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影”国内研究综述
——探析东南亚电影的研究价值

2017-03-25 05:04张怀强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东南亚泰国研究

张怀强 李 倩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65022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562400)

“东南亚电影”国内研究综述
——探析东南亚电影的研究价值

张怀强 李 倩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65022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562400)

东南亚电影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我国相关研究成果却十分匮乏。在对国内东南亚电影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后,结合我国电影研究发展需要、东南亚电影发展实际以及“一带一路”政策,认为东南亚电影研究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积极的意义。

东南亚电影;电影研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纵看国际电影市场,好莱坞商业电影横扫全球票房一家独大已过百年,欧洲依靠柏林、威尼斯、戛纳三大国际影展撑起艺术电影大旗享誉世界也愈百年。但如果把眼光放到近几十年,甚至近十几年,则是第三世界国家电影崛起乃至发展光大的时期。首先,我国电影就是在过去三十年登上了世界电影的舞台,如中国 “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以及台湾新电影等;其次,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在这一时期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为人所知,比如非洲电影等;最后,近十几年可以说是拉丁美洲与东南亚电影获得世界目光的时期,他们的电影似一股蛮风,为世界影坛带来了一场清冽之气,引发世人关注,比如阿根廷、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等的电影。但这些获得世界瞩目的电影,却很少被引进到我国放映,普通观众根本无从知晓,这是非常遗憾的;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因为文献资料的匮乏和民族文化的隔阂等原因,这些在世界上被广泛交流与学习的电影在我国却很少得到被研究和推介的机会,这更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鉴于东南亚电影近年来发展迅猛等原因,本文意在对其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专著方面,张仲年、拉克桑·维瓦纽辛东主编的《泰国电影研究》[1]是唯一一本与东南亚电影相关的学术著作,该书实际上是中泰共同举办的“2010泰国电影展映暨国际研讨会”的直接成果。它包括三大部分:历史与理论、作品与导演、产业与发展,可以说这些研究角度及论文涵盖了泰国电影研究的方方面面,但它却有两点不足,一是该论文集中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上世纪,对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内容与现象涉及较少;二是对于艺术电影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比如代表泰国电影艺术最高水准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无论对其作品还是导演的研究都严重缺失。即便如此,这些都不能抹煞本书的学术价值及先导意义,书中众多研究论文将为后来者立下标杆榜样,打下坚实基础。在论文方面,通过知网搜索,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笔者根据东南亚电影研究开展的实际情况做了三层两类的划分,“三层”分别是对东南亚电影整体进行的研究、对东南亚各国电影进行的研究以及对各国当今较有影响力的作者、作品进行的研究;“两类”即是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实际上第一层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研究,后两层的研究大体属于解释性研究。

一、东南亚电影的描述性研究

从东南亚电影整体出发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大致只有四篇。贺圣达的《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2]首先概述了电影在东南亚各国是如何传入及早期是如何发展的(1897-1941);然后将东南亚各国独立以来的电影发展分成了三个时期来论述:战后恢复时期(1945-1960)、兴盛发展时期(1970-1980)以及困境调整时期(1990至上世纪末);其次总结了东南亚电影业发展的四项特点,比如各国电影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南亚电影业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等,最后说明东南亚电影在新世纪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机遇。这篇论文对于东南亚电影来说,具有总述性质,是开展东南亚电影研究的必备基础资料。邹贤尧的《东南亚电影的跨界征象》[3]指出东南亚电影是一个独特存在。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存、多种语言并行的特色地区,其电影相应地也带上了鲜明的“跨界”特征,具体表现为导演的跨族裔构成、影像的跨国族呈现和语言的跨语种混杂。这篇论文揭示了东南亚电影最普遍也最明显的“跨界”特征。张慧瑜、李玥阳的《亚洲电影的复兴之路——以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电影(2001-2010)为例》[4]中以泰国电影为东南亚电影主要叙述代表,认为泰国电影重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首受其害的国家,泰国电影认识到寻找和重建民族电影的必要性之后,一方面一些类型片(恐怖片、动作片)打开了区域市场,另一方面一些艺术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推动了艺术新浪潮的出现。虽以泰国电影代表东南亚电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在当前东南亚电影研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泰国电影来管窥东南亚电影确也可行,泰国电影语言形式的先锋性以及艺术表达的传统性等特征,既引领着东南亚电影也代表着东南亚电影。梁明柳的《东南亚电影中的土生华人文化现象解读》[5]以东南亚电影为例,探讨了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与当地土著族群的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以及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变等问题。华人之于东南亚电影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在创作层面还是在接受层面,华人以及华人文化都成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在马来西亚新晋导演大都为华裔,他们的作品也多用华语(包括以闽粤为主的中国地方方言),甚而吊诡的是,在马来西亚一部电影只有70%的语言使用马来语才被认可为马来西亚电影,因此许多华裔作者的马来西亚电影被判定为外国电影,可笑之余应引起思考。笔者认为大量华裔创作者的存在,他们的作品在未来或许有可能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分支,这也是需要对东南亚电影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原因。通过这四篇论文,笔者对东南亚电影在上世纪100年以及新世纪前10年的发展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对其所表现出的某些鲜明特征也有了一个源起性的认知,笔者认为这对于进行东南亚电影研究将起到基础铺垫作用,也再次确认了开展东南亚电影研究的必要性。

