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钰倩
摘 要:春马铃薯作为粮食、大宗蔬菜和加工原料,在我镇农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该镇近年来春马铃薯生产现状、主要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今后该镇春马铃薯生产发展对策。
关键词:春马铃薯;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达川区河市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由于地理特殊,距城区近,具有生产无公害春马铃薯得天独厚优势。
一、春马铃薯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和单产稳中有升。据资料统计, 2010年全镇春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630亩,鲜薯平均单产1553千克/亩,2013年全镇春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650亩,鲜薯平均单产1560千克/亩,2015年全镇春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760亩,鲜薯平均单产1565千克/亩。近年来春马铃薯产量一直处于徘徊之中,年际之间差异不大。
2.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较大提高。在面积扩大的同时,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春马铃薯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是引进推广脱毒种薯,如费乌瑞它、大西洋、坝薯10号、川芋56等播种面积已占春马铃薯总面积的40―65%;二是总结推广了起垄种植、地膜覆盖栽培、薯豆套种等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使春马铃薯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
3.品种布局不断优化,种植效益有所提高 。近年来,我镇积极探索春马铃薯生产技术,改变了多年老品种单一种植同一地块的局面。并集成了高垄双行、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春马铃薯单产的提高。致使春马铃薯每亩种植效益增加5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财力紧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镇财力紧张,投入严重不足,马铃薯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现象严重,限制了春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2.品种单一,种薯退化严重。虽然近年农业推广部门引入多个春马铃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但由于价格较高等因素,致使目前品种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鲜食菜用、饲用品种,高产、高淀粉加工型专用品种尚未形成规模种植。并且,由于当地财政困难,对春马铃薯良种引进推广投入不够。因此,农民的种薯以当地串换,自留为主,导致同一品种多年种植,种薯代数过长,种性退化,抗性减弱,品质变劣,产量下降。
3.观念落后,种植粗放。当地大部分农户受传统栽培习惯的影响,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比较慢,对春马铃薯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意识淡漠,生产过程大多是手工操作、肩挑背磨。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管理粗放,防病措施不到位、中耕管理不力等,致使春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等连年加重,品质下降。加之缺乏市场化、商品化运作,尽管种植面积较大,但效益不高。
4.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产、供、销产业链不完善。在春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常伴有:春、夏干旱;低温阴雨等,严重影响出苗与正常生长。加之我镇缺乏马铃薯的龙头加工企业,马铃薯产品主要以鲜薯销售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低下。同时经营户由于对于市场认识不够,信息闭塞,对于春马铃薯生产、销售起不到调控作用,受市场摆布大,经营风险较高。
5.防治病虫害意识低,产量影响大。春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特别是雨水较多时,晚疫病发生快,引起春马铃薯苗死掉,常造成毁灭性损失,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达50%-70%,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三、春马铃薯生产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加大对粮食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大好契机,采取政府和群众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完善沟渠配套排灌设施,机耕道路、土地整理等,提高水利化程度,确保春马铃薯生产旱涝保收,突出抓好春马铃薯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做到良壤、良制、良种、良法、良灌“五良”配套,建成春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余亩,使示范区农民种植效益较大提升。
2.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贡献率。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40%左右。一批特别优良的新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尤其是春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更是发展春马铃薯加工业的关键。我镇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到省内、外科研院所和种业集团,积极引进春马铃薯新品种,创建新品种展示田,让农民更直观的看到新品种的优势,达到认识新品种,选择新品种的目的。近年来,引进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如秦芋30、费乌瑞它、川芋早、大西洋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加速推广,提高良种普及率和贡献率。
3.加强技术指导,抓好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现场培训会、广播电视、简报等形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种植意识。针对春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等病害特点,采用预防为主,播种前对种薯和土壤消毒处理,尽量减少各种病菌,降低各种病害的发生率。加强春马铃薯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脱毒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解决春马铃薯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抓好春马铃薯高产示范片,推广种植免耕稻草覆盖种植一季秋洋芋,实现亩增产值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区春马铃薯的规模化生产。
4.树立绿色理念,推广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春马铃薯种植是以收获地下茎为主,适合生产绿色产品。抓好整薯或切块消毒播种、配方施足底肥、前期地膜覆盖、起垄栽培、中耕培土、增施磷钾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通过土地流转,推行绿色安全、优质高效规模化种植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实现春马铃薯标准化生产。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满足春马铃薯生长需要。春马铃薯是喜钾忌氯的高产作物,生育期短,应以底肥为主,底肥的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70%以上,在施肥时要做到有机与无机配合,并适量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生物有机肥100千克,45%复合肥25千克,腐熟农家肥1000—1500千克。
6.加速农机推广运用,提高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关惠农政策,加大在春马铃薯生产中中型机具、微型机具的推广运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种植春马铃薯效益。
7.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让农民放心种植春马铃薯。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发挥农业保险在马铃薯生产中的风险保障作用,一旦发生特大病害及自然灾害,农民不至于颗粒无收,农业保险相当于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种植春马铃薯。
8.引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促进马铃薯产品销售畅通,政府应加快引进和培植马铃薯中型龙头加工企业,建设马铃薯基地和批发市场,加强信息物资流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同时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馬铃薯的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多次增值,提高马铃薯产值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陆进恒 浅析云南广南县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推广网 2010,6,7.
[2]赵思毅、王亚军等 四川省达州市马铃薯生产特点及产业化对策 中国马铃薯》2007年第2期.
[3]温亚丽.河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种业导刊,2010(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