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带动和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比较分析及应用研究

2017-03-24 07:15王腊银
生产力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均势集群收益

王腊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龙头带动和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比较分析及应用研究

王腊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处于不同集群的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是不同的。文章在梳理原有集群类型的基础上,界定了两种不同形态的集群——龙头带动型集群和多方均势集群。通过对这两种集群中企业创新博弈的探讨,指出了它们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并将其应用到宝鸡九大产业集群的创新策略中,为集群创新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创新;龙头带动集群;多方均势集群;博弈

一、引言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的局面。国内外学者基于博弈理论对集群企业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可被归纳为以下三条线索:其一,集群企业创新的动因,通过博弈探讨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动力和需要供给的内外部条件,如Dodgson认为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而研发成本的增加是集群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主要驱动力[1];朱涛把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归结为获得群内其他企业的缄默性知识、分担研究开发风险、实现技术转移等,通过创新博弈分析,他认为要形成合作创新,创新联盟必须满足超可加性[2]。其二,集群企业创新的模式,通过博弈分析研究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各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如李新春认为智猪博弈均衡是集群中大小企业协同竞争创新博弈较为稳定的形式,并提出治理智猪博弈恶化的基本策略[3];范如国、李星(2011)结合实际案例比较分析了在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情形下集群企业所采取的最优策略及其对应的最优价值函数[4];胡源构建了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博弈形式,全面分析了影响其协同创新合作博弈的几种情况和应对策略[5]。其三,集群企业创新的风险分担,通过博弈构建风险和利益分配体系,如高闯、潘忠志认为创新成功后的收益与风险是集群企业选择具体创新形式的依据[6];李煜华、武晓锋和胡瑶瑛在构建集群内企业创新博弈的动态模型基础上,得出协同创新预期收益、协同创新风险等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7]。

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强调合作创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并没有细分集群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事实上,处于不同的类型的集群在创新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集群中大量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有必要从创新博弈的角度首先定义集群的不同形态,在此基础上比较它们在创新博弈中的基本模式和特点。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不同类型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策略和演变规律,对优化企业行为和提升集群创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群基本类型及特点

产业集群的研究在中国始于 20世纪 90年代,集群类型的划分也多种多样。王缉慈教授结合中国产业区的具体情况,总结了五种集群现象: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智力密集地区、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条件优越的开发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8],并按照集群的发展道路把其分为高端道路(high-road)和低端道路(low-road),即创新型集群(innovation-based)和低成本集群(low-cost-based)[9];屠凤娜、杨智华从价值链角度把产业集群分为中小企业群生型、龙头企业及网络型、MIMO型[10];朱英明从国民经济体系角度,识别出中国四大类型集群:轻型制造业产业集群、重型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筑业产业集群以及服务业产业集群,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细分[11];马骁、肖阳以集中度为标准,把产业集群分为轮轴式、多核式、低集中度、混合式四种[12];郭胜利在对比了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情况后,把中国集群分为资源驱动型、贸易驱动型、外商直接投资型、大企业种子型和裂变型、产业转移型、规划引导型等七种[13];王瑛根据知识学习和技术制度的不同把集群分为纯集聚型、产业综合体、社会网络型[14];马媛和张永庆从集群的层次性、资源相关性、动力机制、组织结构等多个角度对旅游集群进行优化分类[15]。本文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更多地考虑集群企业在创新博弈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从龙头带动型集群和多方均势型集群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着手。

龙头带动型集群的主要特点:只有一个或极少核心企业为主,其基本拥有集群产品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重要结点;核心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技术和品牌,其他企业尾随其后模仿创新,或者给核心企业做配套;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区域内该行业的情况。

多方均势集群的主要特点:多个实力相当的核心企业共同运营;围绕各核心企业形成多个体系,它们相互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核心企业之间竞相创新,在技术研发方面各自为战,但又受到彼此创新投入和创新方向的影响;一个核心企业处于绝对劣势时将被其他核心企业排挤出该集群。

三、龙头带动型集群企业创新博弈分析

(一)假设条件

龙头带动型集群企业的创新博弈主要围绕龙头企业和集群内其他一般性企业展开,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集群内现有龙头企业A和一般性企业B。A是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只能进行自主创新。B是跟随A的企业,本身无自主创新能力但有模仿创新能力,或者B实力不够雄厚,自主创新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所以更愿意选择模仿龙头的创新。

(2)A自主创新投入成本CA,自主创新所得收益为RA,转让自主创新成果所得收益为d,自主创新成功率为P。

(3)B模仿创新投入成本CB,模仿创新所得收益为RB。因保护知识产权,B必须支付d的技术引进费。同时,假设模仿创新的概率β依赖于自主创新的概率α,即β=tα(t>0)。且在自主创新成功的前提下,模仿创新一定能够成功。

(4)B模仿创新会带来A的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损失,假设效益损失系数为k。

(二)博弈分析

龙头企业A的策略包括自主创新和不创新,跟随企业B的策略包括模仿创新和不模仿创新,各策略下的期望收益如下:

A自主创新,B不模仿创新。A的期望收益为RAP-CA;B的收益为0。

A自主创新,B模仿创新。A的期望收益为[(RA+d)P-CA]-k(RB-CB-d)P;B的收益为(RB-CB-d)P。

A不自主创新,B不模仿创新。A、B的收益都为0。A不自主创新,B模仿创新。B无模仿来源,讨论无意义。

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下面研究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并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A自主创新的概率为α,B模仿创新的概率为β[16],A的期望收益为:

