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彩漆”史实辨析

2017-03-24 20:29:27
美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泥金黑漆描金

江 崖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泥金彩漆”史实辨析

江 崖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宁波“泥金彩漆”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展以来,相关的文献越来越多,对传播“泥金彩漆”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故就泥金彩漆“明宣德年间闻名中外”的历史,“沉花”“平花”“浮花”三大工艺分类的学说,以及2009年日本奈良宁波特展上的长命富贵黑漆箱“将宁波泥金彩漆历史往前推了数百年”等说法展开讨论。

泥金彩漆;描金漆器;工艺

“泥金彩漆”是宁波地区具有传统特色的著名手工艺,集髹漆、堆塑、金饰等手工技艺于一体,它与朱金木雕、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一起被合称为宁波的“三金一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从现存的实物看,宁波“泥金彩漆”自清代至民国时期,运用最为广泛,品种也很丰富,从寺庙中庄严的佛像、匾额、柱子等装饰,到民间的眠床、橱柜、饭桶、提桶、果盒、烛台等生活用品,都能见到“堆泥、贴金、漆彩”的工艺表现。它隆起的浮雕花纹,华丽的朱地、金饰、彩漆,与朱金木雕相得益彰,演绎了古越大地上“十里红妆”婚嫁风俗的富丽喜气。

“泥金彩漆”自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其发展历史的溯源,工艺及实物的介绍等引起各界的关注,相关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在对其理论体系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泥金彩漆”的最早文献记载及其命名溯源

(一)《浙江通志》中没有宣德年间“泥金彩漆”的记载

关于“泥金彩漆”名称的最早文献记载,许多著述*参见范佩玲《十里红妆:浙东地区民间嫁妆器物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22页、第200页;赵福莲《宁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1页;万剑《宁波泥金彩漆工艺及其开发保护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页。中都引用“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的记载,说是出自清雍正《浙江通志》。然而,在清雍正朝版的《浙江通志》中,仅“物产”栏目中有关于漆器的记载,“嘉靖《宁波府志》:宁波出描金漆器”,后有编者按:“宁郡切近海洋,自设立海关以来,外洋诸货毕集,居民遂模仿为之,如漆器之类,虽不及洋制,而民间也资之以为利。”[1]这些文字说明,宁波物产是描金漆器,且是模仿“外洋”的。而在同页的上方,有一段关于假倭扇的文字记载:“假倭扇《七修类稿》:宁波人造泥金,彩漆缥霞。宣德间,遣人至彼传其法。”[1]这里出现“泥金”、“彩漆”和“宣德间”等词语。在《浙江通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描金漆器”作为宁波的地方物产被提及,“泥金”、“彩漆”和“缥霞”则作为扇面的一种工艺表现手法被提及,但并无“泥金彩漆”作为一种工艺品种的记叙。

泥金,首先是金的一种材料形式,在黄成的《髹饰录·利用第一》中,将“金”分为“泥、屑、麸、薄、片、线”,指出漆器用的金,分为泥金、屑金、麸金、薄金、片金、线金等[2]4。其次,泥金是指描金工艺,《髹饰录·描饰第六》中称:“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文也。”[2]60清代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记载:“其碎金作泥如繁星点者,为泥金。”[3]由此可见,明宣德年间杨勋之父到日本学习并引起宁波人仿效的“泥金画漆法”[4],是一种描金工艺,即日本的莳绘,冯佐哲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书中也将日本莳绘称为泥金漆[5]。此外,王世襄在《髹饰录解说》中对近代“泥金”一词的概念还作了三种补充解释*前两种解释是:“(一)研得极细的金粉,是绘画和漆工所用的一种材料。(二)泥金的研制,也叫泥金,将‘泥’当作动词用。”见王世襄《髹饰录解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4页。,第三种解释是“器物上的全面敷金,就像现在纸店所卖的全金扇面”,指的是福州地区沈氏漆器的“薄料”*“薄料”技法据称是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的第五代传人沈正镐、沈正恂兄弟发明的,把金箔或银箔研成粉末与少量漆调制成泥湖状,或加入少量色漆,拍敷到漆面后制成的光泽漫射的、厚重的各种金银彩漆。工艺,是一种不同于描金工艺的泥金漆绘技法。

