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学校文化深度解读

2017-03-24 01:59陈文艳
江苏教育 2017年50期
关键词:梅岭常春藤学院

陈文艳

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学校文化深度解读

陈文艳

学校名片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是一所底蕴丰厚、设施优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古城扬州史可法路2号。学校创办于1947年,始名江都县立可法初级小学,1951年迁址更名为扬州市梅岭小学,1982年,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1999年,被授予江苏省模范学校的称号,2004年成为扬州市首批三星级实验学校之一。如今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分别为梅岭总校、吕庄校区和北校区邗沟点。2017年9月,一所现代化的梅岭小学北校区将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以梅岭小学为核心的教育集团管理模式也将正式运行。

在梅岭小学70年的办学历史中,梅岭小学独特历史文化基因与教育追求相互融合,形成了梅岭小学最初的文化特质,即“可法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梅岭小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起到了支撑作用,梅岭人从“史可法、己可法、人可法、今可法、永可法”中不断获得创造与提升的力量,不断实现着学校教育品质的卓越与突破,也正是这种文化内核衍生出梅岭小学“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文化表达方式。在70年的办学历史中,梅岭小学在育人理念、办学目标、课程研发、教学变革、管理创新等领域用自己的实践表达着“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教育意蕴。70年来,梅岭小学的师生们一起经历着“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的过程,由此,才有梅岭小学独特的学生入学礼、教师入职礼,才有名师之名的大讨论,才有“常春藤学院”的校本研修创新,才有“风景里的学校、建筑内的课程、文化中的梅岭”的教育创造。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以下简称 “梅小”)的历史是独特的,梅小的发展是独特的,因而,梅小是独特的。

梅小的历史源于民族英雄史可法,源于那段史称“扬州十日”的历史记忆;梅小的发展源于独特的外部环境,从2001年至2013年,梅小经历三次行政区划,先后隶属四个不同的区域管理,这大概是比较罕见的;在70年办学历程中,梅小先后经历品牌复苏、品牌扩容、品牌输出和实施集团化办学等重要节点。以上这些都是独特梅小的印证。

历史有情,文化无声。梅小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而去。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梅小始终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作为学校文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抵达教育美好的未来。

唤醒与激活:一段历史的美好存在

在梅岭小学校歌《我们的笑容,最美的风景》中,梅小的学生这样唱道:“护城河畔梅花岭,传唱丝丝慈母情,春风春雨,行进耕耘的身影,握手相拥,传递阳光般话音,尚德谋新,坚定每一个足印,静静呵护花一般,花一般成长的生命,春天期待我们的笑容,成为梅小最美的风景。”梅小的校歌传递的是梅小人对自身文化历史的珍视,梅小人用当下的努力不断描述着学校的文化价值,并不断赋予她多姿多彩的文化样态。

1.珍视梅小的文化历史。

文化是蛰伏在学校历史血脉的基因,梅小也不例外。史公祠是梅岭小学的精神发源地,如今的它与梅岭小学隔街相望。学校取名梅岭,一为纪念史公,二为铭记坚守与忠勇,更为文化传承。源于历史但又超越历史的“可法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梅小人。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发现和珍视,是梅小人对学校文化主体地位的明晰和确认。

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都会在史公祠为他们举办隆重的入学礼,这是梅小学子与“可法”的初相识;此后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学校还会开展系列“小导游”社会实践活动,由梅小的学生向游客讲解历史,介绍史公祠,一次次目光的触碰,一遍遍深情的讲述,可法精神就这样在学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每一位新入职梅小的教师也会去史公祠参观,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追寻学校发展的精神脉络,从而获得最有温度的认知;而一批批来校的学习参观者,总会被引进古朴的史公祠内,在一遍遍讲述中,梅小的教师们将历史与当下联结,从而不断矫正自我存在的坐标。

在梅小,《可法》课程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介入的方式引领师生聆听故事、回顾历史、激发志向、荡涤思维,梅小总是不断创造着感受梅小历史的方式与机会,让师生的身躯、精神、灵魂一次次回到那个精神的原乡,将陶冶变成现实。

