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3-25 10:56张莹
价值工程 2017年8期
关键词:对策和建议协同创新创新能力

张莹

摘要: 协同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协同创新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不健全;企业科研投入低,自主研发水平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文章针对我国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However, it also faces challenges from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 less-than-perfec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polices; the lower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weaker independent research level in enterprises;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s still low,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能力;对策和建议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251-02

0 引言

当前,我国多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日益密切,单兵团作战、浅层合作的科研模式已难以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创新和突破。在政府的引导、监督和支持下,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体,围绕同一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所以,通过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以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对于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的对策和建议。1 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府部门缺乏对协同创新体之间的协调和引导,协同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对分散封闭。由于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独立运行在管理方式、利益导向和体制归属方面各不相同,从而阻碍了人才的流通和设备设施的共享,导致协同创新各主体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和管理,国家整体创新凝聚力不强[1]。目前,我国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立法尚属初级阶段,各方面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备,协作过程中常会遇到无法依法行事或按章解决的现象。另外,现行的文件多为纲领性、原则性的文件,其操作性不强。所以,科技法规、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2 企业科研投入低,自主研发水平弱

企業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研发资金侧重于现有技术、产品的完善,不太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企业经营上短视,对于已购买的专利和技术想尽快投产获利,不愿投入资金开展后续研发和试验;加之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单位未能及时向企业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撑及人员补充,致使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化进程缓慢以及后续技术创新的中断等[2]。

1.3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高校科研侧重成果的学术价值和项目任务等指标,往往忽视成果的市场需要。项目一旦有了新颖性、独创性成果,仅通过发表了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便可以顺利结题。其实,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由于没有立足于企业和用户的需求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现象时常有之。加之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带来的回报不够及时、收益不够明显所以常常容易被忽略。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功能和使命。高校培养和输入社会的人才是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是连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目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尚没有协同发展。大部分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项目的获批、论文的发表和奖励成果的申报,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人才培养投入过低,学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没有凸显出来[3]。

2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1 政府应加快政策法规建设,加强监督引导,规范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政府要发挥好管理者、协同者及参与者的角色。比如:政府应在协同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逐步提升对协同创新的认识,通过有效的引导、监管、协调和支持,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园等方式,按照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逐步打破协同创新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4]。

同时,政府还应加快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健全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有效解决协同创新中出现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合作纠纷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一步促进协同创新健康、稳步的发展。

2.2 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建立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重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对新技术的吸收、转化、集成创新的能力。通过完善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成为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另外,高校、科研院所应向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要不断吸纳科技人才参与到协同创新的活动中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科研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成果的创造和转化,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合作互动局面。

2.3 高校应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应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关系,并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的深入联系和合作。高校可以通过实施人才的开放式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与学生进入生产一线的方法去了解企业需求及生产难题;通过强化解决校企脱节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针对性的科研选题,为企业、社会输送大量、实用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在协同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同时,高校教师只有树立起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意识,将研究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市场需求及国家、地方和企业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及重大科学问题,才能更好地为行业、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

3 结论

政府、企业和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只有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上的有所突破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改变才能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使创新要素自由的流动汇聚。若想进一步发挥各自的创新潜能和特色优势,从而形成创新合力,实现创新集聚效应,则必需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整合共享和集成提升,无疑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通过逐步形成跨学科的深层次、多形式协同模式,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价值创造,也能更好地提升使得创新主体的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2]梁伟.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引导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

[3]罗维东.高校应如何推行协同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2:4-6.

[4]翟贵东.我国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对策和建议协同创新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进一步加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