因此可以推断出,泥金在宣德年间是指用金泥进行的绘制,这也符合《浙江通志》中关于宁波物产“描金漆器”的记载,因此以“堆泥、贴金、漆彩”为特征的“泥金彩漆”,在宣德年间就闻名中外的说法不属实,也无从考证。

(二)记载“泥金彩漆”漆器的最早出版物

现查阅到的文献史料,最早出现“泥金彩漆”名词概念的正式出版物,可能是1995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余福海主编的《宁波市志》,其中“轻工业·工艺制品·漆器”卷中记载:“1960年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实验厂(今市工艺美术厂)生产泥金彩漆工艺品。”[6]

比《宁波市志》更早的记载,是出自一本1961年12月由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的内部资料《宁波著名工艺品》,前言部分注明是由“市手工业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古物陈列所、有关厂、社等单位共同参加”编写,故虽非正式出版物,但可信度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宁波市工艺品在那个年代的品种类型及其概貌。《宁波著名工艺品》共30多页,记录了1961年期间宁波21个著名工艺品,其中“泥金彩漆”和“描金漆器”是被作为两种工艺品分别介绍的。“泥金采漆”*“泥金采漆”应为“泥金彩漆”,“采”字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不规范所致。位列第四,“描金漆器”位列第五,还有“骨木镶嵌”“宁波刺绣”等。“朱金木雕”尚不在列。从书中的目录可以看出,现在宁波著名的“三金一嵌”,至少在1961年还未曾被提及。

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正式出现“泥金彩漆”这个名词的文字记载是1961年的《宁波著名工艺品》,此前,宁波漆器通常被记载为宁波“描金漆器”。

(三)“泥金彩漆”名词的由来

关于“泥金彩漆”名词的由来,在2010年6月24日中国宁波网发布的一篇李广华撰写的《著名书家曹厚德·多触角下的艺术人生》提到:“曹厚德主持和挖掘整理出传统工艺50余项,许多工艺的命名都是他亲自确定的,像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绣等,名称均定为四个字,易记便传。”[7]为确定史实,笔者专程拜访曹厚德先生,就取名的问题他当即给予肯定的答复。曹厚德在宁波是一位为人平易厚道,通识多个艺术领域的著名艺术家,2015年当选为首届宁波中华文化十大人物之一。他的亲口确认,加上文字的记载,可以基本证明“泥金彩漆”名称的源头。

二、泥金彩漆的“沉花”“平花”和“浮花”工艺

在有关“泥金彩漆”的一些文献中,将“泥金彩漆”工艺分为“沉花”“平花”“浮花”三大类介绍。*参见章亚萍《宁波泥金彩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第6页;万剑《宁波泥金彩漆工艺及其开发保护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6页;赵福莲《宁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1页。其中,“沉花”,又称暗花,即在漆器表面描金或绘彩后,均匀薄罩一层透明大漆的工艺。“平花”,即在漆器表面直接描金画彩,画面基本没有高度。“浮花”,即在漆器表面用漆泥堆高塑形,纹样高高地浮于器物表面。

然而在《宁波著名工艺品》中,将“描金漆器”工艺分为“沉花”“平花”“浮花”三种形式,其中“沉花”和“平花”工艺的介绍与现代“泥金彩漆”工艺介绍相同。而“浮花”工艺介绍为“在漆器上的印锦,堆漆上彩,填形或金银薄片粘贴于漆器上等”*见《宁波著名工艺品》,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1961年,第10页。。关于“泥金彩漆”工艺的介绍为“它是用生漆在各种木制坯件上,堆塑成立体人物、山水、花卉、鸟兽以及各种图案浮雕,上贴金银箔,并以朱砂、藤黄、蓝锭、螺钿、镜片等装饰。色泽鲜艳、光彩夺目,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见《宁波著名工艺品》,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1961年,第8页。这里的“泥金彩漆”工艺没有“浮花”概念,造型特征与现在的“泥金彩漆”的“浮花”概念一致。

