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老年病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刘迎春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老年病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 探讨CT诊断原发胸腺淋巴瘤的特点及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各30例,均为我院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均采用CT检查,对照具体表现。结果 CT检查,在瘤内小囊肿样变、强化值<20 Hu、包绕血管征患者率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均高于胸腺癌和侵袭性胸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中,特征性较明显,为此病理想的诊断方法,可用于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
原发胸腺淋巴瘤;CT;诊断价值
临床恶性肿瘤领域,原发胸腺淋巴瘤相对少见,多于胸腺继发,故在与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癌鉴别上,存在较大难度[1]。本次研究针对CT诊断价值展开探讨,旨在指导临床,现回顾资料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原发胸腺淋巴瘤30例,均经病例检查证实,男13例,女17例,年龄20~43岁,平均(33.5±2.7)岁,其中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霍奇金淋巴瘤14例,均采用CT行平扫检查及增强扫描检查。并取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各30例作对照。
1.2 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以肺尖至双侧肾上腺为扫描范围,螺距设置为0.983,层厚1 mm,视野330~330 mm,重组间隔0.5 mm。实施增强扫描检查时,取80~9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经肘前静脉注入,注入后22~28 s为动脉期,70~80 s为静脉期,120~180 s为延迟期。均经二维重建图像、肺窗、骨窗、纵隔窗观察,以肿瘤下CT表现为主要观察内容,包括肿块形态、具体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相关性、密度、有无囊样变及钙化等。
1.3 统计学分析:在SPSS13.0中输入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检查原发胸腺淋巴瘤特征大小、形态:23例肿块直径>8 cm,14例呈结节状生长。部位:10例偏向一侧生长,20例向两侧生长;位于下纵隔7例,中纵隔13例,上纵隔10例;前中纵隔12例,后纵隔8例,前纵隔10例。密度:不均18例,其中5例瘤内片状坏死,13例瘤内小囊样变;均匀12例。增强扫描,统计强化值<20 Hu 23例,>20 Hu 7例。观察周围结构:压迫血管6例,包绕血管24例。继发性改变: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3例。
2.2 CT检查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特点:CT检查侵袭性胸腺瘤特点:胸腺瘤以在心脏大血管前区正中线分布为主,也有突向两侧或偏一侧的情况,肿瘤主体部分有在心脏大血管前区的情况,但肿块向附近的纵隔间隙延伸,少部分有小蛋壳样钙化。在临床表现上,胸腺癌与胸腺瘤较为相似,除有较频繁的纵隔结构转移,且进展较快,常有临床转移或胸腔外转移。CT检查,在瘤内小囊肿样变、强化值<20 Hu、包绕血管征患者率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均高于胸腺癌和侵袭性胸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类型CT表现[n(%)]
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临床以女性为好发群体,20~30岁为病发高峰,是指于胸腺发生的一种淋巴瘤类型[2]。患者多无全身症状,肿瘤无特征性表现,以压迫症状为主,体征上以器官受压为常见特征,局部淋巴结肿大现象率较低,多见于结节硬化性病例(霍奇金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在鉴别上存在较大难度[3]。
胸腺瘤包括侵袭和非侵袭性两种疾病类型,是由比例不同的胸腺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一种实质性肿瘤。10%~15%的胸腺瘤属侵袭性胸腺瘤,相较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镜下及大体上以有包膜浸润为表现,也具周围结构侵犯特征。临床侵袭性胸腺瘤,以30~50岁为发病高峰,通常在前纵隔分布,或向中纵隔延伸,并大部分偏向纵隔侧[4-5]。观察肿块特征,其内常有钙化。据相关研究示,侵袭性胸腺瘤有>50%钙化率,在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上,较为模糊,可对纵隔血管构成侵犯,并促其推移;在血流供应方面,侵袭性胸腺瘤较丰富,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少见。
胸腺癌较罕见,为自胸腺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在胸腺上皮细胞肿瘤中,约占20%,有比侵袭性胸腺瘤更高的恶化程度。据调查示,胸腺癌发病年龄平均56岁,以丙种球蛋白减少、乏力、胸痛胸闷、咳嗽咳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胸腺癌边缘模糊,一般较大,无包膜,常对纵隔血管构成侵犯,并促其发生推移,观察肿瘤,其内部有斑片状样钙化,可有坏死或出血分布于中央部,胸腺癌可向淋巴结、骨等处转移,对肿块实施增强CT扫描,信号明显强化,检测强化值,>20 Hu[6]。
作为一项重要、有效的影像学方法,CT平扫检查加增强扫描检查可对肿块的周围侵犯情况、大小、密度情况可清晰显示,且作为无创性检查,在对原发胸腺淋巴瘤诊断上,价值较为显著,本次研究中原发胸腺淋巴瘤CT点包括,肿块多向两侧生长,呈弥漫性,密度不均匀,呈结节状突起,常提示肿瘤生长速度不一,较为活跃。部分瘤内有小囊样本,与逐步形成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进而对血管构成浸润破坏,引发坏死囊变相关[7]。实施增强扫描,23例<20 Hu,与原发胸腺瘤血管减少、间质成分减少可能相关,可有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表现。本次结果还显示,CT检查,在瘤内小囊肿样变、强化值<20 Hu、包绕血管征患者率方面,原发性胸腺淋巴瘤均高于胸腺癌和侵袭性胸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T增强扫描原发胸腺淋巴瘤,特征性较明显,可用于与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鉴别。
综上,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中,特征性较明显,为此病理想的诊断方法,可用于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
[1] 梁欣,李卉,张国滨,等.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肺隔离症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0):816-820.
[2] Xu HY,Jin T,Li R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idJ].Chin Med J,2007,120:648.
[3] 解振林,杨瑾,文德强,等.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1):37-39.
[4] Chung JJ,Kim MJ,Kie JH,et al.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ue lymphoma of the esophagus coexistent with bronchus-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of the lung[J].Yonsei Med J,2005,46(4):562.
[5] 沈月红,崔磊,尹剑兵.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377-380.
[6] 王建,王武军,吴华,等.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062-1064,
[7] 李英,于铁链,李东,等.胸腺上皮肿瘤MSCT影像与WHO组织学分型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431-433.
R733.1
B
1671-8194(2017)06-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