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严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
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空中绽放的烟花,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重庆女子监狱监区门口,红红的灯笼挂了出来,窗户上贴着“福”字和窗花;监舍里,数百名服刑人员聚在电视机前,高高兴兴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女民警们依旧警容严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在这个阖家团聚的喜庆节日,万家灯火等候着家人的团聚。然而,这群女民警却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给大家拜年了!”当零点钟声响起时,女子监狱政委慕庐第一个走进监区——监狱领导在除夕钟声敲响时,准时到监区给值班民警拜年,这在女子监狱已成为惯例。
大年初一的清晨,有一群美丽的女子走过林荫道,走进备勤房,脱下时尚的衣裳,换上藏蓝色的警服。
她们要跟除夕值班的民警换班。
女子监狱的女民警们,就这样开始了如常的一天。
这里,女民警占87﹪,平均年龄37岁,是一群名副其实的“娘子军”。
“用感恩之心做人,用责任之心做事”
2015年5月的一天,三监区监区长李晓在例行监舍巡查时发现,服刑人员张余(化名)情绪异常,并对管教民警很抵触。
经仔细询问,李晓才知道,原来,张余入监2年来,她的父母从未来探视过她。而且,张余写的每一封书信都像是石沉大海一样。
为打开其心结,李晓详细查阅张余的档案,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张余的父母,如实告知其在监狱的情况,并建议他们来监狱探视。
可是,信寄出半月后依旧没有回音。
“他们不来,那我就去请。”为了树立起张余接受改造的信心,李晓决定去张余的家乡。
一路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李晓终于来到了四川古蔺县一个偏远的山村。
多方打听后,李晓才在一片偏僻破旧的土坯房里找到了张余的母亲。
张余的母亲得知李晓的来意后,既羞愧又感动,答应农闲时去看女儿。
临走,李晓不放心,还特地掏出200元钱给老太太,告诉她说:“这是给您去监狱看女儿的路费。”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返程的山路上,李晓却遭遇车祸,导致左脚粉碎性骨折。
“我只有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才对得起李监区长。”张余知晓此事后,声泪俱下地说。
“我最大的希望是服刑人员改造情况稳定,早日重新做人。”李晓说。
2017年2月8日,女子监狱一监区。
监区食堂站满了400多名服刑人员,后面是一群装备齐整的民警。
一位30多岁的女民警正站在最前面讲话。
这名女民警看上去娇小秀气,戴副眼镜,梳个马尾。她就是一监区监区长余元春。
每当值夜班,余元春都会逐一检查每个监舍。她还曾创造了一项纪录:曾连续在监区值班7天。
一监区有民警56人,35岁以下的民警35人——因为这里是新犯入监监区,因此承担的事务最多,民警们一个人常常要做两三个人的事。
作为监区长,余元春自然是最忙的。为此,她11岁的女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她丈夫一个人带。因为她多年不开家长会,让老师误以为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
而这样的“工作狂”在监区还有不少。监区教导员张帆孩子才3个月就开始值班;新民警刘丹多次放弃休息,帮家里有困难的同事值班;老民警唐安智喜欢挑教育转化的“硬骨头”开展工作……
女民警们用行动诠释了“用感恩之心做人,用责任之心做事”的理念。
“背奶妈妈”
2016年6月,女民警于倩背着一个黑色大包上班了。
因为科室缺人手,刚休完产假的于倩提前返回到工作岗位。
有人曾戏言,女子监狱有“十八怪”:女人动作比男人快、娃娃别人带、穿衣像比赛、走路比说话快、“背奶妈妈”站一排……确实,于倩就是一名“背奶妈妈”:她的黑色大包里就装着冰袋和奶瓶。
在女子监狱,像于倩这样的“背奶妈妈”就有30多个。
实际上,为解除女民警的后顾之忧,女子监狱党委秉持“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理念,关注女民警职工的心理压力、精神状态、现实需要,实施了“暖心工程”:对子女参加中考、高考最后一学期等特殊时段的女民警,监狱都给予不值守夜班、不备勤等照顾,孕产女民警经批准后也可以在休假方面享受特殊照顾。
可是,因为女子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女民警们依旧付出巨大。
由于女子监狱有2/3的女民警都坚守在基层各岗位,而每年又有100余人处于生育年龄,很多女民警考虑到科室或监区警力紧张,无论自己处于孕产期还是哺乳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坚守岗位。
转眼间到了2017年春节。
一监区监舍,粉红色的被褥整齐地排列;走廊上,垂吊着五彩斑斓的剪纸;感恩墙上,贴满了服刑人员美好的寄语;楼道上,悬挂着寓意深远的传统字画;宣传栏上,是新颖可爱的漫画彩绘墙……
这些都是“背奶妈妈”张帆和其他女民警一起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折射出女子监狱管理的规范化。
她们用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一批又一批迷途人员走上重获新生的道路。
但作为哺乳期的妈妈,“张帆们”每天只有趁着休息的空隙,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备勤房,将母乳挤在储奶瓶里,再冻在冰柜里。下班时,取出奶瓶,再放进冰包,带回家给宝宝吃。
“背奶妈妈”们以温柔而又坚韧的爱,激发出女性独具的光芒与力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娘子军”
2014年10月的一天,监狱长朱德华像往常一样到监区巡查。
年轻女民警邓蔓芯在监区走廊看到朱德华后,径直靠了过来:“监狱长,我想找您谈谈心。”
邓蔓芯才参加工作。她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到女子监狱工作,一开始的期待感与就职后的失落感让她有些茫然。
在女子监狱的职工眼里,朱德华是“大姐姐”,值得信赖,大家都对她既敬又爱。
虽然刚工作不久,邓蔓芯却经常听到同事们提起这位“大姐姐”,于是放下顾虑,主动找朱德华倾诉一番。
“才参加工作时还哭过,对服刑人员不敢管…… 经过领导帮助,师傅‘传帮带,我现在能管也敢管了。我喜欢女子监狱,感觉就像我们的家一样。”邓蔓芯微笑着说。
“以后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就把我当做你的大姐姐一样。”朱德华拍着邓蔓芯的肩膀说。
如今,这名年轻女民警不但变得成熟稳重,还获得了上级和女子监狱的嘉奖。
这些年来,女子监狱党委一直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愿景,注重提升民警的职业认同感,激发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
女子监狱党委通过征求意见、交心谈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整基层勤务模式,完善了更适合女民警警情特色的勤务模式制度。比如,针对新民警职前期待和就职后的落差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帮助新民警寻找“从警初心”,帮助她们算好人生两笔账:经济账、幸福账;“师带徒”提高了新老民警之间的融合度,营造了像家一样的氛围。
目前,许多像邓蔓芯这样的“85”后、“90”后女民警成为了骨干。她们积极肯干,思维活跃,执行力强,很快成长为一支“娘子军”。
“只有大家心齐了,女子监狱有了发展,民警才更有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朱德华深知,女民警作为执法主体,这支队伍只有在精神面貌、执法形象、能力素质及心理情绪等方面都健康发展了,才能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影响和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这样就能产生良性循环和“互动效应”。
“打造一支绝对忠诚可靠、具有政法职业精神的监狱民警隊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注重抓班子带队伍,提升民警能力素质,树立创新理念,推进内部管理创新等做法,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市监狱局党委书记、局长罗长明说。
正是秉承着打造一支绝对忠诚可靠、具有政法职业精神的民警队伍,女子监狱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单位”“重庆市级文明单位”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