那么,关于“泥金彩漆”工艺的介绍中,何时开始包含“沉花”“平花”“浮花”三类工艺呢?目前,笔者能查阅到2007年发表的《宁波传统工艺漆器“泥金彩漆”》*《宁波传统工艺漆器“泥金彩漆”》,见《宁波传统工艺美术三金一嵌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年11月,第21页。一文。文中作者将“描金漆器”三大工艺与“泥金彩漆”概念合为一谈,使“泥金彩漆”在除“浮花”外的原有工艺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属于“描金漆器”的“沉花”和“平花”两大类。自此之后,该观点被引用与传播。

实际上,无论是宁波当地人对“泥金彩漆”的认知,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该项工艺的认定,都是将堆塑成型、贴金彩绘的这种“浮花”工艺视为主要特征,称之为“泥金彩漆”漆器,而具有“沉花”“平花”工艺的描金漆器,全国各地均有,现在的宁波并不具备太多特色。因此,“泥金彩漆”的定义,若能“回归”至1961年《宁波著名工艺品》书中所叙,似乎更为合理。

三、长命富贵黑漆箱工艺与“泥金彩漆”工艺辨析

长命富贵黑漆箱自2009年8月《宁波晚报》一篇题为《一展品将宁波泥金彩漆历史往前推了数百年》[8]的报道之后,在一些介绍“泥金彩漆”的资料中被确认为是出自宁波的南宋“泥金彩漆”实物。长命富贵黑漆箱现珍藏于日本神奈川·鹤岗八幡宫,该漆箱是一个接近正方形的有盖印漆箱,箱长19.5厘米,宽19.7厘米,高12厘米,箱底是以竹编为胎。这个漆箱是于2009年8月日本奈良举办的“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的源流”特展中展出的。该展览由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读卖新闻社、NHK奈良放送局合办,浙江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和宁波市人民政府等协办,是日本首次举办以宁波古代佛教文物为内容的专题展。

然而,根据对长命富贵黑漆箱铭文和图片呈现的工艺分析,笔者认为它并不一定是出自宁波地区,也非“泥金彩漆”实物。

(一)铭文说明该漆箱并非出自南宋时期宁波地区

奈良的此次特展展出了浙江省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及日本各地等收藏的珍贵文物展品179件。这些展品的时间跨度从唐代一直到明代。据说展览物件全部带有宁波“印记”,或是历史上由宁波工匠制作,或是经由宁波输出到日本。在长命富贵黑漆箱的箱底,有铭文落款,年代为“金明昌元年”。金明昌元年为公元1190年,是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我国处于金朝与南宋并存时期,该漆箱朱漆铭文写着“赠予日本番僧荣西禅师,金明昌元年侍郎周宏”,应是侍郎周宏以金人的身份馈赠给日本荣西禅师的礼物。而明州此时属于南宋,一位金朝侍郎将南宋漆箱赠送异邦友人,可能性不大。所以,长命富贵黑漆箱是否出自宁波工匠之手,以及是否经宁波输出到日本,值得商榷,有待考证。

(二)长命富贵黑漆箱并非“泥金彩漆”工艺制作

长命富贵黑漆箱与“泥金彩漆”,尤其是“堆泥”工艺还是有着本质差异的。这表现在“泥金彩漆”是在制好的器物底上用漆泥塑造纹饰,向上堆起堆高造型,而长命富贵黑漆箱是在漆灰制好的厚实底子上,向下刻灰雕琢纹饰。