二、东南亚各国电影的解释性研究

东南亚各国电影的研究文章还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也如各国电影发展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其中泰国电影的研究文献较多;越南、新加坡电影研究稍稍可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电影研究则非常稀少,大多仅只一篇,且只简单描述了现状;菲律宾、柬埔寨、文莱、东帝汶则未见任何研究成果。

1.泰国电影

泰国电影研究成果的丰硕正如上文所述,主要仰赖于2010泰国电影展映暨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其时恰逢中泰建交35周年,新任泰王国驻沪总领事毕伦·莱诗密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该会的举办,并提议把它列为中泰建交3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次年便出版了《泰国电影研究》一书。书中绝大多数论文在其后三年也都陆续发表于《当代电影》等期刊杂志上。涉及泰国电影历史与理论的论文主要有差漠恩录·坦南望农著,张力平译的《泰国电影百年:1900-2000》[6],该文不仅概述了泰国电影的百年进程,更阐述了泰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李果的《当代泰国电影音乐初探》[7]分析了泰国电影音乐独特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商业与艺术中如何获得平衡。这在目前电影审美注重视觉分析而忽略声音讨论的大环境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之于泰国电影研究也具有先创性。厉震林的《新世纪泰国电影文化及其表演形态》[8]发现新世纪异军突起的泰国电影有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悖论精神格局,充满着一种较量、妥协与合谋的过程。另外也发现了它的电影表演在众多方面形成了特定的美学风貌。马诺威那韦鲁西著,尚曦译的《2001—2010年泰国电影中政治问题的分析》[9]对此间14部泰国电影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政治进程与当代泰国电影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上两篇论文对新世纪泰国电影的敏锐观察十分难得,对于泰国艺术电影研究也将是非常好的启迪。涉及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有陈晓达的《透视当代泰国电影产业的崛起》[10],该文从产业机制、市场环境以及电影类型特点等方面,梳理出当代泰国电影崛起的成功经验,比如成熟的商业化运作,类型片的本土化叙事等。洪帆的《当代泰国电影的文化品牌与类型归属》[11]认为泰国电影作为区域电影获得国际认可是采用了将本地文化与类型故事相结合的办法,并探讨了其生产机制与策略。这些产业发展经验同样可见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电影的发展进程中,及时的研究与总结对中国电影发展或能也将起到应有作用。

