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玲 李秀清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碘伏湿敷在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的临床效果分析
郑惠玲 李秀清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目的分析碘伏湿敷在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10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Fr或4Fr)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参照组55例予以常规维护法,研究组5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碘伏湿敷法,对两组相关局部感染、CRBSI(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参照组为20.0%(11/55),研究组为16.4%(9/55),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CRBSI发生率1.9%(1/55)则显著低于参照组18.2%(10/55),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伏湿敷可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减少CRBSI可能性,值得临床选择和应用推广。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碘伏湿敷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输液途径,但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病死率。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虽然治疗效果确切,但CRBSI发生率较高,是科室面对的较棘手的难题[1]。临床相关研究证实,碘伏湿敷不仅可以避免导管无法继续使用,还将进一步降低CRBSI感染发生率和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缓解患者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痛苦,减轻其经济压力[2]。本文选取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10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Fr或4Fr)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如下整理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10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Fr或4Fr)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纳入标准:①带有中心静脉导管入院时间48 h以上或已经采取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②置管18 h内出现局部感染或相关血液性感染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55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7±8.6)岁;其中经贵要静脉置管48例,经头静脉置管2例,经肘正中静脉置管5例;置管时间4~25 d,平均(15.3±3.4)d;研究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3±8.1)岁;其中经贵要静脉46例,经头静脉置管5例,经肘正中静脉置管4例;置管时间5~23 d,平均(14.6±3.2)d。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本次实验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书。
1.2 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采用乙醇脱脂处理后,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将穿刺点作为中心,消毒直径均控制在20 cm左右。置管操作完成以后,需要再一次进行消毒处理,采用10 cm×20 cm的无菌透明敷料做好固定工作。间隔3d更换敷料和消毒1次,若导管插入部位2 cm左右范围内出现红肿现象,但未化脓也无血液感染现象,参照组则继续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维护,2次/天,共进行4 d。研究组经过消毒处理后,采用0.5%碘伏纱布进行湿敷,2次/天,共进行4 d。对局部及全身感染表现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进行1次评估,针对局部红肿消失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针对疑似或已经出现CRBSI的患者,需要立即将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同时对外周静脉血、中心静脉血、中心静脉导管头端血进行细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穿刺部位是导管相关局部感染的高发区域,感染范围大概在2 cm左右,具体表现为导管入口红肿并伴随流脓现象。中心静脉导管CRBSI的临床诊断标准:针对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给予外周血培养和定量培养、半定量培养分离,同时患者表现出寒颤、发热、低血压等全身感染现象,将导管拔除后,未发现其他造成血液感染的原因或来源。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实验得到的全部相关数据,采用百分率(%)描述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和CRBSI发生率,并给予χ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1 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参照组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为20.0%,研究组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为16.4%,两组之间的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n(%)]
2.2 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两组CRBSI发生率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参照组18.2%明显高于研究1.9%,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n(%)]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化疗,但对中心静脉导管导致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也不容忽视。CRBSI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也会延长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增加感染导致病死率上升20%~25%。为有效控制导管相关感染,需保证在最大无菌屏障的洁净环境下进行置管操作,并规范进行导管维护工作。置管之后,管周围皮肤、体外段导管处细菌与局部感染存在密切关联,发现导管出现局部感染后,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可对导管相关感染进行有效控制[4-5]。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不断延长的情况下,其表面会形成一层比较疏松的纤维蛋白鞘,在导管表面,皮肤穿刺部位的细菌会不断的进行迁徙和繁殖,并在导管上进行黏附定值,宿主吞噬细胞和抗菌药物对其并无显著作用,不断增值生长的细菌会渐渐释放进入血液之中,引起CRBSI感染,由此可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的局部感染是导致CRBSI感染的主要因素[6]。
在本组实验中,1/3左右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都存在程度各异的局部感染情况。采用0.5%的碘伏进行湿敷,既不会对皮肤和黏膜造成不良刺激,还不会损伤导管,通过逐步释放碘的方式达到持续灭菌的效果,且在局部皮肤上会形成一层深褐色薄痂,其可发挥掩饰和保护导管皮肤入口的重要功效,避免细菌自皮下隧道进入血液的情况出现。发生局部感染采用碘伏湿敷,可有效控制CRBSI发生率,其原因就在于:碘伏属于络合碘,其是碘与其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综合物,无需进行乙醇脱碘,刺激性非常小,且无明显过敏反应,杀菌作用显著,毒性作用很低,作用时间长,易溶于水等特点,脓液、血液、pH值等均不会影响其杀菌效果[7]。碘伏在基础皮肤、黏膜时,可缓慢的释放出活性碘,通过与蛋白之中的氨基进行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进而达到预期的杀菌效果。碘伏对病毒、真菌、细菌以及芽孢均能发挥较强的杀菌功效。临床应用碘伏进行湿敷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碘伏纱布大小要适中:因为过小无法对置管口进行全面覆盖,过大又会对局部皮肤观察造成不利影响;②碘伏纱布的干度和湿度要适中:因为过干会对有效释碘造成影响,导致感染风险升高,过湿会刺激局部皮肤,对碘伏发挥效果的时间产生影响;③换药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以免操作期间造成污染或留下污染隐患。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导管护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无菌技术操作,尽早发现和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本组实验结果显示,虽然两组在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发生率比较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RBSI发生率比较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碘伏湿敷可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减少CRBSI可能性。
综上所述,碘伏湿敷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治疗中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应用推广。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与技能,综合评定患者的实际情况,规范消毒,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鉴于本组实验选择的病例样本数量有限,碘伏湿敷在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优势和不足还有待临床深度分析与探讨。
[1]蔡素因,陈辉民,许瑛,等.碘伏湿敷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3,5(5):377-379.
[2]严文静,包晓燕,蒋瑞芬,等.碘伏纱块湿敷联合灭菌造口袋外用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56(8):126.
[3]陆燕飞,王晓梅,潘恬,等.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隧道口病原菌分布及其感染防治对策[J].浙江医学,2013,24(8):647-649.
[4]车小琼,刘文文,张彦,等.无针接头不同消毒方式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1):116-118.
[5]太荣芬,谢琼.洁悠神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68(25):160.
[6]蒋瑞芬,包晓燕,薛金凤,等.碘伏纱布湿敷换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 69-70.
[7]包晓燕,蒋瑞芬,薛金凤,等.碘伏纱块湿敷换药预防血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65-66.
[8]李君芳,程腊花.碘伏与维生素C注射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局部接触性皮炎换药的临床观察[J].医疗装备,2015,35 (16):89-90.
R472
B
1671-8194(2017)04-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