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天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内蒙古第一届全区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100户文明家庭受到表彰。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会见获奖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一次内蒙古文明家庭风采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受表彰的100户全区文明家庭中,有爱国敬业,勇于创新创业创优的奋斗奉献之家;有乐于助人,长期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友善之家;还有弘扬美德、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特别是面对人生变故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坚强和睦之家。这些家庭的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从军嫂到“兵妈妈”
一个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家庭,背后总离不开好的家风作为支撑。爱军拥军,献身军旅,奉献社会,陶迎春一家几十年的经历,可以用这12个字来概括。
陶迎春生长在革命军人家庭,她的丈夫也是一位军人,她对军队和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陶迎春家在城市家境较好,丈夫张瑞清家在农村家境贫寒,为了让丈夫安心国防建设,多年来她一肩挑起持家的重担,全力扶助小姑子、小叔子在市区上学,又将婆婆接来悉心照料,一家人挤在狭窄的住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而她毫无怨言。有一年婆婆生了重病,陶迎春还请来自己的父母到家照顾婆婆。如今,陶迎春的小姑子、小叔子先后完成学业并成家立业。
受家庭影响,儿子岜拉也光荣地步入军旅,陶迎春从军嫂变成了“兵妈妈”。
陶迎春常说,“兵妈妈”这一饱含深情的称谓,让她的生命有了更加神圣的使命感。“我时时告诫自己,必须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以我的微薄之力为部队建设添砖加瓦。”
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陶迎春来说终生难忘。那时,刚刚参加完“3·14”维稳处突任务的儿子接到上级命令,和战友一道奔赴重灾区映秀镇抢险救灾。儿子只给她发了个短信,就进入道路和通讯中断的灾区失去了联系。数日后,牵肠挂肚的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看到抬着担架运送伤员的儿子时,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儿子因表现出色受到表彰,并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知情的人都会说,是因为有陶迎春这样了不起的“兵妈妈”,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兵儿子”。
作为“兵妈妈”,陶迎春还常年坚持为驻区部队官兵服务。每年部队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的时候,陶迎春都主动邀请心理专家一起走进军营,为官兵们做心理咨询和辅导授课。她还用自己的手机开通了“兵妈妈”心理咨询热线,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战士们经常给她打电话倾诉工作中的难题和生活中的烦恼,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陶妈妈”。2012年,自治区妇联和武警内蒙古总队评选陶迎春为“内蒙古第三届战士喜爱的兵妈妈”。陶迎春说,她十分珍惜这份荣誉,始终把它当作一种鞭策,不忘初心,一直努力做好“兵妈妈”回报社会。
夫妻携手戍边疆
同时受到表彰的聪美也是一名军嫂,但与陶迎春不同的是,作为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苏木长的她,与丈夫思勤所在的武警边防派出所只有一墙之隔。
聪美常说:“作为边防警嫂,我最大的幸福就是不用像其他警嫂一样,过两地分居的生活;作为苏木长,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在自己最忙碌的时候,丈夫不能陪在我和孩子的身边……”这个在外人眼中年轻有为的女苏木长,其实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衷。女儿出生后不久,丈夫就接到执行党的十八大安保任务的命令返回部队24小时备勤。聪美作为苏木长,产假才休了2个多月,就不得不返回到工作岗位。那段时间,她几乎天天24小时连轴转,孩子不能按时吃上母乳饿得直哭,聪美心疼得不行,每次喂奶都会偷偷抹眼泪。
“丈夫是边防民警,保家卫国是他的天职,作为妻子我全力支持他。因为我知道,他能安心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谈起边防派出所与苏木警地共建工作时,聪美介绍说,边防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时,在她的推动下,苏木政府积极配合,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竭力帮助边防派出所腾出空房,建起爱民图书室、爱心超市等。每次举行祭敖包、嘎查选举、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时,苏木政府都会邀请边防派出所参加,担任执勤安保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夫妻二人的推动下,苏木联合边防派出所建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四所联调”调纠模式,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司法所和土地所四所合署办公、联勤联动,携手调处民事纠纷。2012年,该机制被评为“内蒙古十大法治事件”。
多年来,夫妻俩的辛勤工作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和牧民群众的好评,他们分别获得多项殊荣。聪美先后当选为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旗党代表、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区优秀苏木镇党委书记,2016年被苏尼特右旗委授予三等功奖励。思勤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两次,被锡盟边防支队评为“执法标兵”和“优秀基层民警”。他们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最美家庭标兵户。
