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准知识讲授启迪学生习作的智慧

2017-03-24 04:41:12王晓红
江苏教育 2017年81期
关键词:苏教版名人姥姥

王晓红

用精准知识讲授启迪学生习作的智慧

王晓红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且其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写作指导渗透于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此,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提取出写作知识,并进行精准化打磨,再依托文本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练笔,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有法可依。

写作教学;单元主题;片段模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时的习作指导要前置,要在课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习作内容与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教材中汲取习作智慧。

1.以单元主题为抓手,渗透习作内容。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以主题为导向的。如果我们将单元主题与单元习作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单元主题是指导单元习作与课文整合教学的一个抓手。如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其以“名人风采”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本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一位家乡的名人”,要求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或是通过调查访问、直接采访得来的材料,写一位自己家乡的名人并把事迹写具体。

很显然,要想写好“家乡的名人”,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其次是认识和了解名人,以产生向往与亲切感。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名人和他们的事迹。在教学中,可以以“名人风采”为主题,在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逐次完成这样一些家庭作业:(1)家乡有哪些名人?他们都有哪些“雅号”?(2)这些名人的外貌是什么样的?他们平时的衣着、谈吐有什么特点?(3)这些名人都做了哪些事情?最值得他们骄傲或别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什么?(4)将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分享,然后听听他们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学生在单元习作时的“取材”问题,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指向——知道为何而写,为谁而写。

2.以文本阅读为途径,发现习作方法。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内容,还要以文本内容为依托,在熟读成诵中引领学生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习作方法与技巧。

苏教版六上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单元习作要求学生选取剪纸作品进行观察,并结合想象写一篇习作。该习作题材是师生都比较棘手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到剪纸的内容,但如何细致描写,学生却亟待学习。

具体到《姥姥的剪纸》一课,其中关于姥姥的描写有许多处:

片段一: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

片段二: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片段三:“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片段四: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

以上片段,教师让学生阅读、讨论,从而发现虽然片段中描写的人物都是围绕着“姥姥”展开的,但具体写作方法却各有不同。从写作视角看,片段一、片段三和片段四,都是正面描写姥姥,片段二则通过“我”的不服从侧面衬托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按详略来分,片段一、片段二和片段三采用的是详写中的“细节刻画”的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人物形象,片段四则使用“散点扫描”的方式概括地写出了姥姥在不同时间点的剪纸,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变得娴熟。

3.以片段模仿为依托,生成习作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也要求“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由此可见,借助文本阅读能让学生发现习作方法,但只有动笔写,才是学生发展习作能力的最好途径。那么,教师应如何依托文本,让学生动笔写,进而生成习作能力呢?

还是以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为例。从单元习作所提供的内容来看,本次习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以事例写人,二是将事例写具体。以事写人,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点,他们知道将事例写具体就是要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进行刻画。但如何在事例中穿插与组合这些细节描写,却是学生习作中的难点。为此,教师就要结合文本具体的遣词造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文本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模仿练笔。

苏教版六上《鞋匠的儿子》是一篇以林肯的三段演讲串联起来的课文,三段演讲词中洋溢着林肯的智慧、仁慈、正义与自豪。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之前对于家乡名人的调查与访问所积累的材料,模仿《鞋匠的儿子》的构思,采取先对个人说,再对大家说的方式,练写家乡名人的语言,表现其精神品质。

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还通过留学生、帝国主义者以及傲慢参议员的话语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精神。在描写其他人物的语言时,作者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都加进了提示语中。所以,学生模仿了正面描写名人语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描写周围人的话语,注意在提示语中加入动作和神态的方式,从侧面烘托名人的精神品质。

当然,以教材为范本,学生可以模仿的内容很多。除了上述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刻画外,文本中的顺序、构段方式和修辞也是学生模仿的好内容。如苏教版六上《詹天佑》一文中,作者选择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表现詹天佑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杰出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詹天佑的这三件事中,能不能将第三件事放在最前面?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设计“人”字形线路,不但能体现出詹天佑的工作作风,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才华,在事例的列举上有一个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位置。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在例举家乡名人的事迹时,要关注事例的内在联系,做到表现人物品质的层次性。

语文特级教师吴勇指出:“片段到底写什么呢?一句话,‘教’什么就‘写’什么。片段写作就是将重点知识言语化、细节化、故事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从文本中提取出写作知识,并进行精准化打磨,再依托文本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练笔,这样不仅容易将精准化的习作知识进行内化,做到有迹可循,有法可用,而且在练笔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其习作能力,从而为接下来的单元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能结合文本言语精华,用精准的习作知识讲授去启迪学生的习作智慧,让他们尽情地去采集和描绘生活中的真善美,相信习作能力的生命之花一定会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G623.24

A

1005-6009(2017)81-0068-02

王晓红,安徽省天长市第一小学(安徽天长,239300)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苏教版名人姥姥
舔名人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26
名人摔跤后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雪姥姥
姥姥的手
八旬姥姥活得美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名人書系列
现代出版(2017年3期)2017-06-15 15:03:21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