珍视梅小的文化历史其实就是珍视梅小文化历史中的美好,梅小人愿意将自身的美好与学生、教师以及所有人分享。

2.描述梅小的文化价值。

在梅小,发生过一次经典的争论,可以作为学校文化认同的注脚。在教育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梅小提出了这样的讨论命题——何谓名师之名?经过全校教师参与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所谓名师,应该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名师之名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梅小来说,这场席卷校园的讨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在于使所有梅小人再一次将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聚焦到了儿童,虽然它未必能够百分之百地抵御教育功利主义的侵蚀,但是它至少使“什么是真正的名师”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文化是一种隐形存在的力量,需要不断描述,从而将感性模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清晰的认知。梅小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描述,第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与一切能够接触到的物之间的关系,物不仅是我们满足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我们能够创造的东西,因为厘清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梅小的教师才没有被所谓的技术奴役,而是将技术真正变成教育教学的帮手;第二类是人与外在的关系,梅小的 《学校章程》《“常春藤学院”蓄力工程方案》《名校发展激励实施办法》《梅小指南》等重要的行动纲领便是梅小教师个体与学校之间内在关系的重塑,更是学校文化从个体走向共同体的标志;第三类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梅小更需要坚守核心。学校通过梅岭讲坛、相约星期五、读书沙龙等形式引发教师深度思考,在深度思考中重新认识自我,建立与自我的关系,最终引导教师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教育新常态之下,梅小直面文化价值重塑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回避、不虚饰,而是引导教师从多维角度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从而用“田野般”的实践“讲述”着丰富多彩的梅小学校文化。

3.塑形梅小的文化样态。

梅小对美好的珍视、发现最终通过文化塑形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她的校服、校刊以及建筑,等等。

先说她的校服。每一套校服都有它独属这所学校的故事。在梅小,随处可见身穿白衬衫的梅小少年,儿童联合国、校长小助理、史公祠小导游……剪裁的简约流畅,卡其的温暖舒适,初棉的自然天成,比例的恰到好处,穿着的简单自在。一件衣服,不该有背面,它应该整体贯连在一起,让人无法指出哪里是开始及结束。一个人的童年,也不应该有背面,他应该充满自信、勇气,有着阳光的开始和结束。梅小坚持教育在于全人的塑造和培养,梅小少年不仅活跃在校园内,扬州市素质教育展示、扬州2500年城庆知识竞赛、扬州市小主持人大赛等等竞赛活动中,都能看到身着卡其校服的梅小学子,他们不张扬,却有着梅小特有的沉寂和怒放。

梅小以白、卡其、蓝为主色,设计了精致、优雅、内敛而洗练的校服,美丽的校服裙摆不仅凸显梅小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世的使命感,更符合梅小低调、务实的风格。梅小坚信,校服是一种永恒,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只会弥久更新,正如童年一般。

再说她的建筑。在梅小这座不大甚至有点拥挤的校园里,有一个极具广度、深度的空间,这就是梅小的“影视书吧”。

在梅小的“影视书吧”里,常春藤、凤尾竹、绿萝、碧玉、吊兰、薰衣草……成为梅小人教育生活中诗意的点缀,成为梅小人精神葱茏的象征。梅小人常常相聚在一起,咖啡、绿茶,氤氲的时光里,沙龙研讨、专题探究,多样的形式中,或聆听大师的声音,或激荡教育的情怀,或分享教育的感悟,或欣赏经典的电影。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联结,让梅岭的午后时光成为难忘的记忆,让思想的光芒成为耀眼的星辰。

推荐理由: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之作,启蒙时代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写作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由我国重要学者朱光潜翻译。书中,维柯通过对庞杂史料的梳理,对各文明发展的比较与分析,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共性,首次提出和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其理念与方法,对康德、孔德、叔本华、马克思等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有重要影响。

梅小不仅珍视对美好的发现,而且也将对美好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教育的美好与文化的美好融为一体。

构建与创造:一所学院的美好追求

清晨,校园里的广玉兰、香樟无不枝繁叶茂,油亮滴翠,向阳守静。一群跳跃着踏进校园的儿童,与阳光扑个满怀,说着,笑着……开始了一天新的学习生活。而对于梅小的教师来说,拥有饱满丰富的灵魂,过着优雅品质的生活,则从“常春藤学院”开始。“常春藤学院”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从2009年创建以来,这座学校里的“学校”早已成为了梅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她让梅小人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1.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