三十年不改热心肠
翁牛特旗示范牧場恩格尔嘎查的巴音吉日嘎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虽然汉语说得不太纯熟,但他讲述的故事令人无比动容。
1987年,巴音吉日嘎拉妻子万花的大哥病逝前,把7岁的儿子托付给了万花。3年后,弟弟家突遭变故,两个孩子也被交到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手中。没过多久,万花的父母亲先后过世,遭遇丧亲之痛的夫妇二人又扛起了抚养16岁弟弟的重任。加上夫妻俩的两个孩子,全家有了6个孩子。精心照料6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夫妻俩的压力可想而知。可他们没有被生活压垮。30年来,巴音吉日嘎拉夫妇靠着勤劳的双手抚育6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远在外地上班,有的考上了大学,还有的在本地成了家。可不管走到哪,他们都牵挂着巴音吉日嘎拉爸爸和万花妈妈,牵挂着他们的家。
1998年,打拼多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夫妻俩瞄准商机,在场部西侧买下了10间店面,开起了百货商店,实现了自己当老板的梦想。2009年,他们把这些店铺全部租了出去,实现年收入6万多元。也正是在这一年,他们大胆投入120万元,在场部南侧新建的商业大厅里开起了商店、饭店、旅店等,实现了多种经营。再加上家里养的150只羊、20多头牛,种的400多亩地,他们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家庭。
富裕起来的夫妻俩,始终不改一贯的热心肠。在嘎查承包土地的外乡人马金召,平时就住在夫妻俩的果园里,有一天马金召得了急性阑尾炎,疼得满地打滚,万花赶快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卫生院;额日茫哈嘎查的牧民金梅香生活十分困难,结婚时连件家具都买不起,夫妻俩听说后便把家中的旧家具全部送给她;这些年来,在万花家饭店打工的服务员,有6人在夫妻俩的帮助下成了家并掌握了谋生本领;夫妻俩还经常借钱给牧民兄弟或为他们担保贷款,帮他们解燃眉之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年来,巴音吉日嘎拉一家先后获得了“牧业现代化家庭牧场”“庄园式牧户”“十星级文明家庭”“生态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除了无数荣誉,这个家庭获得的还有邻里乡亲的交口赞誉和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好家庭还有更多
在大会现场,记者注意到一群特殊的参会者,他们就是统一身着制服的国税系统职工代表。本次大会表彰的100户全区文明家庭当中,共有5户来自国税系统。
“国税系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文明家庭,与近年来十分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大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是分不开的。作为窗口单位,国税职工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这对职工传承好家风有很大帮助。”来自阿荣旗国税局的董成源对记者说。
董成源是单位的办公室文秘,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多年来,一家人用爱与奉献谱写了一曲为同事与邻里所称道的文明家庭之歌。
董成源在进入县国税局之前,曾扎根家乡从教19年,在县国税局任职的6年中,他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爱人韩华从教27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夫妻俩不仅工作干得好,还是同事邻里眼中有名的热心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他俩总是帮着忙前跑后。董成源多年如一日参与捐资助学、志愿者服务活动、“博爱一日捐”等社会公益事业,深入社区、乡村参加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等活动,成为深受周围人称道的爱心人士。
81岁的老父亲是四代同堂大家庭的家长,在董成源夫妻的照顾下依然身体硬朗、精神健旺,77岁岳母的起居也由二人照看。哥哥多年前去世后,夫妻二人将侄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照料,供他上学,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夫妻俩都来自农村,亲戚众多。多年来,无论谁家里有困难,他们都会热心帮忙,已成为亲人们的主心骨。在他俩的影响下,整个大家族虽然生活不富有,却充满和谐温馨。
2016年10月17日,董成源成功为一个9岁的男孩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阿荣旗首例、自治区国税系统首例、全国第601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评为2016年11月内蒙古好人。
“说起来,我们家的事迹很平凡,全自治区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还有更多,只是我们作为代表有幸被挖掘出来。”董成源谦虚地说。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董成源、韩华夫妻二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好家风的力量,不愧为和谐社会文明家庭的楷模。
时代新风需要榜样的引领。开展文明家庭表彰活动是对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一次正能量的传播。以受表彰的家庭为榜样和标杆,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激励广大家庭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一定会在全区上下形成愛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王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