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益寿文摘
枸杞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中医学认为,枸杞具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枸杞含胡萝卜素、核黄素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具保肝、调节免疫作用,因而作为中医治疗肝病的常用药。
每天吃几粒枸杞子,对一般人来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对肝病患者来说,这样药量太轻,不足以发挥疗效。所以,建议肝病患者每日服15~30克,且长期服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患者可先用开水浸泡代茶饮,冲泡一两次后将枸杞子吃掉。每日用量可分2~3次食用。在两餐之间服用更容易吸收,饭后服会影响吸收。个别人吃枸杞容易出现一些“上火”现象,可以配3~5克野菊花一同冲泡,避免“上火”。
还需提醒的是,枸杞子用于肝肾阴虚型患者即头昏目眩、腰膝酸软、口干、遗精、咳嗽、视力减退等证的疗效最好,而中焦湿热(常出现胃脘灼热疼痛、嘈杂反酸、口干口苦等证)较重者不应单独服用枸杞,应找中医师把关是否适合。
(摘自《人人健康》文/佚名)
养肾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吃水果,既能饱口福,又能强肾补精,可谓一举两得。而覆盆子和桑葚子便是最好的补肾水果搭档。
覆盆子和桑葚子被誉为中药补肾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是补肾领域的黄金搭档,夫妻搭档。覆盆子补肾阳为主;桑葚子补肾阴为主。此二物药食同用,鲜品为水果,干品为中药,夫妻搭档,共补肾精,一热一凉,不会上火,也不会胃寒,可使平衡阴阳。
覆盆子、桑葚子都有改善皮肤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摘自《健康时报》文/董飞侠)
隔姜灸——对付虚寒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一个艾壮燃烧完算是一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腹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适合居家使用。
隔蒜灸——对付腹积块
将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要想不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皮。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等。
隔盐灸——对付急性腹泻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热弹起而伤,一般灸5~9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灸——强身补阳
将附子片或附子药饼做间隔物。药饼的制作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由于附子有温肾补阳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症。
(摘自《老人报》文/蔡卫杨)
双侧风池穴
风池穴位置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按摩此穴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翳风穴
翳风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在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暗、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还可治疗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颌关节痛。
四白穴
四白穴位置是: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即下眼眶中点,直下约0.5厘米凹陷处。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印堂穴
此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中医认为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此穴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穴治骨折伤痕后遗症、增强性活力的指压法等。经脉循行可以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刺激此部位,可直达脑府,使头脑清利,浑身舒爽。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赵永春)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但为什么难呢?这主要是因为,湿气和寒气不同,湿气是需要通过脾胃运化才能代谢出去的,但大多数人不懂这一点,只顾排汗,排水,但其实这样是去不掉湿气的。要祛湿,先调脾胃。从事中医20余年,我坚持一粥一水来祛湿。
一粥就是小米粥。小米最养人,健脾养胃,清热解渴助眠,同时小米最适合熬粥,淀粉经过糊化后,绵软柔滑,非常好消化,任何年龄群体的人都适合。
一水是红豆薏米水。红豆薏米水祛湿补血,薏米要选没有霉味的,软糯一点,这样煮出的薏米水有着浓浓的米香,红豆以赤小豆为优;每次各取50克,放进炖锅里,煮成汤,但记住,不能放糖,一旦放了糖,祛湿补血的功效就打折扣了。
