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刘向伟 菅坤坤 李宁 赵鹏彬 杜彪
摘 要: 充分利用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近年来在内蒙北山地区取得的找矿成果,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认为盘陀山—古硐井金成矿带具形成超大型类卡林型金矿的潜力。
关键词: 内蒙北山; 类卡林型; 金矿
Abstract: Based on collected and used the predecessors prospecting results, analysis of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summarized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ore genesi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Pantuoshan-Gudongjing area, Inner Mongolia Beishan, Thought that there have the potential for large or super large-scale carlin type-like gold deposit, and the deep prospecting potential is tremendous.
Key words: Beishan Area of Iner Mongolia; Carlin-like;Gold
前言
内蒙北山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阿木乌苏—鹰咀红山Ⅳ成矿带是北山地区重要的锑、金、钨成矿带,带内分布有阿木乌苏锑矿、红石山南金矿、老硐沟金矿、凤凰山金矿、国庆钨矿、望旭山钨矿等矿点,笔者结合近来在该区工作取得的找矿成果,对盘陀山—古硐井一带金矿成矿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对其远景进行评价,用以指导该区金矿找矿。
1. 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范围:东经99°20′00″~100°00′00″,北纬41°00′00″~41°10′00″,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星星峡微板块与敦煌微板块的结合部位,红柳河—洗肠井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南侧方山口—营毛沱—鹰嘴红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带内。
1.1 地层
区内大面积出露长城系古硐井群,沿盘陀山、半岛山、红石山南、古硐井、凤凰山一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为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以石英质碎屑含量大、粒度细、层理薄、轻微变质及褐红色的风化面为特征。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粉砂岩、绢云母粉砂岩、变长石石英细砂岩、石英变砂岩。为区域上重要的金赋矿层位。
1.2 构造
盘陀山—红石山南—古硐井复式背斜是区内主构造形迹,奠定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呈北东东向展布,为一南翼缓、北翼陡的斜歪褶皱,枢纽向南东东倾伏,南翼总体倾向160°~200°,倾角变化较大35°~70°,北翼产状65°~80°。区域资料表明,盘陀山—古硐井复式背斜形成于加里东期[1],燕山早期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2]对该复式背斜进行改造,形成逆冲叠瓦式构造。
推覆作用形成的断裂、劈理等与先存结构面的交汇部位为金的富集提供了空间和场所,燕山期推覆构造为金矿体最终定位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其中以华里西期中酸性花岗岩类为主,主要岩石类型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侵入岩呈岩基、岩株状或岩枝状产出,近东西向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
该期岩浆活动具成矿母岩特性,与异常套合良好,W、Sb、Sn等元素强烈富集,沿岩体外接触带分布有Au、As、Hg等低温元素异常,由里向外反映出具高中低温成矿规律特点。
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球物理条件
盘陀山—古硐井金成矿带总体表现为低磁、高电阻率、相对高极化率的地球物理特征。一般磁化率<40nT,视电阻率数值一般在90~140(Ω·Μ),视极化率一般>2%。
2.2 地球化学条件
区内分布有HS18甲2-2、HS27甲2-1、HS34甲3-2、HS37甲2-2等化探综合异常(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呈带状沿近东西向展布,元素以Au、As、Sb、Hg等低温元素组合为主,异常规模大、强度高,主成矿元素浓集中心明显,三级浓度分带清晰,均为矿致异常。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3.1.1 成矿物质来源
红石山南锑金矿主要赋存于长城系古硐井岩群中、下岩性组的浅变质细碎屑岩中。主成矿元素Au、Sb平均含量值高于北山地区平均值2倍以上,As、Sb、W、Mo等元素平均值是北山平均值的2~3倍,表明长城系古硐井群热水沉积为矿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3.1.2 成矿流体
华里西期岩浆侵入作用带来了富含挥发分热液,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活化、萃取的成矿物质随同热液一同运移,在岩体、岩脉外接触带中的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3.1.3矿石赋存空间
金砷矿脉优选的结构面多为加里东期形成的新生面理(S1)及其与层理形成的复合面理(S0+1),各类結构面的叠加部位,矿脉有膨大富集的趋势。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结构面对矿液的运移、沉淀和赋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均为控矿、容矿构造。
