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关于推进十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苏发〔2016〕49号)和《全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行动计划(2017—2020)》(苏政办发〔2017〕13号)要求,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月14日颁发了《关于推进十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种植业经营收入是全省农民的一项基础性收入来源,对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导向,支持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清单,提升主导产业、扩大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突出发展高效绿色蔬菜、优质品牌大米等16个重点产业。扩大优质粮食比重,2017年建设100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2020年扩大到300万亩。扩大特粮特经比重,2017年推进10万亩籽粒玉米改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新增5万亩“四青作物”等特色杂粮。提升复合经营比重,扩大稻田综合种养试点,2017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40万亩,2020年推广200万亩农田高效复合经营。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力争每年向农民收储秸秆达600万吨、向小散畜禽养殖户收集畜禽粪便500万吨,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超过50元。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2017年实现亩均减少农药使用工本10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亩均节本15元。推广生态控害集成等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特色产业品质提升,2017年推广面积200万亩、亩均增收50元,2020年扩大到10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轮作休耕、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等,力争2017年实现亩均增收12元、2020年达到15元。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力争每年新增1500个左右,促进亩均增收20元以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改造升级淮北设施蔬菜,发展沿太湖丘陵、沿海、沿黄河故道应时鲜果,发展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药材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建设猪禽、牛羊规模养殖带和适度规模养殖集中区、特色优质畜禽生产区,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县域特种畜禽产业,力争2017年畜牧业扩大增收29亿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形成5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农产品境内外营销促销,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进一批农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等地建立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支持举办特色农产品节庆促销,发展直供配送、门店联产联销、农超对接。
创意休闲农业是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要将其作为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到2020年创建2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200个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100个休闲旅游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创建,每年建设40个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汇集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推荐认定2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以上星级示范企业和4个以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动农业生产与科技、文化等元素相结合,开发农田景观、农副产品、文化活动、休闲体验与健康养生等创意产品,培育一批主题创意农业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推荐申报2个以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组织编排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宣传推荐100家以上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和100条精品线路。
“互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要素,也是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新途径。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挥其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到2020年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加快构建为农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智能决策体系,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着力提升“四类服务”水平,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创新高地,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改造,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提升到20%以上,建设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200个。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继续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推进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形成水产、园艺、畜禽、果蔬等产业集聚优势,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建设省级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400个。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设网店、微店等,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和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支持农民合作社“苏合”品牌线上旗舰店建设运营。实施农业农村电商品牌化战略,重点培育10个年交易额超1亿元、100个年交易额超1000万元的农业电商品牌。到2020年,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形成2个年电商交易额超50亿元、10个年电商交易额超10亿元、20个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导农民多种形式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分享规模效益和加工流通利润的主要路径。支持农民创办家庭农场,提高农业家庭经营效益,力争2020年全省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50%。完善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坚持家庭农场示范名录制度,引导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扶持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每年培育10个家庭农场集群典型、3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推进“智•能”家庭农场主培训,力争2018年参训率达50%以上。鼓励合作社发展更多的农民成员,加强带动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入社成员收入普遍高于同产业非入社农户20%以上。建立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机制,开展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到2018年实现全覆盖。依托省级合作社联合会,做大做强“苏合”公共服务品牌,推动“苏合”销售合作联社转型发展。巩固扩大合作社综合社试点,稳妥推进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探索为成员提供生产、加工、购销、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综合服务,到2020年实现试点县域全覆盖。实施合作社智慧理事长(优秀辅导员)三年培训计划。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农业企业优势,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推进技术改造,开展产前、产后服务,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合作等,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到2020年全省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50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00家以上,带动农户比重稳定在70%以上。加快培育农业行业协会,探索多种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新机制,逐步实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实现更高层次联合与合作,构建以农业行业协会为龙头的“1+4”新型主体方阵。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围绕16个重点产业,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推广清单和专家团队清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强化农业重大技术集成推广,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构建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育一批适应机械作业、设施栽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种(系),每年集成创新与推广40项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高产高效主推技术、生产生态安全技术等。发挥科技项目典型带动作用,提升农业比较效益。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新品种、一批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先进实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选派专家驻村蹲点,就近就产业开展为农服务。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培育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万农户。建立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推广应用智能服务手机终端系统“农技耘”APP,打造全天候网上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农业高质量劳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工作,也是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试点工作,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等为抓手,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以及有意愿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青年、基层农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主要对象,开展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全程培育。每年省级投入1亿元,直接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免费教育培训,年培训农民20万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1万人、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2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2万人,确保每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增加3.5%以上,到2020年达到5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用益物权,是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重要基础、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2016年基本完成的基础上,2017年完成扫尾工作。加强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开展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全面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土地租金定价机制,保障农民持续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和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农场,建立完善“保底+分红”、“土地租金+福利分配”的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指导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产权登记和成员认定,推进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非经营性资产强化管护等工作。抓好苏州市吴中区全国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加快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继承等多种权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盘活农村多种资源要素,发挥强村带富民的重要作用。配合做好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立法工作,实现依法管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利用“互联网+”手段落实好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发挥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对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保障作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以及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等为抓手,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整片、整体推进,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建成面积4275万亩、比重达60%。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田间灌排工程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以及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旱改水”田间工程建设,加大旱粮改水稻田间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引水河道疏浚、泵站提水工程建设,强化土地平整改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力度,力争每年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区100个左右。
增加农村纯农户和低收入人口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难点和重点。要把加快农村纯农户和低收入人口增收步伐摆在首要位置,确保其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当地农民平均增幅。全面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因地制宜选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实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对缺技术的低收入农户,重点引导发展种植、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优先开展电商知识和技能培训,优先培育为科技示范户。对缺劳力的低收入农户,重点提高资产收益,发展股份合作帮扶,引导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折价入股。鼓励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其中物业投资收益中用于本地低收入农户分配的不低于50%。对于缺资金的低收入农户,重点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提高贷款额度,积极利用国家扶贫再贷款政策,支持重点片区和经济薄弱村发展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