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华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国学经典,历经岁月的洗礼,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观念陈旧化 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搞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存在着经典诵读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诵读内容无序化 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有的学校把厚厚的经史子集著作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地推到学生的面前,各个年及段读什么不清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会让学生不甚重负。
指导策略单一化 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学校复制过去私塾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诵背,学生囫囵吞枣。有的教师满堂问、满堂讲,教学方法陈旧。有的地方仅追求形式的东西,让学生穿着古代的服饰、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美其名曰这就是开展国学教育。
提升国学经典诵读实效性的路径
路径一:强化国学教育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涵育学生素养是经典诵读的一个清晰的目标指向,而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各学科课程中都有国学教育的内容或元素,尤以语文和品德与生活(社会)、传统文化中居多。如江苏版的小学语文12册,由“课文”“习作与练习”组成。课文共有24篇,其中第9课《词两首》、第20课《古诗两首》直接是国学教育的内容,第8课《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的,第10课《螳螂捕蝉》、第23课《孔子游春》等都有国学的元素。共七个习作与练习,练习2中诵读与欣赏的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练习3的语文与生活是《红楼梦》的刘姥姥逗大家笑的章节赏析,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漫话三国英雄》,练习4中的诵读与感悟的是《古今贤文》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内容,练习6中诵读与欣赏的是李贺的《马诗》。
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加强教学研究,切实上好有关的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每一节课,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倡导经典诵读课程化。经典诵读课程化,是基于对新时期国学教育的深层思考和厘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做课程的形式,实现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核心价值。课程化使经典诵读的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效果更有效。
路径二:依托教材,实施l+x诵读推荐模式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将教材内容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l+x”推荐模式是笔者探索的一个成熟的模式。
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在“l+x”中,“1”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一首古诗词或一道练习题,“x”指一篇或多篇国学经典推荐篇目,“+”是指通过“1”带动“x”补充推荐诗文的学习,把“1”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x”中或带动“x”的学习。有如下几种形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说明:
第一,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学完第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向学生推荐《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或由国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白话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章节改编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原著第八回读一读。
第三,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题目,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练习1的第二题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轮流背诵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一定会学会很多与“风”有关的诗文。
第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的课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第16课《黄山奇松》是一篇现代文,学完本课以后可以链接古人是怎样描写黄山奇松的,或背诵写松树的诗句。
路径三:围绕主题,实施“主题诵读”模式 围绕着一个主题,让学生诵读多篇有关联的诗文。多篇诗文围绕一个主题,高质量的聚合在一起,丰满着一个主题,使学生获得连续的、深厚的诵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一个诵读主题,就是一个诵读范围,就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深化,就是一种智慧在儿童小世界的大融合。主题式经典诵读,就是有脉络、系统地塑造儿童的心灵,就是让语言和精神共建儿童的智慧世界。
诵读主题举例:
例一:节气主題。开发节气课程,让节气与经典诵读有机融合,笔者编写了《跟着节气学诗词》。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先民的文化创造,是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高歌奋进的节拍。15天一个节气,算是一个节拍;15天过完了,一个节气结束了,又一个新的节气开始了;二十四个节气过完了,二十四个节拍打完了,一年结束了,下一个轮回开始了。二十四节气让中华民族走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年复一年,延绵不断。二十四节气,从古到今指导着人们的农事活动,为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保障,发展成为了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
我国又是一个诗词王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与差异,触动着文人墨客的才智、情怀和感悟,成就了一首首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弘扬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跟着节气、随着节气的律动读诗词,就成为开发节日课程、编写《跟着节气学诗词》的初衷。《跟着节气学诗词》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参照2016年的农历历法,每个节气先介绍气候特点、节气民俗,再选编了约20首诗词,共480首左右,按照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编排。
例二:节日主题。节日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传统节日的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是中国人重要的节日。五大节日给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不少学校举办了“过清明、读经典、缅忠魂、承先志”专题诵读会,“过端午、读《离骚》、思屈原”经典诵读会,“过中秋,思团圆”经典诗词朗诵会等一系列节日主题活动,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效果,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了感染,增长了才干。
中央电视台近几年年年都搞清明诗会,向全国直播,效果很好,可以布置孩子们收看。如《2013清明诗会》“以生命与怀想”为主题,共分三大篇章——“春和景明”“清明雨上”“催护新生”。诗会选取了杜牧、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孟郊、苏轼、李清照等11位唐宋名家,艾青、冰心、俞平伯、朱自清、余光中、郑愁予、席慕蓉、海子、韩东、蓝蓝等15位现当代著名诗人有关春天、清明、希望的诗歌作品近30首。
例三:季节主题。如:春天来了,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孩子们的心也和季节一样明丽起来。老师就可布置同学们找春天,你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句或名篇有哪些?你还找到了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文?办一期手抄报,看你能背诵多少诗文。学生们找到了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200首古诗,这些形成一个专题,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刻的、永恒的。
当炎热的时候夏季来临的时候,当金黄的秋季而至的时候,当寒冷的冬季降临的时候,教师都可让孩子们找寻有关季节的诗句诵读,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例四:其他主题。植物主题。松梅竹菊是文人墨客喜欢写的主题,或咏志,或写实,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例如可以围绕着“菊”这一主题让孩子们诵读,有很多千古名诗: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苏轼:“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徐渭:“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汪士慎:“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写梅花的或与梅花有关的诗句成百上千首。围绕着“松”“竹”“菊”主题也有许多诗句,不仅如此,围绕着很多植物都可以确定诵读的主题。
不仅植物可以成为诵读的主题,一些物品、物件可以成为诵读主题,动物可以成为诵读主题。此外还有山水主题、哲理主题、离别主题、爱国思乡主题、友情亲情主题、得意失意主题……
路径四: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使用教材按计划推进”模式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学校,不少学校都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者借用别的出版物作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凭借,各个年级每学期诵读哪些内容都应该有明确的计划与安排。
所选篇目文质兼美、确属经典的原则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基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如《三字经》《千字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怍。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外,所选篇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基本相适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有:一是选编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词,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一学期26首,一学年就是52首。二是选取传统蒙学教材中部分內容。《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治家格言》等是过去私塾蒙学教材,哺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文字通俗易懂,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三是选取四书五经部分章节。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是选取老子、孙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部分章节。五是选取二十四史中部分章句。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建议选取部分名句推荐给学生。六是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如元曲等。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