(摘自《健康时报》文/杨敏春)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脏虚弱,则其运化作用失常,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气短怯冷,以及营养吸收的障碍。
那么,老人脾虚该怎么办?脾虚其实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山药栗子粥值得推荐。
原料:山药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做法:将山药去皮,红枣清洗干净,然后将山药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状,然后把大米和米淘洗干净放入加了水的锅中。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壮骨的作用。山药,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脾虚还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思虑过多。
(摘自《家庭医生》文/佚名)
耳垢厚而色暗压力大
当你有压力或恐惧时,耳朵里的腺体就会产生比平常更多的蜡,同在压力下出汗是类似的反应。如果你长期处于高压力,过多耳垢会导致堵塞,导致暂时性的听力丧失。
深棕(褐)色老耳屎
这种耳屎一方面可能是压力过多导致过度分泌。还有可能表明耳屎在你耳朵呆了很长时间。耳垢中的脂肪已经对氧气产生反应,导致颜色更深。
血色耳膜出问题
耳屎呈血色状,可能是耳膜破裂或穿孔的迹
象。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马上去看医生。
潮湿、松软耳膜可能出问题
偶尔一点点耳屎从耳道漏出是正常的,这是你耳朵的自然清洁机制在起作用。但是,如果大量的血和脓流出,就可能是鼓膜破裂和穿孔的标志。再一次提醒,马上去看医生。
灰色湿疹
耳垢呈灰色,很可能是灰尘太多的结果。如果同时还伴有耳道内干裂、干燥或瘙痒,则可能是脂溢性湿疹。这种情况,就需要医生提供治疗方法了。
(摘自新浪健康 文/佚名)
1.宠爱你的肌肤
干燥、暗沉和疲惫的肌肤会让你尽显老态。宠爱肌肤,你需要进行补水,并根据其所需进行舒缓护理唤醒肌肤。这样,在对抗皱纹的同时还可以均匀肤色。
2.注意你的体态
为了拥有更好的风度姿态,不要驼背,把腰挺起来。不管年龄多大,我们都要走出舞者的步伐,像猫咪一样轻盈。柔韧性训练和瑜伽都是日常塑形的好方法。
3.选择适宜的妆容
为了显得年轻一点,没有什么可以阻拦我们“作弊”。我们可以选择对抗老态的淡妆,简单地改善提亮肤色,红润脸颊,其效果非常明显。
4.注重穿搭
想要看起来年轻,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布料、剪裁精美的服饰。没必要模仿年轻人的穿搭或过分追求时尚,只需选择不会过时的精美休闲装即可。
5.运动起来
加快一点心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以为皮肤带来更多的养分和氧气),一点肌肉锻炼可以紧实肌肤对抗松弛。运动还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增生、减少有害自由基。日常锻炼搭配均衡饮食是减脂塑形的最好方式。保持年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6.选择年轻的食谱
多吃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有效修复衰老损伤的肌肤,摄入抗氧化的食物则有助于对抗加速衰老进程的自由基。抗氧化效果明显的食物包括巴旦木、杏仁、柠檬、大蒜、黑巧克力以及浆果等。
7.笑一笑十年少
笑会抑制压力荷尔蒙的产生,放松面部肌肉。即使有时是独自一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搞笑视频让自己开心起来。
8.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型
好发型可以实现完美蜕变。我们可以选择提亮肤色的发色,遮盖白头发。这样年轻效果会更加明显。
9.睡眠美容
睡眠是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和清除毒素的最好方式。细胞在夜间再生,并于23点至次日凌晨3点最为活跃。睡眠的最佳时长为6~8个小时。
10.保持良好心态
不要对年龄抱有偏见,不能眼看着爱好和兴趣随时间溜走。要坚信年轻的心态会影响外在!
(摘自《生命时报》文/郑 悦)
绿叶蔬菜有很多神奇的功效,美国《赫芬顿邮报》刊文指出,以下3种绿叶蔬菜,堪称“救命菜”,应该适当多吃。
小白菜
小白菜又称上海青或油白菜。小白菜是钾元素的一个最佳来源,而钾元素有助于增长肌肉和保持血压处于正常水平。它还富含多种维生素,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增加白细胞的活性和提高人体对毒素所产生的反应。
甘蓝菜
甘蓝菜含有能对癌症起到控制作用的化合物(芥子油甙和山柰酚)。研究人员认为,这两种化合物能抵御癌症,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降低血压,增强骨骼力量和减轻人体内的炎症。甘蓝菜还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这两种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眼部疾病和与老化相关的视力丧失。
豆瓣菜
豆瓣菜又称西洋菜或水田芥。一把豆瓣菜就能满足人体每日对维生素K的推荐摄入量。如果能坚持每天都食用豆瓣菜,持续两个月,就能减轻白细胞所受到的损伤,减少患癌症的风险,使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10%。
(摘自《科技日报》文/袁馨成)
在过去的日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画家命长,作家命短。同样都是投身文艺界的人,为什么寿命长短却差很多呢?