3.1.4 成矿期次及成矿作用
①前泥盆纪成矿作用
前震旦纪古陆在志留纪—泥盆纪早期板块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海底喷流作用形成的热液携带深部物质通过同生断裂运移到古陆组成中,由于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金沉淀下来,在长城系古硐井群中(古陆块)成晕成矿(古硐井金矿)。
②泥盆—二叠纪成矿作用
华里西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使岩石产生破裂的同时,也使由多种流体成分混合而成的渗流热水发生环流,对深部地层中的Au、Sb、As、Hg等元素发生较强的渗滤作用,活化、萃取含矿物质,并在岩浆作用及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也可能使泥盆纪形成的矿床发生改造。
③燕山期成矿作用
区域构造演化显示,燕山早期北山地区发生了自南向北的推覆作用,持续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以及地热、岩浆热使热液进一步活化、萃取古硐井群或先存矿(化)体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热液。主推覆断裂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在运移过程中进一步富集,并在逆冲断层与先存结构面(层理、片理、劈理等)和与推覆作用同期的劈理等交汇部位沉淀成矿。
3.1.5 矿床成因
金矿化赋存于华里西期侵入岩外接触带中,具体富集于逆冲叠瓦构造带的各种结构面中,特别是推覆作用形成的断裂、劈理等与先存结构面的交汇部位尤为富集,燕山期推覆构造为矿体最终定位的构造。
容矿岩石主要为长城系古硐井群浅变质细碎屑岩,次为石英脉,矿石主要呈浸染状、块状、脉状,金矿化与硅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成因类型属类卡林型。
3.2 找矿标志
①岩性标志:矿(化)体主要产于长城系古硐群中、下岩性组中,是矿区金、锑主要成矿物质的赋矿层位。华里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古硐群中、下岩性段的外接触带为金的赋存部位。
②构造标志:金矿(化)体主要受逆冲断层控制,富集于主断裂与次级构造交汇中,靠近结构面的交汇部位矿体品位高、规模大,远离结构面的交汇部位,矿体具有品位变低、规模变小的趋势。
③围岩蚀变标志:金矿化一般与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与毒砂矿化正相关,所以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是直接找矿标志。
④化探异常标志:1∶5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Au-Sb-As低温元素组合异常是重要的地球化学标志。
⑤物探异常标志:激电中梯测量相对高阻高极化异常结合激电测深异常往往是寻找隐伏金矿体重要的地球物理标志。
4. 远景评价
金主要赋存于长城系古硐井群地层中,长城系古硐井群在区内分布于盘陀山—古硐井隆起带的核部,断续出露长度>100km。盘陀山—古硐井地区类卡林型金矿化带具规模大、品位低特点,物、化探条件良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潜力。
近年来在红石山南开展的金矿普查工作,经钻探验证,金矿体向下有变富变厚的趋势,控制深度485m,初具中型规模,进一步说明了该成矿带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5. 结论
近年来在内蒙北山地区取得的找矿成果,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认为盘陀山—古硐井金成矿带具形成超大型类卡林型金矿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聂凤军, 江思宏, 白大明,等. 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综合找矿预测与评价[C]// “十五”重要地质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 2006.
[2] 聂凤军. 北山地区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M]. 地质出版社, 2002.
[3]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内蒙北山月牙山—凤凰山钨多金属矿异常查证报告,2014.
[4] 左国朝, 冯永忠, 刘春燕,等. 北山地区发现特大型推覆体[J]. 地质通报, 1991(3):84.
[5] 寸珪, 陈纪明. 中国典型金矿床, 第二集[M]. 地质出版社, 1995.
[6] 彭海练, 杨克俭, 李宁,等. 内蒙古红石山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西北地质, 2011, 44(4):44-49.
[7]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二龙包等四幅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2008.
[8]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二龍包西等四幅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2010.
[9] 李智, 俞波, 裴翔,等.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金蟾山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J]. 西部资源, 2012(5):64-68.
[10] 吕召恒.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新地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J]. 西部资源, 2012(5):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