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柏
从工农乡农民文化艺术节看乡村文化发展前景
◎李翠柏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和创造者。一直以来,农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着自己的文化需求。农民也是乡村文化的接受主体,要多开展一些适合农村、农民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享受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农民文化艺术节 乡村文化 文化建设
今年初秋,笔者有幸参与了龙山区工农乡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的创编、辅导工作,通过深入农村和农民广泛接触,笔者感觉到现在的农民已不是过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状态,他们已完全城市化,其穿着打扮非常时尚,欣赏的艺术节目也比较高雅。在排练过程中,笔者和几位农民交谈,问他们喜欢什么形式的节目,他们说喜欢现代舞、流行音乐、情景剧、京剧、小品等。笔者问他们喜欢二人转吗,他们说还是很喜欢,但不像过去那样狂热了。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正走向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前景看好。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农民也是主要的创造者。一直以来,农民群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正因如此,使得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所以,这些人便把一些外来的、异于本土的文化价值观灌输给农民。在他们看来,农民自己创造的文化是可疑的,他们眼里的农民文化是贫乏的。实际上,这忽视了农民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及其创造的文化价值。在农民文化活动被认为是贫乏或空洞化的同时,其价值也是被质疑的。相应地,农民原有的精神文化活动也被抑制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可以创造什么文化活动来完全满足几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农民才是乡村文化的主体,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中的主体创造作用。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很多文化都活跃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辽源素有“中国农民画之乡”“东北二人转之乡”“剪纸之乡”之称,这些文化的创造者都是来自于农民。东丰县大阳镇普通农民贾晓飞自创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MV视频点击量高达28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歌手。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让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文化知识和文化消费的需求也相应地大幅度提高。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中,也加大了对乡村文化的资金投入。
目前,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已逐渐形成。由于城市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现代化气氛浓厚,龙山区工农乡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走出乡村、走进繁华的人民广场,受到广大城乡市民的称赞,实现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赢。这样一来,一是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二是加快了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农村,形成以城带乡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格局。
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它有很多区域文化特色,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点,尤其是乡村文化活动,必须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包括经典的、流行的、高雅的和通俗的。在龙山区工农乡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所有的节目都是面向广大群众,反映群众的利益与呼声的。其创意新颖,编排合理,注入了现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诗朗诵《工农乡·美丽的家园》等,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老百姓奔走20多里路前来观看。
乡村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而我们所提倡的乡村文化则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第二,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第三,要有创新,有时代感。现在的乡村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广场舞代替了“大秧歌”,二重唱PK二人转,诗朗诵取代了“三句半”。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新鲜血液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新的新世纪,面对如织的车流、闪烁的霓虹灯、耸入云霄的大楼,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寻求着艺术未来的发展空间,到人民中去,送文化下乡已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倡导文化下乡,可以说是一个极富创意的举动,它为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下乡已被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次工农乡农民文化艺术节就是由市群众艺术馆协助承办的,也成为文化下乡的经典之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几年来,辽源市送文化下乡活动非常活跃,文艺大篷车穿行在乡间小道上。每到一个村庄,都是锣鼓喧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具不完全统计,辽源市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送文化、送戏、送书下乡,每年达几百场,观众达上万人。
各级文化馆、站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经常深入乡村、文化大院,进行培训、辅导,送春联、年画等。每年还要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高雅艺术、现代作品和精美书画。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当代农民的思想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乡村文化过于保守,始终以家庭、民俗、宗族为活动的基本单元的特点,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相结合,使得原有的一些负面因素体现得更加明显时,就出现了盲目攀比、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的现象。
(二)乡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有些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理解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存在“鸿沟”。作为强势文化,城市文化以一种外源文化的形态进入到农民生活中,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不相符的文化。同时,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也会使乡村文化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又找不到文化的根基,这种状况将在今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逐渐解决。
(三)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育资源、教育设施不够健全。这使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到农村去。即使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地上了大学,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再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让城里人下乡了。人才不足成为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虽然同处于农村,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配备也不尽相同。比如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活动室、电视、电话、网络已得到普及,而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设施也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因此,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投入,增加文化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同时,文化下乡要向那些偏远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倾斜。
繁荣农村文化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由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从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上下大力气。农村文化建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紧紧结合辽源地区实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和弘扬精美的特色文化产品,把乡村文化活动开展起来,那么,乡村文化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会让健康有益的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就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助力。
李翠柏,男,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培训部主任,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