画家为了上色时看清楚,通常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工作,尤其过去缺乏照明工具,非得这么做不可。可是对作家来说,只要看得见字就可以做事,夜晚依赖昏暗的照明,刺激着眼睛继续写下去。
一句话总结,就是画家的生活追着太阳,而作家却躲着太阳,追着太阳的人比躲着太阳的人活得长。
夜晚时分,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血流恢复的同时,体内老旧废物到处流窜,于是淋巴球异常活动增加,以清除自体细胞。对于消除一整天累积下来的疲劳而言,傍晚是十分重要的时间。睡眠不好,就如同胸前被狠狠揍上一拳般,一定会为身体健康带来各种潜在的伤害。
(摘自《健康时报》文/佚名)
国医大师薛伯寿如今已82岁高龄,依然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步履轻盈,每天仍然坚持坐诊看病。对于养生,薛老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用6句话可以概括。
第一句话:晚餐有个健康比3∶1∶1
3种蔬菜,最好是时令蔬菜,然后加一种肉食或者鱼类,再加一碗粥。
第二句话:蔬菜是疏通身体之草
只有多吃蔬菜,肠道才会通畅,肠道通畅了,自然百病不生。比如,萝卜有理气的作用,而萝卜的种子中医称为“莱菔子”,可以治疗腹胀;芹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很多老中医都推荐芹梨汁,早上起来,将芹菜和雪花梨打成汁来喝,芹菜和梨本身能宣肺清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畅,大便也就通了。
第三句话: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一定要有节制,暴饮暴食,大吃大喝,会加重肠胃负担;谨和五味,也就是酸、甘、辛、苦、咸都要吃一些,不能偏食,更要清淡。
第四句话:食补不如精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神好、心情好,人自然就健康。
第五句话:散步是最容易的防病方
有节律的散步,可安定神经而健脑。散步时,腹部、腰部肌群运动对肠胃有按摩作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同时可锻炼心肌,促进血液循环,故散步是最简便而有益的运动。
第六句话:中药方不仅治病,还能养生
薛老提倡调畅气血,主张用黄芪赤风汤作为四时养生保健方,配方如下:生黄芪2两(60克)、赤芍1钱(3克)、防风1钱,益气助阳,活血行滞,祛风通络。不过,药方要遵医嘱而行。
(摘自《健康时报》文/佚名)
喝水公式
成人每日需要的饮水量=体重(公斤)×(30~40毫升)。儿童代谢旺盛,需水量比成人多。2岁以上的儿童,每日需水量=体重(公斤)×80~90(毫升)。2岁以下的儿童,每日需水量=体重(公斤)×(100~150毫升)。
饮酒公式
饮酒量×酒精浓度×0.8=酒精摄入量。一般来说,饮用40°以下的低度数白酒,不能超过2两;40°~50°的中度数白酒,不超过1两;50°以上的烈酒不要超过0.5两;葡萄酒度数相对较低,但也不要超过3两,否则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负担。
骨密度公式
骨密度=【体重(公斤)—年龄】×0.2。如果结果小于-4,风险高;结果在-4~-1之间,属于中度风险;如果大于-1,风险小。比如,体重45公斤、年龄70岁的人,风险指数为(45—70)×0.2=-5,说明极有可能患骨质疏松症。
运动心率公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宜的运动心率=170—年龄。比如,70岁的老人做有氧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70—70=100次/分钟。年纪较大的老人,为了安全起见,可以控制在(170 —年龄)×0.9。
体脂率公式
女性体脂率公式:参数a=腰围(厘米)×0.74;参数b=体重(公斤)×0.082+34.89;体脂率=(a—b)÷体重 ×100%。计算男性体脂率时,参数b=体重(公斤)×0.082+44.74。正常成年人的体脂率,男性是17%~23%,女性是20%~27%。
幸福感公式
个人幸福=物质÷消费欲望。这个公式可以演绎出3种可能:(1)当欲望不变时,幸福和物质成正比。(2)物质不变时,幸福与欲望成反比。(3)当物质和欲望一起增加时,如果物质的增速超过欲望的增速,幸福感仍会增加;如果物质的增速低于欲望的增速,幸福感就会下降。
效率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付出时间。当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时间过长,人体会感到异常疲惫,建议适当地休息20~30分钟,把工作先放一放,回家洗个热水澡,吃一顿可口的晚餐,睡个好觉,都能给身体充电,提高效率。