α增加 Δα(Δα≥0),ΔπA=[(RA+βd)P-CA-kβ(RB-CB-d)P]Δα

表1 龙头带动型集群企业的创新博弈支付矩阵

当[(RA+βd)P-CA-kβ(RB-CB-d)P]>0时,即:

β<(RAP-CA)/[k(RB-CB-d)P-dP]时,ΔπA取正值,企业A会提高α值;

当[(RA+βd)P-CA-kβ(RB-CB-d)P]<0时,即:

β>(RAP-CA)/[k(RB-CB-d)P-dP]时,ΔπA取负值,企业A会降低α值;

当[(RA+βd)P-CA-kβ(RB-CB-d)P]=0时,即:

β=(RAP-CA)/[k(RB-CB-d)P-dP]时,ΔπA不变,企业A会在此点达到创新均衡,此时。

结论:企业A自主创新的概率是收益RA的增函数,是CA的减函数,是P的增函数,是k的减函数,是(RB-CB-d)的减函数,是d的增函数。所以,在龙头带动型集群企业创新博弈中,自主创新的概率随自主创新收益、成功率、转让创新成果收益的增大而增大,随自主创新成本、效益损失系数、模仿创新净收益的增大而减小。

四、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分析

(一)假设条件

对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各方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都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另一方面为了节约成本,集群企业也可以选择合作创新,使其不处于劣势。本文仅以两个均势企业为例进行探讨,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集群内有两个实力均衡的企业A和企业B,二者为同质企业,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创新决策,没有先后次序,并且信息对称。假设信息对称是由于在一个集群内部,人员和信息流动较快,彼此了解对方的情况。

(2)集群产品的逆需求函数为p(Q)=a-bQ,其中p为产品市场价格,a可以认为是该集群的市场规模,为了方便计算,令b=1[17]。Q为集群的总产量(Q=qA+qB),其中,qA是企业A的产量,qB是企业B的产量。

(3)企业A和B如果都不创新,单位产品成本都为v。自主创新后,单位成本降低额为m;合作创新后,单位成本降低额为n。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ci依赖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额,设A、B独自创新投入c1=λm2,合作创新投入c2=λn2,其中,λ为单位成本降低额的投入影响系数。

(二)博弈分析

(1)A、B企业均自主创新时,其期望收益分别为:

要使二者利润最大化,对πA和πB分别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可以得到A、B的纳什均衡产量:,说明集群的市场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额越多,创新后均衡产量就越高。

(2)A、B企业合作创新时,其期望收益为:

将 Q*带入,得到A、B合作创新的纳什均衡收益:

其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支付矩阵

最终可得:m*=(a-v)/(9λ-1)<n*=(a-v)/(4λ-1)

结论:对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合作创新比自主创新能够获得更优的单位成本降低额(n*>m*),它随单位成本降低额的投入影响系数λ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应该鼓励集群内实力相当的企业,尤其是创新前景较好的企业间进行合作创新,对社会的进步有益。

五、应用

宝鸡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煤化工、食品、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太阳能光伏等9大产业集群。通过对各产业集群结构、企业规模和总产值的梳理,将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一般性企业(规模以上)数量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

在选择创新策略时,对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食品等龙头带动型集群,更多的应该关注龙头企业(比如: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中的宝钛集团)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提出操作性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合理的自主创新成果转让机制,来鼓励龙头企业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应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并疏通投资、融资渠道,帮助引入人才,提供技术信息,保障创新成功率的提高。

表3 宝鸡九大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和一般性企业情况

对汽车及零部件、煤化工、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太阳能光伏等多方均势集群,除了关注创新积极性和完善产权制度外,更多的应该关注均势企业(比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中的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宝鸡中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的竞合关系,特别要通过政府和中间组织的努力来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他们达成共识,在合作中求同存异,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文化和技术水平。

[1]Dodgson,Mark.Analytical Lenses on Innovation:A Research Note[J]. 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3,5(3):323-329.

[2]朱涛,2007.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理论分析[J].经济经纬(3):88-90.

[3]李新春,2002.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资源能力获取与创造[J].学术研究(7):10-12.

[4]范如国,李星,2011.产业集群内多企业动态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学习与实践(12):35-42.

[5]胡源.产业集群中大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合作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08-111.

[6]高闯,潘忠志,2006.产业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博弈研究[J].商业研究(22):1-4.

[7]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70-73.

[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14.

[9]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24(4):433-444.

[10]屠凤娜,杨智华,2007.论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J].环渤海经济瞭望(2):47-50.

[11]朱英明,2006.中国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类型划分[J].决策参考(12):30-32.

[12]马骁,肖阳,2008.基于产业集群类型的区域产业品牌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3):21-22.

[13]郭胜利,2010.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J].中国市场(32):133-134.

[14]王瑛,2011.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与分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0):55-56.

[15]马媛,张永庆,2013.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评述[J].金融经济(18):32-34.

[16]林燕燕,咸适,陈进.企业生命周期与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67-69.

[17]郭三党,刘思峰,方志耕.寡头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最佳技术含量的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7):111-112.

(责任编辑:C 校对:T)

F224.32;F062.9

A

1004-2768(2017)02-0040-04

2016-11-22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基地项目“建筑企业集群的形成与持续成长路径研究”(15JZ03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型预警机制研究”(QN1433)

王腊银(1984-),女,湖北襄阳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经济管理、产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均势集群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简析“均势理论”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