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内蒙古就是分不开的。内蒙古不仅是神舟飞船的故乡,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1所的所在地。因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产品的特殊性,工作在这里的航天人注定要身处幕后。航天科工六院41所某室材料组组长王敏,就是这些幕后英雄当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她是单位里公认的科研能手,曾多次获得航天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和国防发明专利,今年又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她投身航天事业二十多年矢志不渝,带领技术团队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飞天梦和科技强军梦加油助力。
“我们的发动机没有‘心脏病”
在41所,我们见到了王敏。她穿的不是工装,而是一身典雅的红色针织连衣裙。看得出,这位科研强人,其实也是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王敏带领的材料组承担着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零部组件的研发与生产试制任务。目前,国内外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及单项技术都在快速发展,很多过去由金属制成的发动机零部组件都在改用复合材料,王敏和她的团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这儿就是火箭发动机向后‘喷火的地方,这里的部件控制着发动机‘喷火的方向,能耐几千度的高温。”指着面前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模型,王敏用通俗的语言介绍道。而这就是王敏团队目前的主要攻关方向。经过多年的攻关和突破,王敏团队掌握了多项复合材料应用和工艺研究方法,它们成为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的核心技术。王敏据此组织编写的工件成型工艺技术说明还取得了国防发明专利授权。
王敏团队的工作,就是解决一道道难题,攻克一个个难关。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材料与工艺论证,再到亲自动手试制材料和零部件,最后通过各种测试实现工程化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零部件试制工序多、技术要求高,生产中的某些环节,需要两名技术人员一连24小时不眠不休地守在设备旁进行调控,不容许出现丝毫差错,其中的辛苦超乎想象。而在王敏看来,比“动手”更艰难的是“动脑”的环节。把設计理念梳理为设计思路,再把思路归纳成技术实现途径,让“二维”的图纸变成“三维”的实物,需要不断摸索新技术、新工艺,也会遇到很多不可控的技术问题,难免一次次遭受失败的打击;试验失败了,要倒查每一步论证、每一道工序,直到找出原因、拿出改进方案为止。多年前,王敏参与研发某型号复合材料,研发期间材料的配方和炼制工艺改了又改,等到研制成功,失败品已经积攒了满满一大箱。
“新材料的研发,现在依旧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短板。”王敏直言不讳,“这条路不平坦,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自力更生,我们的发动机没有‘心脏病。”
“管理班组、带队伍
很有办法”
特殊的工作性质,对航天人的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王敏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在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时刻不忘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甚至更多人共同完成的。”她说。
现在,材料组的8名成员中,有6名是“80后”。王敏十分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利用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契机,组织组员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切磋技艺;开展多项劳动竞赛,锻炼组员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组员迅速成长为班组骨干和技术能手。同时,王敏大胆让年轻人操刀科研项目,按照每个人的兴趣和专长确定研究方向,目前组里承接了十几个课题,每个组员都有自己主抓的。正是这些不断成长起来的得力能手,使得材料组的整体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材料组主要从事的是研制和生产试验任务,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平时工作中,除了要求组员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外,王敏还定期对班组的设备、仪器、组员遵章守纪情况、熟知岗位职责情况进行检查,杜绝一切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王敏对安全问题的态度,更是她对自己和全组的严格要求。自建组以来,材料组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发挥了班组小细胞在助力全所安全生产上的支撑作用。班组的小冀对她钦佩不已:“王姐不但技术能力强,而且管理班组、带队伍很有办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不管挣多挣少,从没想过改行”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运紧紧相连,航天人更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94年,王敏入职41所,刚工作那几年,正赶上国家节省国防开支集中搞经济建设,航天人工资待遇低,社会上甚至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由于院里缺经费少项目,王敏参与的第一项工作是研制民用汽车涂料。当时许多同事选择了跳槽,王敏却选择了继续坚守。“不管挣多挣少,从没想过改行,回想起来,应该是我爱上了技术研发。”她说道。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增加对国防事业尤其是航天事业的投入,王敏也在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中成长,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人才。
可以说,41所的每一个国防研究项目都是重大政治任务,一个零部件、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型号的进度;一次试验失败了,就是成百上千万元的损失。“这让航天人形成了特有的干事氛围,大家普遍责任感强烈,工作上不计得失。”王敏说。长期以来,她的团队几乎没有哪天是按时下班的。
有一年“十一”长假期间,王敏接到单位电话,材料组之前试制的一个复合材料部件在发动机试车中发生故障,才休了3天假,整个团队就回到了工作岗位,等到改进完成并试车成功,已经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这期间,他们没有休过一个周末。王敏清楚地记得,全部工作结束的那天正好是除夕,儿子一次次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当她乘车从30多公里外的试验区回到家里时,新年的钟声刚好敲响。
王敏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不管是连日出差后直奔工作岗位,还是“连轴转”几天后的清晨,她看上去都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王敏干工作很认真,是一个让人放心、省心的班组长,不管是研制生产试验任务还是班组日常管理,王敏都做得非常好。”研究室主任王峰说道。同事们佩服王敏的地方,除了她的能力强和敬业,更在于她能在工作之余把家和自己收拾得整齐利落,对工作任务繁重的航天人而言,做到后者其实更为不易。
进入41所转眼已过去20多年,王敏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航天事业。当看到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有自己付出心血的武器装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王敏忆昔抚今由衷感慨:“看到这些凝聚着我们心血和汗水的装备出现在直播里,作为航天人,我们有着比别人更强烈的自豪感。应该说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是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我们。”
(通讯员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1所) (责任编辑/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