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前的两桩心愿
当茅盾颤抖着在两封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再次叮嘱儿子:“一定要在我死后递交啊!反正我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两桩心愿如能完成,将是我一生的荣耀。”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清晨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那两封信一定要在我死后上报党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不要在我生前交出。”这样的叮嘱意味深长,也是茅盾未了的两桩心愿。
茅盾所说的两封信写于1981年3月14日,是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笔录的。他让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韦韬将他扶起来,要亲自执笔写出来。韦韬婉言告诉他说:“您已经不便起身了,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了。”
茅盾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倾吐出了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韦韬笔录完毕,念给父亲听,茅盾点点头,执意要儿子扶他起身,勉强握起用了一辈子的笔,郑重在上报党中央的信件签上了“沈雁冰”三个字,又在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信件签上了“茅盾”两个字。
致党中央的信是: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信是: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为什么不许儿子在他生前交出这两封信呢?
1980年夏,茅盾病重入院期间,曾有几位老朋友去看望他,希望他考虑重新入党的事宜。茅盾严肃地说:“我是在党早期困难时期加入党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遭到蒋介石通缉,就与党失去了联系,1931年曾提出恢复党籍,没有得到中央答复,1940年在延安再次提出恢复党组织生活的要求,党中央研究后认为,我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对人民更为有利。此后,我就再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党粉碎‘四人帮’,胜利了,我就不必要提这个问题了,去和党分享荣誉。”后来儿子韦韬与他谈心时提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入党,产生了信仰危机。茅盾听后说:“唔,这样啊。如果是这样,我现在倒是要认真考虑入党的事!”从此,他又萌发了这一信念,直至生命危急时刻,他在致党中央的信中坚定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终生的理想信念,从心底呼唤出生命最强音: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我的心向着你们!
捐献稿费设立文学奖,是在1980年9月间与儿子韦韬商定的。当时有一个设立鲁迅文学奖金的议案征求茅盾的意见,他由此得到启发,对儿子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安定,你妈妈向来节俭,我也不会花钱,稿费一直存在银行里,现在也有二三十万了吧?这笔钱我想用来设立一个文学奖。一个单项文学奖的基金,25万元够不够?”韦韬赞成道:“这是件大好事。25万元是很可观的数目,作为基金肯定能起到繁荣创作的作用。”茅盾又和儿子商量设立什么单项奖,韦韬说:“项奖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您是写小说的,就设立小说奖吧。”茅盾说:“这样范围仍太广,这笔钱一分散就不能起到奖励的作用。近年来,中短篇小说有了长足的进展,相比之下,长篇小说还不够繁荣,我自己是写长篇小说为主的,就捐款设立个长篇小说奖吧。”
当茅盾颤抖着在两封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再次叮嘱儿子:“一定要在我死后递交啊!反正我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两桩心愿如能完成,将是我一生的荣耀。”他还笑着对儿子说:“这是我最后也是最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茅盾逝世后,党中央于1981年3月31日决定,恢复茅盾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中国作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也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并于1982年颁发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茅盾的两桩心愿在他身后都得到实现,他若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满足和欣慰的。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清代名医陈我如的女儿,出阁前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14岁起因母亲精神患疾症,承担起一个大家族的重担。当她嫁给父亲的学生沈永锡后,又受到丈夫勤奋好学的影响,经常阅读新出的书报刊物。
茅盾4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所以茅盾父母不想茅盾进家塾,决定自己来教儿子。
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书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茅盾的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便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自己教他,如此,茅盾每月的考试依旧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使他在立志小学出了名。
后来茅盾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12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13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的父亲是在他10岁那年病逝的,那时,茅盾的弟弟才6岁。茅盾的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对茅盾小学毕业后的升学问题,其母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
于是,茅盾的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了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当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他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可见茅盾的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
茅盾母亲自己也是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邢大军据《文史博览》、《人生与伴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