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语文教学的四个环節是听、说、读、写,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能力又是其他能力的基石。孩子的朗读顺畅了,表达和交流能力才会增强。朗读对孩子识字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掌握都有帮助。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强化朗读思维,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
朗读的概述
朗读是把你看到的文字内容用声音表达出来,是对文字语言的再创造,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能力是阅读、写作等能力培养的基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对生字词的再现,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朗读是一种有感情的表达,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读。那么,读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朗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也要教会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朗读的重要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中针对朗读方面对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会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训练,课后练习的第一项也经常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多么的重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石。
朗读对识字的帮助 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文字,对文字有一种好奇,对于刚刚认识的生字总想读一读,通过出声的朗读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复习刚刚学习的生字,起到一种复习巩固的作用。
朗读对理解词语的帮助 当学生进入中段的语文学习时,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了解段落的意思,成为学习的重点。我们常说理解词语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那么反复的朗读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聚焦在理解词语的有用信息上。
朗读对体会作者感情的帮助 如果说在朗读方面对于低段和中段学生的要求还是以正确为主的话,那么,对于高段的学生而言朗读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化为声音,而是需要代入感情的。评价一个人朗读的好坏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有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呢?首先,学生需要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朗读来更加深刻地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朗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有些学生性格外向,在众人面前勇于表现;但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总是羞于在课堂上发言,所以每次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声音很小。当然,声音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怕出错,因为他们不肯定,不自信,所以总是战战兢兢的小声尝试。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朗读时常常有从众心理,以至于在齐读的过程中一个跟一个,一个等一个,就会造成拖腔的现象。
另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还有就是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进行课文朗读的时候还经常出现添字、漏字、错字的情况。由于对文章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掌握相应的朗读表达技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读破句,太平淡的诟病。句子稍微长一些就会出现断句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
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离不开朗读,生字要读,课文要读,古诗要读,只有读得好才能学得好。既然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那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并且读好呢?
进行多种形式范读 对于低、中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高,但模仿能力却是一流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多给学生听一些名家的朗读音频,或者老师要亲自上阵做示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朗读基础。朗读音频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可以随时拿来学习,可以单纯的听,也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跟读,通过模仿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及时修正。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会稍显枯燥,单一的让全班学生把课文从头读到尾读一遍,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懈怠感,也会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那么,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男生女生分开读;可以选择个别学生每人读一段;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读一段;可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合作把课文读完等等。教师也可组织个人的赛读,小组间的赛读,甚至是男生女生之间的赛读,通过比赛的方式,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让每一次的朗读练习都能收到实效。
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举手发言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朗读也不例外。积极地评价总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满足,所以,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当然,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纠正,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找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下一次才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最终才会进步。
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