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文
摘 要: 都呼木盆地是一个半地堑式聚煤盆地。本文论述了该盆地的形成、充填与演化,简述了盆地地层特征、煤层煤质特征等,分析了盆地聚煤规律,圈出了富煤带,为以后都呼木盆地煤炭勘查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关键词: 都呼木盆地;煤层特征;聚煤规律
都呼木盆地是二连盆地群中一百多个断陷盆地中的一个,呈NE-NNE向展布。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一个不对称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控盆断裂发育在盆地东南一侧,盆地西北部为侵蚀边界。沉积中心受好来—锡林呼都格断裂控制,在断裂西北侧形成一富煤地带。
1. 盆地的形成、充填与演化
1.1 盆地的形成
二连盆地群是古生代以来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不断双边增生,最终拼接而成的内蒙古中部华力西褶皱带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以来,研究区构造演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与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在受力方式、构造性质、沉积岩相、沉降幅度以及火山活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三叠纪—早侏羅世,受高地温场的影响,地壳下物质受热膨胀,引起密度减小而发生区域穹隆作用,普遍缺失三叠系和部分早侏罗世沉积。中侏罗世,随着太平洋板块的增长所产生的新库拉—太平洋扩张脊朝NNE向挤压扭动,我国滨太平洋地壳强烈“活化”,以NNE向占绝对优势的挤压或压扭断层大量出现,打破了古亚洲构造域南北挤压的势态。这时,大兴安岭整体抬升,主脊两侧下陷,给二连盆地群的形成设下了构造格架。晚侏罗世中末期,古亚洲东北偶发生安第斯式碰撞,中国东北大陆处于弧后盆地,随着板块俯冲导致小型热对流,使大陆地壳逐渐拉开变薄,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有大体同步的强烈火山活动,以东强西弱多沿NE—NNE向线状喷发和外溢为其特征,在大兴安岭西坡发育了厚达7000m的陆相火山岩建造,在火山大规模喷发后,致使研究区地壳处于应力松弛状态,开始经历了不同于过去的地裂运动,普遍发生陷落,发育了一系列地堑式的盆地或半地堑式的箕状盆地。
都呼木盆地就是多个断陷盆地中的一个。
1.2 盆地的充填与演化
在晚侏罗世,都呼木盆地基底暴露地表,发育了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火山岩段岩石地层,至早白垩世初期形成了一层较厚的风化壳砂砾岩层,随即下沉陷落接受沉积,组成了巴彦花群三个岩组地层。
巴彦花群下部阿尔善组:缺失了阿尔善组下部层位,直接沉积了中上部深灰色泥岩及泥岩与砂砾岩互层。粗碎屑岩含量高,一般在60%~90%之间,砾石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和变质岩,磨圆度极差,多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砂岩中石英长石含量低,岩屑含量高,重矿物以不稳定矿物含量高为特征。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或有其蚀变的粘土矿物以及其它粘土杂基。该岩段地层厚度平均约80m,岩相主要为冲积扇、短道直流河,属于盆地形成初期“填平补齐”的产物。
巴彦花群中部腾格尔组:分布范围较广,岩石组成除陆源碎屑岩以外,含有少量的煤屑、泥灰岩及其钙质结核等。陆源碎屑岩为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白—灰绿色砾岩、粗砂岩和粉砂岩。各种岩石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受沉积环境控制,在盆地边缘断裂和侵蚀边界附近,砾岩和砂岩的比例相对较高,是冲积扇、扇形三角洲以及短道直流河等沉积环境比较集中地区。在盆地中心地带,以大套泥岩、细粉砂岩、泥灰岩为主,形成了浅湖—半深湖环境。该组地层厚度一般大于1000m,沉积于盆地发育中期“起覆扩张”阶段。
巴彦花群上部赛汉塔拉组:分布范围比腾格尔组要狭窄的多,西部地段已沉积缺失该组岩层,岩性组合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煤层,陆源碎屑岩为灰—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各岩类在平面的分布特征亦受沉积环境的制约,砂岩丰度在盆缘附近一般为50%~80%,向盆地的中心部位泥质岩类和煤层厚度显著增加。都呼木盆地属于半地堑式盆地,沉积中心受好来—锡林呼都格断裂的控制,在断裂西北形成了长约30km、宽3km~7Km的富煤地带。该组地层厚度平均约168m,沉积于盆地晚期“萎缩沼泽化”阶段。
都呼木盆地的形成、充填和演化经历了“填平补齐”、“起覆扩张”、“萎缩沼泽化”三个不同阶段,体现在沉积物上是巴彦花群底部以粗碎屑砾岩、砂砾岩为主,沉积环境为冲洪积相;中部以大段的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以湖相为主;上部由各种粒级的砂岩、泥岩和煤层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相、扇形三角洲、浅湖和泥炭沼泽相。