除了以上对泰国电影进行整体关照以外,对泰国类型电影、电影作者、具体作品展开研究的论文亦不在少数。张仲年的《泰国校园青春电影研究》[12]对此类影片的创作人员构成、制片模式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阐释,并比较了中国青春电影,说明了泰国青春电影风行正仰赖于此。万传法的《论泰国青春电影的艺术魅力》[13]则认为泰国青春电影取得票房口碑双赢的秘诀在于纯而正的情感表达、“沟通性”叙事机制(与好莱坞、中国等所普遍采取的“对抗性”叙事机制不同)的建立以及叙事抒情相协奏的“禅式”镜语。除此而外,还有孟岩的《理性消解与感性回归——浅谈十年泰国爱情电影》[14]、汪辉的《可被设计的青春——泰国“小清新”电影研究》[15]以及熊立的《青春镜像中的身份认同——论泰国青春电影中的成长主题》[16]等论文,他们对泰国青春爱情电影都做了多角度的研究。在动作片方面,马静的《春色满园关不住——论21世纪的泰拳武打片》[17]对在新世纪泰国电影中迅速崛起的泰拳武打片做了开创性分析与探讨,孟岩的《对泰国动作电影崛起的反思》[18]对泰国动作电影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动作电影今后的发展之路。拉克桑·维瓦纽辛东著,尚曦译的《传统武术、功夫与泰拳在托尼·贾动作电影中的独特融合》[19]则详解了作为泰拳标志性人物托尼·贾如何在电影中将功夫、体操等与泰拳相融合,创造出不仅优雅漂亮而且令人激动的动作。恐怖片之于泰国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研究开展相对丰富。贾选凝的《热带丛林的“幽灵”与“鬼魂”——泰国新近恐怖片三大母题表述》[20]梳理了泰国新近恐怖片从兴起到发展至繁荣的历程,总结了泰国恐怖片万变不离其宗的三大母题,即女性崇拜、生灵与自然崇拜、因果轮回。李玥阳的《泰国恐怖片:你背后的幽灵是谁?——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寻根》[21]试图探讨泰国恐怖片的恐怖之源,进而为其成功提供一种阐释。赵轩的《从“鬼妻”到“鬼夫”:泰国恐怖片转型及其文化意义》[22]敏锐地注意到新世纪以来泰国恐怖片正在经历着类型转变,即趋向恐怖喜闹剧,而其背后则隐藏着本土文化的危机。对于反映泰国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影片,研究者们同样给予了关注。张振华、戈苑、林丹霞的《用民俗与想象触摸历史——泰国史诗电影述评》[23]认为泰国电影近十年来的勃兴得益于他们将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立的民族精神、浓郁的民俗风情与恢宏翔实的史诗式叙事模式相结合。闫凯蕾的《他者空间与异己形象——泰国当代写实题材电影中的影像与观念》[24]表明泰国写实题材电影有着强烈的视觉风格与多元的叙事形式外壳的同时往往内里是趋向传统或本土的审美观。帕塔玛瓦迪·乔优沃恩著,辛艺桐译的《查崔查勒姆·尧克尔王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中的社会表象》[25]一文对查崔查勒姆·尧克尔王子导演的电影作品做了深刻解读,认为尧克尔王子的电影既是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批判社会的方式。纵观泰国电影作品、作者研究情况,丰富之余尚有不足,比如其侧重点完全集中在商业类型片上,对艺术电影很少涉及。艺术电影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李哲明的《孤独地生存:<时间最后的日子>》[26]、张怀强的的《<世纪症候群>:回忆之路,幸福之门》[27]、贾斌武、杨梦晨的《论泰国电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风格、结构与主题》[28]等,这些论文还都仅仅是针对某部具体影片的分析读解。这与泰国艺术电影的实际发展状况十分不符。泰国的艺术电影产量相对来说已然可观,艺术作者不在少数,艺术质量更是位列世界前茅,最广为人知的有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和彭力·云旦拿域安等。这些艺术创作基本发生在新世纪之后的十来年,艺术水准逐年提高,最终享誉世界。对这段时间的艺术创作展开理论探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同样具有开创价值。

2.新加坡电影

新加坡电影制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也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沉寂,在20世纪末终于迎来再次崛起。在新加坡电影研究方面,概述类论文较多,学理性文章较少,可见我们对于该国电影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陈时鑫的《新加坡电影业:发展、困境与挑战》[29]分三个时期概述了新加坡电影业的发展情况,分别是二战后的繁荣与衰落时期、上世纪90年代的复苏与革新时期以及新世纪2006年开始的挑战与期待时期。陈强,黎珏辰的《政治文化对新加坡电影发展的影响及趋势》[30]中表示新加坡过去的威权政治虽然曾经使新加坡电影业复苏并有所发展,但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多,比如审查严苛导致电影人创造力受缚等等。郑燿霆的《90年代的新加坡电影与弱势群体》[31]和《从新加坡电影的发展谈当地电影的困境》[32]都属于概述性质文章。此外,还有范伟清的《民族风与国际范儿的影像共生——近年“新加坡华语电影”特色探析》[33]等。在作者、作品研究方面,鲁虎的《梁智强:新加坡电影的成功故事》[34]概述了梁智强导演的创作之路及其作品特色。马然的《多元语言与国族想象——以邱金海三部曲为例谈当代新加坡电影》从“国族电影”的研究方法出发,概括出邱金海的电影一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新加[35]电影多元的语言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准确描摹和隐喻了新加坡多元混杂种族里华人的社群状况与精神状态。随着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转型,电影业也将日益繁荣,新加坡电影研究的不足与之非常不匹配,因此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有可为,值得我们去开掘。

