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位于京南大兴新区,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获准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校,是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是CDIO国际合作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和科研兴校战略,以能源科技创新为主线,在清洁能源化工、能源工程装备、城市安全生产、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相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建立有首都清洁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
近五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等5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成果为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和能源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助力大学英语“第三课堂”建设
近年来,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微信作为新媒体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生数量大、人群面积广,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新媒体的传播影响与教育作用更显重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英语“第三课堂”建设应用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据了解,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石化英语频道(微信号biptenglish)”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5年2月14日,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推送各类图文消息202期,共计562篇,关注用户达到3380人。
大学英语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时间及教学场所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大纲也是规定好的。第二课堂通常被看成是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课外活动。虽然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无法涵盖高校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在向传统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三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以互联网作为学习平台,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合作研究、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根据这个定义,“第三课堂”与互联网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渠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设置“回音壁”版块
在版块设置上,微信公众平台更加注重以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有效助力第一课堂。在听说版块提供了英文歌曲、听力中常见口语表达、听力关键词、语音基础、常用表达、赠言英语、美剧、演讲等内容,不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英语基础,还充分体现了趣味性。
针对学生英语阅读量不够的情况,微信平台适时地推送简写版名著、双语诗歌赏析和阅读技巧等内容。写作版块则更加注重实践,不但介绍写作方法,还提供了写作句型、写作词汇、写作模板及范文。翻译版块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推送的内容有典型翻译错误案例、标语翻译、名著书名翻译、路名翻译、品牌翻译、36计翻译、中国菜名翻译、十二生肖翻译等。词汇版块所推送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不但提供了四级高频词汇、还有分类词汇、易混淆词汇、词汇学习方法、不规则动词等内容。在跨文化交际版块,主要介绍中西方节日、风俗、礼仪、肢体语言、颜色、数字、文化差异等内容,学生在了解到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还扩大了阅读量。另外,应用户的需求推送了四级真题等内容。
在助力第二课堂建设中,微信公众平台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类竞赛信息和通知的发布,使关注用户及时地了解相关信息。校园英语广播节目单、英文影讯等内容的推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海报,不但经济、覆盖面也更广。
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汤欣老师介绍,在全校2015级新生的“早读晚听”活动中,微信公众平台负责提供相关内容。在每周发布两期的内容中共设“早读考勤版”、“早读完整版”、“晚听考勤版”和“晚听完整版”等板块。与此同时,为配合“早读晚听”活动的宣传工作,微信平台开设“小编探班早读晚听”系列报道,宣传活动中的先进典型。2015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外语系分别组织了“英语晨读月”和“阳光晨读”活动。为配合活动的更好开展,微信平台提供了阅读材料并进行了跟踪宣传。对以上活动的配合,不但体现了公众微信平台的时效性,也有利地助推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传播了正能量。
为了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微信平台设置了“回音壁”版块,及时回复粉丝提出的典型问题。另外通过分享二维码的方式分别创建了“四级微信交流群”、“六级微信交流群”和“考研微信交流群”。在开设的点歌互动环节中,关注用户可以为老师、同学、家人和朋友点播英文歌曲,加强了互动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要想有效发挥作用,汤欣老师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内容难度适中,信息及时准确。及时是推送图文消息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若推送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过难都会使关注用户渐渐失去阅读兴趣,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另外,时效性是吸引用户的另一利器。例如,在四级考前发布考前注意事项,在军训和运动会期间推送相关内容等。第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增强吸引力。将文本、视频、音频等英语学习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到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增强了英语教学效果。但是,推送的内容需要充实,形式需要多样,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减少关注用户的流失。在推送内容中适当地增加诸如谚语、谜语、笑话、绕口令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趣味性,增强吸引力。第三,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优势推动大学英语教与学,是高校外语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在众多网络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搜集整理到所需内容是教师首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另外,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编辑也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有其独特的便捷性,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第三课堂”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功能。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使其成为助力大学英语“第三课堂”建设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