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沈葆桢为何『 』
晚清名臣沈葆桢是曾国藩拔擢的。咸丰五年(1856年)一月,沈葆桢被任命为九江知府,当时的九江城被太平军控制,沈葆桢无法赴任,是曾国藩延他入营,直到次年,沈葆桢被重新任命为广信知府。八月,面对太平军一支万人军队的进攻,沈葆桢七战七捷,又是曾国藩第一时间向朝廷推荐他担任广饶九南道。咸丰十年,清廷的江南大营一溃千里,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再次向朝廷举荐沈葆桢,并用了“该道器识才具,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之类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于是沈葆桢被派往曾国藩营中。同治元年(1862年),沈葆桢被提拔为江西巡抚,进入正二品大员的行列。
曾国藩对沈葆桢有知遇之恩,按照过去官场的“潜规则”,沈葆桢自然得“报答”曾国藩。有意思的是,沈葆桢成为江西巡抚的那年十月,就扣下了给湘军的江西漕折钱五万两,又截留了九江的关洋税。同治二年,湘军缺饷,只能煮粥度日,曾国藩给九江关道寄了封私信,让他送九江关洋税三万两给正在围困天京的湘军。谁知款项刚送了一半即被沈葆桢叫停,沈葆桢还要求九江关道将已经送去的款項追回,否则将撤掉其道员职务。曾国藩不得不将到手的银子退还。
原来,曾国藩的湘军不是朝廷正规军,清廷不给固定经费,其军饷必须自筹。湘军有很长一段时间驻扎在江西,为了筹饷,曾国藩不得不置关设卡,抽取漕折、厘金。到咸丰十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更将江西漕折、厘金等全部充作军饷。曾国藩提拔沈葆桢,一方面是因沈葆桢确实才具不凡,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是想在饷源地安插一个“自己人”,以确保“后院”安全。曾国藩没想到这个“自己人”偏偏不给自己面子,不仅拒绝为湘军供饷,连部下供饷也不允许。千里马对自己这个伯乐“忘恩负义”,曾国藩的恼怒可想而知。自此,曾国藩和沈葆桢的关系渐行渐远,数年不通音讯。
沈葆桢当然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他之所以拒绝曾国藩调款,和他个人素质有关,也和他的官场理想有关。沈葆桢为官清正廉洁,做巡抚时,家里居然雇不起下人,身为名门闺秀的妻子只能亲自下厨;长子想买房子,他也不肯答应,说家里“力所不及”;他逝世时,布被旧衣,官囊空空,不名一文。他廉洁奉公,自然不肯让曾国藩过分动用江西的财力。
江西是个传统的农业省,工商业极不发达,湘军拿去的份额那么多,当地官府的财源早已变得极其枯竭。以前,湘军主力在江西,江西人出钱也算师出有名;现在,战争焦点移到天京,湘军主力已转到江浙一带,江西防务更多需要江西人自己负责,朝廷也有意让江西组建地方兵勇,加之朝廷调兵入赣,江西的勇丁一时猛增至三万多人,粮饷开支浩大,沈葆桢不愿再额外增加民众的负担,而且还得保证当地官府的正常运转,他也确实没有能力对湘军有求必应,只能以强硬的口吻拒绝。
曾国藩逝世三年后,沈葆桢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辈出而任事,国家是为,岂其为朋友私情耶?”为保护当地民生,不惜和自己的伯乐、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闹僵,这或许是沈葆桢甘愿戴上“忘恩负义”帽子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