3.越南电影

可能因为曾经意识形态上的接近,军事上的相护相依让越南电影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熟知,对越南电影事业的介绍也很早就开始了。《战火中诞生的越南南方的革命电影》[36]、《越南电影事业现状》[37]、《我眼中的越南电影》[38]均发表于上世纪。但直到21世纪,对越南电影业的完整概述才出现,阮氏宝珠的《越南电影业:旅途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39]简要描绘了越南电影业从无到有,经历坎坷,迎来机遇到最终呈现出发展新格局的大致样貌。章旭清的《越南百年电影事业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40]则更为全面完整地描述了越南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了三个时期,分别是殖民地时期(19世纪末-1945)、抗法抗美战争时期(1945-1975)以及国家建设时期(1975-21世纪初)。陈伟龄的《越南影像:走不出的后殖民记忆误区》[41]认为越南影像从诞生之日起就缺乏本土文化身份,无论各个年代越南电影中的自然风光、历史境遇、审美情致以及生命哲学等等有多么独特与本土,但都覆盖着一层后殖民记忆误区的面纱。章旭清的《当代越南电影的三副面孔》[42]同样关注越南电影的文化身份问题,海外越裔电影对应着放逐者的身份,深情回望着母国文化;越南本土电影对应着留候者的身份,担当着谱写民族寓言的重任;而美法越战、殖民电影对应他者的身份,总是想象着这块土地的浪漫与野蛮。在作者、作品研究方面,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在上世纪90年代完全代表了东南亚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他就是陈英雄。崔军的《第二道彩虹——陈英雄电影艺术研究》[43]便是我国最早对东南亚艺术电影作者开展的研究著述了。此外还有一些对他个别作品的评论解析散见各处,如匡娉婷的《诗意的女性童话:<青木瓜的滋味>》[44]等。越南电影研究比之新加坡电影研究在深广度方面略有胜处,特别在艺术电影、艺术作者的研究开展方面,但与近年来两国电影发展实际相比还非常不足,同时这些研究还有一个共通问题,就是年代久远,差不多都是十年前的成果了。事实上,一则研究方法等日新月异,新角度新视野都在催生新的发现,二则陈英雄创作仍在持续进行,新陈英雄们不断出现。这些都亟待研究者们对越南电影进行新的阐释和总结。一谈起越南电影、新加坡电影,可能因为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相似让中国人觉得毫无距离,但事实上他们是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逐一辨认出他们的发展轨迹与美学经验,促进我们东南亚电影研究成果的生成。

4.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电影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四国中,马来西亚电影研究最早,富兹亚·卡蒂尼·哈桑·巴斯瑞、瑞嘉·亚马德·阿劳丁著,张晋平译的《对马来西亚电影及三位导演的研究》[45]便对马来西亚电影发展史作了简要概括,并分别介绍了优维、苏哈密、依索夫三位导演的风格及马来西亚的电影审查制度。其后很长时间都不见马来西亚电影的相关研究成果,直到周安华教授在《当代电影》杂志2013年第7期上组织了马来西亚电影导演研究专栏,才再次丰富马来西亚电影研究。这次研究的开展首先源自于马来西亚电影近年来的整体性进步以及在国际上不断攀升的影响力,其次是由于他们的创作主体以华裔为主。王珺的《好莱坞恐怖新势力——詹姆斯·温》[46]中介绍詹姆斯·温是一位合格的类型创作者与说故事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还保有独立的电影之心。堵琳嘉的《大马多元文化的书写者——雅斯敏·阿末》[47]聚焦已故马来西亚著名导演雅斯敏·阿末,论述了其作品具有多元文化的主题表达、日常生活的诗意呈现以及质朴简洁的影像追求等特点。顾倩的《苍黄之中起大荒——陈翠梅速写》[48]考察总结了华人女性导演陈翠梅的创作特征,简单的作品形态,悲观、坚韧与真诚的人影统一的性格,纪实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电影风格。章旭清的《跨界型的全才——解读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李添兴》[49]认为李添兴是马来西亚新浪潮蜚声国际的重要推手、跨越独立电影与商业电影及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全才,在其擅长的独立电影中,以简约冷峻的镜语结构构建了现代都市华人男女的心理疏离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不拘于特定民族身份的表达,而呈现出一个去国族化的华人想象空间。这一次马来西亚电影导演研究,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让我们的研究成果与马来西亚的电影成就有了对应。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马来西亚电影研究的巨大缝隙,意识到马来西亚电影研究大有可为。其次,郑燿霆的《印度尼西亚电影现状》[50]、覃海伦的《老挝电影发展历程及前景探析》[51]、张慧发的《如梦方醒的缅甸电影业》[52]都从不同侧面,或学理性地或漫谈式地介绍了三国电影业的发展情况,为我们了解三国电影发展及电影风貌提供了一扇窗口。