(摘自《生命时报》文/田飞)
■祛燥——按“迎香” 润肺防燥
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养心——按“极泉” 理气护心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经常弹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健胃——按“四缝” 防秋膘增肥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防热伤风——按“足三里” 强身败火
“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摘自《大河健康报》文/何柳)
捂眼
闭目养神3~5分钟,将双手相互摩擦至发热,轻轻按住双眼,再用双手的手掌分别沿着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揉按眼部各5圈,反复揉按3~4次,每天重复3~5次。此法具有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保护眼部微小血管的作用。需要注意,有眼底出血症状的糖友禁用此法。
搓耳
用双手轻轻握住双耳廓,先从前向后,再从后向前搓揉双耳,以耳廓皮肤略微发红、耳部有烘热感为度,然后可用拇指和食指轻巧、有节奏地捏压耳垂正中一分钟,可每日早晚各操作一次。
此法可改善末梢血管的微循环状态,保护微血管。中医认为,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即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摘自《老人报》文/彭永强)
77岁的国医大师伍炳彩年轻时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1个汤方一直帮他维持着血压的稳定。
上世纪60年代,正在求学的国医大师伍炳彩被查出患有高血压。此后,他全靠自己调理,维持血压稳定,而养生秘方就是六味地黄汤。
具体成分如下:
熟地15克,山茱萸肉、山药各12克,丹皮、泽泻、茯苓各10克。共煎,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两次服,对肾阴虚患者有所助益。
特别提醒: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体质不同,该方未必适用所有人,建议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
(摘自《快乐老人报》文/佚名)
养胃、帮助胃排毒
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储存、转运、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清晨采用跪坐姿势,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坚持,可以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
治疗腰痛
跪坐是非常养腰的,可以有效的治疗腰痛,因为出现腰痛的原因大多数都是脊椎不正、血液循环不良等,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每天早晨跪坐30秒,就可以得到改善。
防治膝关节炎
直身跪坐可以防治膝关节炎。做法是,晨起后或晚上临睡前,两膝跪在床上练习跪坐。跪坐时腰杆要保持直立、臂部尽量向后坐,尽量碰触到脚后部。
保护足部、驱寒
晚饭后拿个拖鞋垫着膝盖,跪在那里,扶着沙发,挺直腰板看电视,肚子就会好受很多。此外,跪着走一走也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可戴着护膝做一做。足部离心脏较远,供血相对不足,跪着行走,气血容易流向膝盖,足部的供血也会充足一些,特别是对手脚冰凉的女性,还有一定的驱寒功效,当然有下肢骨病疾患的患者就不建议采用了。
缓解膝痛、通经活络
我们跪坐的时候,可以按摩到犊鼻穴,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和脚气等,并且还能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
安神、修养身心
跪坐还能安神,修养身心,所以,在烦躁的时候跪坐,可以舒缓情绪,一些难以心静的朋友可以试试跪坐。
(摘自《阜阳日报》文/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