2015年 10月 25日,傍晚,路灯初亮,行人匆匆,放学后的梅小校园格外安静,远远望去,校园里的“影视书吧”灯火通明,聚集在书吧里老师们正在参加“常春藤学院”的生活课程学习,今天的生活课程从观看 《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开始,接着围绕“电影与未来学习”的主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碰撞与相互分享中,关于教育以及未来的话题让老师们遗忘了下班的时间。

这其实只是“常春藤学院”课程的一个片段。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发展,聚焦人力资源的建设,梅小的“常春藤学院”整合全方位的教育资源,构建了教师、家长、管理者等多维立体的校本研修框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管理学院、班主任学院、家长学院四个子学院。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培养离不开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各个子学院的运行发展离不开课程载体,更为重要的是 “常春藤学院”本身是以专业为追求的。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管理学院、班主任学院主要围绕 “人文”“专业”“生活”和“反哺”这四个方面,根据学院的自身定位、发展目标等等制定学院课程,家长学院则对原来的家长学校进行整合,围绕月度研修、引领互动、反哺交流等方面设置相应的课程。

以2015年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课程为例,“人文课程”以专家引领和推荐阅读为主要形式,每月邀请不同级别的专家现场指导,同时推荐佐藤学的书籍作为年度书目,进行系统研读;“专业课程”确立年度研修主题为“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大主题下各学科细化年度分主题:语文是主题再构、数学是整体再构、英语是文本再构、活动再构是技能科;“生活课程”主要构建教师的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之间一种良好的联结,2015年以“影视与教育”为年度主题开展具体活动;“反哺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走向,通过教育读书会、深度阅读沙龙等形式创造交流互动的平台。

以2015年家长学院课程为例,9月,学校刚开学,课程就展开了。阅读研修课程围绕“理解儿童的世界专题”开展,学校给家长推荐了河合隼雄 《孩子的宇宙》《爱哭鬼小凖》《孩子与恶》等书籍;引领互动的课程,学校请来了扬州知名心理健康专家王道荣先生,针对二年级家长讲解“孩子需要怎样的家长”;反哺交流课程,学校请优秀学生代表交流“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

既然是学院课程,自然离不开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以学年为单位,按照不同任务完成情况和活动质量给出不同学分,不同分段的学分可以参加不同星级的常春藤之星评比。以家长学院为例,参与学院各项活动,守纪、准时,授予“常春藤家长学院”一星级家长荣誉称号。主动参与学院活动,在活动中互动积极,有突出表现,授予“常春藤家长学院”二星级家长荣誉称号。主动参与 “常春藤家长学院”活动策划,担任学院志愿者,并提供高质量的活动资源,授予“常春藤家长学院”三星级家长荣誉称号。

二年级组的严璐老师曾经在美国留学,又在美国的小学任教,前几年来到梅小小学,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她开始任教语文学科。过不了多久,这位阳光女孩开始露出了愁容。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应该怎样教?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她的脑中,挥之不去,思之不明,更重要的是,这些困扰已经对她的自信心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她这样想:我是不是不适合教语文?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里,严璐老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变化会这样的大,这一切从她置身梅小的“常春藤学院”开始……

在学院研修中,有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她,开始意识到角色转变的必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春藤学院”为她提供了从语文教育理论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系列培训。她认真聆听苏州大学陈国安副教授的讲座,用心观摩薛法根、李庆明、周益明等语文大家的教学……“常春藤学院”不只是给了她学习观摩的空间,更愿意给所有努力、向上的老师以展示的平台。在团队的帮助与自己的努力下,她逐渐走向了“常春藤学院”的舞台中心。2016年1月8日至9日,严璐老师参加了首届组块教学实验学校联盟年会暨苏州市语言学会教学观摩活动,并获得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当我们看到阳光般的笑容再次回到她的脸上,我们明白,那是梅小,这座学校中的“学校”能够给予一个年轻教师的最好礼物:遇见更好的自己。