2. 煤层、煤质特征
2.1 煤层特征
盆地内共赋存有4组煤组,煤层均分布在赛汉塔拉组一岩性段,底板埋深在254~778m之间,可采煤层单层厚度为1.50~63.42m。含煤面积约300km2。在平面上,煤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南部,呈北东向展布。东南部含煤性好,煤层层数多,煤层厚;盆地西部、北部煤层少、厚度变薄直至尖灭;总体显示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变好,中南部最好,再向东南部变差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含煤地层上部含煤性最差;中部与下部,含煤性稍差;中下部含煤性最好,总体显示由下至上为稍差→好→稍差→差的变化规律。
2.2 煤质特征
各层煤颜色为棕褐色—灰黑色,木质结构,层状、块状构造;煤岩组分多为暗煤,其次丝炭。宏观煤岩类型以暗淡型为主,半暗淡型次之。显微煤岩组分以有机组分为主,无机组分次之。煤类为褐煤二号。
煤质为中灰、高挥发份、中低热值、中—中高硫、低磷、低氯、低腐植酸煤。可用作动力用煤。适用于火力发电、各种锅炉,也可在建材工业、化工工业中做焙烧材料,还可以做气化用煤。
3. 聚煤规律探讨
在盆地形成初期,水动力条件强、碎屑物活动频繁,不利于泥炭沼泽地形成。而盆地发育的中期,覆水较深,亦不利于大面积沼泽化,因此也不会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只有在盆地的萎缩、消亡阶段,内部高差不大,出现准平原化,湖水已退至控盆断裂的“根部”,才有利于泥炭沼泽化的形成。研究区主要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发育晚期—赛汉塔拉组的沉积时期。在平面上,由于都呼木盆地是一个不对称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控盆断裂发育在盆地东南一侧,盆地的西北部为侵蚀边界,古地貌显示西北部较高,东南侧相对低洼。盆地西北部为冲积扇、短道直流河、三角洲等水动力条件较强、碎屑比较活跃的地区,而东南部为浅湖、扇形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有利于水体继续变浅而形成泥炭沼泽环境,因而都呼木盆地富煤带在控盆断裂的西北一侧1km~2km附近。
另外,对聚煤作用影响较大的另一因素是盆底的古地形地貌。盆地古地形呈隆坳相间之态,隆中有凹,凹中有隆。在隆起区无煤层聚集,而凹陷区才堆积砂泥质等细粒物质,之后泥炭沼泽化聚集成煤。煤层向古隆起区分岔变薄至尖灭。
4. 结语
(1)都呼木盆地地表多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纪覆盖,下伏地层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基底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煤层赋存在白垩纪赛汉塔拉组地层中。
(2)都呼木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是一个不对称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控盆断裂发育在盆地东南一侧,盆地西北部为侵蚀边界,古地貌显示西北部较高,东南侧相对低洼。盆地富煤带在控盆断裂西北侧1km~2km以西。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7-80.
[2] 贾超.苏世杰.刘禧超.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延安组聚煤规律分析[J].西部资源,2015(4).
[3] 王陆超.汪吉林.苏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层赋存的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2011(7):93-97.
[4] 黄澎涛,武学维,马占王琴.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区域构造和聚煤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s1):9-11.
[5] 李艳华.准哈诺尔盆地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3):29-30.
[6] 刘敬杰,赵磊,侯庆林,等. 内蒙古赛罕塔拉煤田地质特征及其聚煤规律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 2012, 28(3):5-8
[7] 王双明,张玉平.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J].地学前缘,1999(s1).
[8] 崔新省,李建伏.内蒙古二连盆地群晚中生代煤盆地的类型和聚煤特征[J].现代地质.
[9] 贾超,苏世杰,刘禧超,等.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延安组聚煤规律分析[J].西部资源,2015(4):22-24.
[10] 陈立云,周志玲.绍根煤田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J].西部资源,2015(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