长命富贵黑漆箱分为箱盖和箱体两个部分,通体满饰装饰纹样。盖子顶面是一个九宫格,“长命富贵”四字和我国传统八宝纹样中的四宝依次分饰其中,盖子侧面为菊花折枝纹样和灵芝植物纹样,箱身四壁装饰有神兽及植物云气纹样。这些纹样呈浅浮雕状态高于底面,从装饰的局部细节中可以看出有许多刀刻的痕迹。如箱盖侧面的灵芝纹样和箱体的神兽植物纹样,高于底面的表面平整,边缘锐利。箱盖菊花纹样和盒体云气纹样的露底部分,能看到明显的线条排列的刻灰刀痕。九宫格纹样底面的刻灰线条明显呈网状交叉。箱盖的菊花纹样表面处理不似其他纹样那般平整,而是略有高低起伏,像是经过雕琢的,但是纹样边缘垂直的截面,仍然传递出刀刻的信息。这些细节表明,该漆箱不是用漆泥向上堆叠塑型的“泥金彩漆”,而是向下雕刻的具有刻灰装饰工艺特征的漆器,即首先在整个器物表面制作了一层厚厚的漆灰地,然后黑漆涂面,再将菊花、神兽及植物等纹样向下雕刻出来。当然,有些地方也可能先刻灰再涂饰黑漆。另外,长命富贵黑漆箱的装饰风格非常像盛行北宋的白釉黑彩磁州窑装饰艺术。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一带,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这也许可说明,长命富贵黑漆箱的生产地会在北方金国。

四、结 语

“堆泥、贴金、漆彩”是认定泥金彩漆工艺的主要特征,其中“堆泥”用的“泥”是该工艺的核心技术,通常是用青子泥、熟桐油、大壳粉、生漆、氧化铁红等一些材料混合,反复敲打而成,本地人土话称之为“拷泥”。这种“拷泥”工艺曾经是浙东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民间工艺,20世纪60年代宁波地区对这种工艺进行研发和拓展,起名为“泥金彩漆”,获得“广交会”订单,成为当时宁波出口换汇的主要工艺品之一,影响甚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宁波工艺美术厂的转制,“泥金彩漆”失去了正规生产厂家,几乎不见于市。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泥金彩漆”的传承再次得到重视。

目前,在许多关于“泥金彩漆”的出版物中,宁波“泥金彩漆”与“宁波漆器”已被作为同一概念在解读,原本以“浮花”工艺为特色的宁波“泥金彩漆”涵盖了历史上宁波“描金漆器”的概念,成为当今宁波地方物产的唯一漆器,走上了被谈论和关注的历史舞台。

[1]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94.

[2]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 黄遵宪.日本国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001.

[4] 陈霆.两山墨谈[M].台北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155.

[5] 冯佐哲.中日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1.

[6] 俞福海.宁波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1102.

[7] 李广华.多触角下的艺术境界[J].人物,2010(9):71-75.

[8] 梅子满,龚国荣.一展品将宁波泥金彩漆历史往前推了数百年[N].宁波晚报,2009-08-13.

Clarification on Some of the Facts on "CLPWGCD"

JIANG Ya

(College of Ar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 311121)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pplication work for Ningbo "Colorful Laquer Painted Ware with Gold-coated Clay Decorations", more and more relevent literature has appeared, which plays an active promoting role in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CLPWGC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further clarification on the views from some of this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effort aims at putting forward my points of view on some of the "CLPWGCD" facts. For example,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CLPWGCD" wa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eriod of Xuande emperor, Ming dynasty; the doctrine of the three techn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of "Pattern under Transparent Paint", "Planar Pattern" and "Embossment Pattern"; and the conclusion made in a newspaper report that "the history of Ningbo "CLPWGCD" could be traced back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black laquer case named Longevity with Wealth and Honor at the special exhibition for Ningbo Products in Japanese Nara in 2009, etc.

CLPWGCD; Lacquer with Gold-Coated Pattern; Technology

J527

A

2095-0012(2017)04-0023-04

(责任编辑:刘 晨)

2016-11-23

万竹青(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史、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王昌景(1966—),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与油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泥金黑漆描金
夜色
宁波泥金彩漆的文创产品发展研究
绿色包装(2022年9期)2022-10-12 12:18:24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32
宁波泥金彩漆:流光溢彩的传统瑰宝
现代妇女(2020年7期)2020-07-17 09:46:28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2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
—— 墨彩描金瓷艺作品
景德镇陶瓷(2020年1期)2020-04-30 10:05:58
湛静斋款花开富贵描金兽耳葫芦瓶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0
割拼长方形
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泥金彩漆,盛世天工
中华手工(2017年6期)2017-07-06 09:36:16
黑漆桦木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