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唯有先改变老师。正是因为教师个体的彻底改变才有了梅小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以美术团队来说,金晶、刘艳等老师不仅将学校的美术社团培育成了扬州市精品社团,在梅小小学北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美术社团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艺术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特长,以此充分融入梅小小学北校区的学校文化、场馆建设等工作中;再以英语团队来说,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在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性,孙菲老师尝试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朱莹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具体情况开发了“班本英语课程”,丰富了英语课程资源,等等。这几年,通过“常春藤学院”研修,梅小改变着教师,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3.改变学校的评价体系。

2015年 1月 23日,梅小《“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成长手册正式发布,标志着梅小小学学生评价的改革步入新的阶段。对梅小小学而言,这一场评价的变革是梅小小学内涵发展的关键,更是一场抵达教育真谛的创造。

以一年级“真的种子”成长细则为例,学校围绕着五个方面、十颗种子为核心,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同伴等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充分重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评价更多的成为一种互动的认知过程。

如好实践中包括服务种子和践行种子,每一颗种子包括基础和成长两个板块。如服务种子中基础的内容是“在家中,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针对这样的评价内容,学生家长更适合作为评价的主体。而同样的种子在班级内的评价内容是 “自己的岗位表现受到大家的肯定”,这样的评价内容由同伴来评价则更为合理。

又如,好成果包括学习种子和特长种子。作为学习种子,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认真完成作业,不拖拉,上课专心听讲、守纪律”,而“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它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懂得要通过持之以恒来培养”等则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来开展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贯穿在学生的六年生活时光里,主要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基础,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方式,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形成,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泰戈尔说: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虽然在改革的路上会面临种种困难,比如评价标准如何通过量化而实现质的增长,如何调节评价者的标准而实现衡量的公平等,但是我们相信,只有启程才能向着彼岸进发。

生成与凝聚:一个未来的美好期待

对于梅小这样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学校来说,她的一切外在行为无不是朝向未来的展现和言说,而文化本身具有生长的力量,文化是梅小朝向未来最美好的姿态。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未来所赋予每一个梅小人的是创新的勇气、执着的信念和前行的力量。如果非要将梅小的未来图景进行具象化的呈现,那么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三个短语:风景里的学校、建筑内的课程和文化中的梅小。

1.风景里的学校。

梅小小学坐落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以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是扬州文化、生态以及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地。在这里,可以观湖上古典园林,看卷石洞天、听西园曲水、闻长堤春柳、行二十四桥、寻静香书屋;在这里,怀古千年刹宇、濡染禅寺香烟、倚望秀丽西峰……当然,风景里的学校,美的不仅仅有风景,更有人,而人的背后是所有和梅小“美好”有关的一切基因,所以,随着 2017年梅小小学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梅小将深刻地展示 “美的风景、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不断赋予人们美好的教育期待。

2.建筑内的课程。

梅小将校园建筑与教育价值、课程开发、学科文化、专业创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传统的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学生学习的新视野、新空间。即将投入使用的梅岭北校区创造性地将课程融入建筑中,构建以艺术统整为核心的物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审美力”为基础的学生多元品格发展范式,学校遵循“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的三重境界,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将“美好”向下扎根,让学校教育成为儿童与自己、他人和自然生态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构建美感认知与行动。

3.文化中的梅小。

梅小深处有文化,这是梅小教育自身的传统优势;梅小发展有未来,这是梅小教育现代发展的追求。独特的历史与创造的发展让文化与梅小深深融为一体,也为梅小走向更加遥远的教育未来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无论是文化中的梅小,还是梅小中的文化,都将紧紧聚焦人的培养与发展。在一个学校的文化内质中,没有比人更需要关注的,教育所关注的核心即是对这一场所中所有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学校传递的历史、文化、办学、管理正是对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向往,这是梅小文化的精神核心。

从1947年创建到今天,梅小即将迎来办学70周年的重要时刻。当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史公后裔初创学校时的情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浓浓的家国情怀,让后人汲取无穷的前行动力;展望梅小集团化办学的未来前景,描绘良图,驰骋理想,梅小对未来发展满怀信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猜你喜欢
梅岭常春藤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常春藤繁育技术
贝尔曼的一片常春藤叶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