菲律宾、柬埔寨、文莱、东帝汶四国则没有任何相关研究成果出现,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比如菲律宾电影近来载誉不少,具有代表性有上文提及的拉夫·达兹、布里兰特·曼多萨等电影导演及作品,他们的电影甚至冲出了东南亚,获得了国际认可。

三、结语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东南亚电影的研究还非常浅显与不足。鉴于东南亚各国与我国在历史文化上一贯的相近相邻,比如即便东南亚电影近年来取得了出色成就,亦难掩耀眼夺目的“华色”。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推进,云南作为中国电影天然摄影棚的加身美誉与特殊的地理位置,都为东南亚电影的研究提供了优渥的政策环境、舒适的学术氛围与便达的文献资讯。因此,根据我国东南亚电影研究现状及东南亚电影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电影史论研究一向的高标准与严要求,笔者认为东南亚电影亟需开展,原因有三,第一,为中国电影研究查缺补漏,添砖加瓦,是为电影理论之幸事;第二,东南亚电影中华裔出品占到一定比重,并呈现日渐走高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华语电影的涵盖范围,适时研究十分必要;第三,为国家顶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政策服务。笔者工作地点是云南昆明,云南定位是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除了要在经济政治上加强往来,更要在文化交流上互通有无。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最佳使者和载体理应得到重视,这在国内众多电影政策的变革中已可见一二,更何况东南亚电影近年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比如泰国的功夫片、鬼片等商业类型片不仅国内市场收获丰厚,在国外市场上更是收益颇多;另外,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拉夫·达兹、布里兰特·曼多萨等导演的作品不仅获得了包括戛纳金棕榈、威尼斯金狮等国际A类电影节的认可,更为为世界看东南亚提供了一扇新的窗口。因此,加强对东南亚各国电影的了解和学习不仅对中国电影发展有利,对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乃至政治互信,经济互利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对东南亚电影国内研究的总结与评述亦是对笔者认为的“东南亚电影研究亟需开展”这一观点的最好支持。

[1]张仲年,拉克桑维瓦纽辛东.泰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11.

[2]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J].东南亚,2006(03).

[3]邹贤尧.东南亚电影的跨界征象[J].文艺争鸣,2010(24).

[4]张慧瑜,李玥阳.亚洲电影的复兴之路——以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电影(2001—2010)为例[J].当代电影,2012(02).

[5]梁明柳. 东南亚电影中的土生华人文化现象解读发表于[J].电影文学,2013(11).

[6][泰]差漠恩录·坦南望农,张力平.泰国电影百年:1900—2000[J].戏剧艺术,2011(01).

[7]李果.当代泰国电影音乐初探[J].当代电影,2011(05).

[8]厉震林. 新世纪泰国电影文化及其表演形态[J].当代电影,2011(05).

[9][泰]马诺威那韦鲁西,尚曦.2001—2010年泰国电影中政治问题的分析[J].当代电影,2013(08).

[10]陈晓达.透视当代泰国电影产业的崛起[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

[11]洪帆.当代泰国电影的文化品牌与类型归属[J].当代电影,2013(08).

[12]张仲年.泰国校园青春电影研究[J].戏剧艺术,2011(01).

[13]万传法.论泰国青春电影的艺术魅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5).

[14]孟岩.理性消解与感性回归——浅谈十年泰国爱情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2).

[15]汪辉.可被设计的青春——泰国“小清新”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3(08).

[16]熊立.青春镜像中的身份认同——论泰国青春电影中的成长主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04).

