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鹏
随着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国家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需要工程师、艺术家、教授、医生,也需要技工、园艺师、护士、城市美容师,还有广大普通劳动者。学校以育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己任。在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学校更新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切实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初期探索阶段
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英文表示(School-based Curriculum)school-base即“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课程”含义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
国内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官方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目前在国内中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形式多样,有的旨在对学科性课程进行深化和拓展,有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有的著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有的力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文素养,有的关注科学技术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课程开发的途径也涉及教学大纲的重新诠释,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前沿,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课程的开发紧跟时代发展,呼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的开设
2010年至今,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为了迎合高中新课程课改需要,对学科性课程进行深化和拓展,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力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文素养,关注科学技术进展与热点问题的兴趣。
学校大力践行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每年级增开跟学科相关的9门课程,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般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地下各类教室。学校还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其中在2010年至2014年笔者先后承担的是跟语文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古代名人轶事》和《女性作家作品品赏》。课堂形式力求像古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那样自如和畅所欲言,受到学生的好评。课下分配给学生任务,每人完成一项;课堂上,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例如在上第二章的时候,第一节课要求学生先谈《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然后笔者再补充项羽的诗词,让学生思考:如此鲁莽的一个人为什么能有如此文采?再问:城府如此浅的项羽会率领江东父老反抗暴政吗?有人相助他,他为什么不接受呢……第二节课再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谈论“你眼中的项羽”,学生兴趣高涨,观点明确,且认识深刻。为了自己的观点,有个同学摆出要和对方大干的架势,挣得面红耳赤,课堂效果非常好。
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建设是符合学校校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相信老师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认识
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由于它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事实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当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前提是教师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能开发学生不同潜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课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现代课程观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消极接受者”变为“接受者与决策者兼而有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教师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补上课程理论这一课。关于校本课程,教师要明确它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就在师生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学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明确“不为中考,赢得中考”的策略,以及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育人目标。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业务水平,还培养了教师的创新与精诚合作的精神。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第一,課程观念亟需更新。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第三,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第四,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具体而言,包括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展现前瞻性。在已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方式有了认识基础上,学校将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学科与综合的角度开设地方与学校选修课,力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并努力把教师“逼”上校本课程研究的最前沿。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列出“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圈点、选择。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