不露的意向,音乐没有隐而不露的感情,文章没有隐而不露的意念,这能够体现孔子诗乐相通的诗学观念。在第八简里的《小雅·十月》,这首诗通过批判官场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之情,孔子非常赞赏这首诗,认为作者善于批评。马承源先生考释:“孔子认为《十月》诗中内容反映了西周官场中惯有的谎言,这种现象王公们以为耻辱。”[7]此外,孔子认为诗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尤其是孔子重视的政治教化功能,如第十简“以色喻于礼”和第十四简“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其中“喻”,可以看作是从明白到实践、转化的这一过程[8]。
从诗学理论上来看,《孔子诗论》是尚未能够装成“七宝楼台”的“明珠翠玉”。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孔子诗论》已然是一份成熟的教学案例。根据现存的材料,可以大致总结出孔子的教学方法和特点。孔子首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去把握《诗》的特性,接着解说具体的篇章内容,孔子会有选择性的将有共同点的多首诗放在一组,让学生能够发掘出其中的共通之处,或者孔子从同一首诗的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孔子在讲解说多会传递给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孔子诗论》中的孔子教诗与现今的语文教学或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孔子重点讲述诗篇的主旨或诗歌的旨趣,并不解释词义。[9]从在诗经史中的意义来看,《孔子诗论》有着较大的影响,晁福林认为《孔子诗论》开启了《诗经》学研究的新阶段,并且对于“重写学术史”也有积极作用[10]。
四、儒家思想和先秦文化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载孔子言论的《孔子诗论》自然能够体现儒家思想。虽然《孔子诗论》刻画的是孔子教授诗的场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说,但文中 “礼”、“乐”、“义”、“德”、“情”等儒家基本概念高频次的出现,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战国楚地的传播之广和深。孔子在教诗的时候,主观上也很重视将诗与礼乐相结合,而且孔子认为诗与礼、诗与乐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相辅相成的。此外,儒家思想本质上具有政治教化色彩,这在《孔子诗论》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上文提及的第八简中的《小雅·十月》,孔子对关心天下民生疾苦的诗歌是保持称赞态度的。
《孔子诗论》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在孔子教学诗过程中,也能够展现出丰厚的先秦文化。以《关雎》为例,诗篇中涉及到了男女爱情,歌颂了君子多福禄,也有知足守常的人生智慧,以及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等内容,这些都能够反映先秦文化的灿烂多姿。因此,《孔子诗论》可以看作是研究先秦文化的材料之一。
五、后世文献的辨伪价值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上博简中的部分竹简的真伪性仍有争议,但是上博简的价值依旧不能小觑,尤其是上博简能够提供给后世的辨伪价值,《孔子诗论》也具有此价值。《孔子诗论》在内容上并没有能够与之相对照的传世本,但在《孔子诗论》中的篇名可与传世本中的相对照,以此来检验是否有杜撰情况。孔子对于诗文内容的解说也可以作为辨伪的材料,能够用来检验后人在研究诗时有否虚构等。
综上所述,《孔子诗论》的出土,有利于当代以及后世去欣赏战国古书的实物,有利于促进对楚系文字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孔子的真实言论、诗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孔子诗论》中涉及到的儒家思想、先秦文化、辨伪价值也值得学术界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4][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饶宗颐,《上海藏战国楚竹书字汇》,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
[3][5][6][8]季旭昇,《《上海博物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张蕊,<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看孔子<诗>教>,《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页130-133.
[10]晁福林,<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河北学刊》,2013年2月,页15-16.
[11]曹建国,<孔子论<诗>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之比较>,《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页30-36.
[12]常佩雨,<论上博简孔子言论的文学价值>,《文艺评论》,2014年10月,页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