[17]马静.春色满园关不住——论21世纪的泰拳武打片[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06).

[18]孟岩.对泰国动作电影崛起的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5).

[19][泰]拉克桑·维瓦纽辛东,尚曦.传统武术、功夫与泰拳在托尼·贾动作电影中的独特融合[J].当代电影,2013(08).

[20]贾选凝.热带丛林的“幽灵”与“鬼魂”——泰国新近恐怖片三大母题表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5).

[21]李阳.泰国恐怖片:你背后的幽灵是谁?——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寻根[J].当代电影,2013(08).

[22]赵轩.从“鬼妻”到“鬼夫”:泰国恐怖片转型及其文化意义[J].东南亚研究,2014(04).

[23]张振华,戈苑,林丹霞.用民俗与想象触摸历史——泰国史诗电影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4).

[24]闫凯蕾.他者空间与异己形象——泰国当代写实题材电影中的影像与观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5).

[25][泰]帕塔玛瓦迪·乔优沃恩,辛艺桐.查崔查勒姆·尧克尔王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中的社会表象[J].当代电影,2011(05).

[26]李哲明.孤独地生存:《时间最后的日子》[J].当代电影,2005(03).

[27]张怀强.《世纪症候群》:回忆之路,幸福之门[J].电影文学,2010(21).

[28]贾斌武,杨梦晨.论泰国电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风格、结构与主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29]陈时鑫.新加坡电影业:发展、困境与挑战[J].电影艺术,2007(04).

[30]陈强,黎珏辰.政治文化对新加坡电影发展的影响及趋势[J].电影文学,2014(06).

[31]郑霆.90年代的新加坡电影与弱势群体[J].当代电影,2005(04).

[32]郑霆.从新加坡电影的发展谈当地电影电影的困境[J].当代电影,2005(04).

[33]范伟清.民族风与国际范儿的影像共生——近年“新加坡华语电影”特色探析[J].现代传播,2011(11).

[34]鲁虎.梁智强:新加坡电影的成功故事[J].东南亚纵横,2006(04).

[35]马然.多元语言与国族想象——以邱金海三部曲为例谈当代新加坡电影[J].艺术评论,2009(07).

[36]黎凡.战火中诞生的越南南方的革命电影[J].电影艺术,1964(Z1).

[37]石英.越南电影事业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96(04).

[38]李水英.我眼中的越南电影[J].电影通讯,1998(04).

[39]阮氏宝珠.越南电影业:旅途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J].电影艺术,2007(04).

[40]章旭清.越南百年电影事业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J].东南亚研究,2012(02).

[41]陈伟龄.越南影像:走不出的后殖民记忆误区[J].当代电影,2005(04).

[42]章旭清.当代越南电影的三副面孔[J].当代电影,2007(01).

[43]崔军发.第二道彩虹——陈英雄电影艺术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44]匡娉婷.诗意的女性童话:《青木瓜的滋味》[J].世界电影2005(01).

[45]张晋平.对马来西亚电影及三位导演的研究[J].电影艺术,1998(02).

[46]王珺.好莱坞恐怖新势力——詹姆斯·温[J].当代电影,2013(07).

[47]堵琳嘉.大马多元文化的书写者——雅斯敏·阿末[J].当代电影,2013(07).

[48]顾倩.苍黄之中起大荒——陈翠梅速写[J].当代电影,2013(07).

[49]章旭清.跨界型的全才——解读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李添兴[J].当代电影,2013(07).

[50]郑霆.印度尼西亚电影现状[J].当代电影,2005(04).

[51]覃海伦.老挝电影发展历程及前景探析[J].东南亚纵横,2012(06).

[52]张慧.如梦方醒的缅甸电影业[J].科技大观园,2013(12).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outheast Asian Movies"--On the Research Value of Southeast Asian Movies

ZHANG Huai-qiang LI Qian
(Yunnan Open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3, China;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562400, China )

Southeast Asian mov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which are very few.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ast Asian films, and the policy of "One Belt, One Road", this paper gives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present domestic research, and recogni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n movies.

Southeast Asian movies; movie study; One Belt, One Roa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J993

A

CN22-1285(2017)028-036-09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3.05

张怀强(1983-),男,云南开放大学传媒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美学与艺术创作。

李 倩(1984-),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艺术与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胡子希)

猜你喜欢
东南亚泰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泰国的中秋节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去泰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