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育:在“变”与“不变”之间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易教育”的探索

2017-03-24 03:28:49奚亚英
江苏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学科儿童评价

奚亚英

易教育:在“变”与“不变”之间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易教育”的探索

奚亚英

学校教育从行动研究走向校本开发,从叙事体验转向课堂观察,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瞻的研究方式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孕生,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实践转型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易教育是一种源自于教育本质的追根,源自于儿童生长的观照,源自于发展规律的思考。

易教育;教育哲学;课程重构;学习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也在悄然变化。从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从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到通过教与学的意义指向完整的教育人生。

易教育,正是基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教育思辨所提出的一种学校教育哲学。在实践和探索中,一项极具研究深度的教育哲学豁然而孕,一个通过时间洗练的教育命题随化而至,一种拥有东方智慧的教育荟萃应需而生。

一、大易管理,推进学校整体变革

1.知常知变,安住当下。

所谓的“大易管理”,就是按照“易”所揭示的易理,来实施管理。用不变的原则,来应万变的个案,让管理真正实现上行下效,“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在“知常知变”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变化中的常理,依据变中之常,常中之变,来掌握未来的变化,达成正确可行的决策。这样的一种管理思想不是我们的独创,更不是我们现今管理的先河,而是一直以来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中的璀璨智慧。我们拥有这样的“捷径”却浑然不知、认识不清、不敢承认,其实它一直存在,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维、管理方式和管理智慧。

2.易理而行,轻装简政。

基于“成己安人”的理念,我们全面改革学校的组织机构。重建管理的架构、组织、系统,不变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关注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逐渐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引领,从外控管理走向自我管理,从权力集中走向分布式管理,从以教育行为为主走向以学生学习服务为主的管理,从单纯制度性管理走向以道德为重要维度的管理。

撤销原有校长室及各中层部门,形成“三会一院”整体组织机构——发展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自治委员会与教育研究院,实现儿童与教师管理权的真正平等。撤销原有的年级组,形成7大部落。部落全面自治,每个部落形成独有的文化与独立的建制。调整原少先队小岗位,形成自治委员会,推行学生自治管理,强调儿童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超越,形成自治委员会、部落、社区三级一体学生自主管理。

当然,大易管理重要的特征即“简易”,强调管理的“关键要素”,引导每一个人,在“关键”之下,能够“不逾矩而从心所欲”,让教育管理更具备一种民主、自由和平等。当然,它所遵循的原则也始终在“变”与“不变”之间,始终围绕着学校、教师、儿童发展的要求,始终根据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始终依托着教育规律的演化,但能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管理,实现管理之下的价值最大化。

二、课程重构,彰显教育核心价值

面对“教育核心价值定位”的叩问,成尚荣先生指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而课程恰恰是易教育最为核心的途径与载体。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学习兴趣、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精神生活,立足易教育的规律原则,以“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为课程观,课程设计与实施逐步从“班本位”走向“人本位”,从“教学本位”指向“人的发展本位”。

1.重编课程纲要:从“模糊”走向“明晰”。

通过拟定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课程纲要》,总体梳理架构学校课程的体系与结构。通过推进“课程建设单”设计,科学制订单项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序列、实施方式、课程时间及成效评价等,组建课程研发小组,并形成《学科指南》,指导一线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快速地融入易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氛围中。各大学科指南的研制,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生长的规律,从目标、内容、实施计划、策略和评价模式等多维度系统考察,立足于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需求,将教科书之外的学习内容和指向于学生兴趣发展的各类学习材料有效整合。在遵循“简易”的基础上,符合国家标准、贴近儿童实际,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拓展材料,成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伙伴和学科辞典,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遇和可能。

2.重建课程结构:从“三级”走向“三类”。

易教育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构是对于易思想的全面解构,通过遵循“变”与“不变”的规律原则,实现儿童文化的再创造,从而形成课程开发理念和实践策略。围绕易教育特有的内涵价值,挖掘儿童生命成长、思维模式和活动体验所呈现的教育依据,开发具有儿童适切性的易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彰显儿童属性的生命成长意义。我们把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全面整合为学校课程,分为三类: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及儿童自创课程。普适性课程为学校中的每一个儿童提供根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培养儿童的根本素养;专设性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而设计的课程群组;儿童自创课程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从儿童的自身经历和实际体验中“生长”出来的。三类课程互相勾连、互为补充,建构“基础+个性”的学生成长样式,形成 “联课+基础课”“自然班+走班”“必修+必选+自选”等多元共融的课程实施方式,实践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3.重组课程内容:从“单一”走向“整合”。

易课程,“易”的不仅仅是课程的结构,更是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我们不仅形成了每个学科的课程纲要,亮出了学科主张,同时不断优化课程开发,探索课程内容统整。我们探索了三类整合的方式,学科内部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以及超学科整合。从单元整体、体系迁移、实践运用三维角度进行学科内部的整合,聚焦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激活思维、建构体系,让学习的深度发生;建构以技术为媒的探究课程、以创造为魂的童话课程、以体验为核的岗位课程等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探索,以项目学习为推进方式,以团队合作为途径,以自主探究为过程等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三大成长仪式课程、两大文化探究课程为代表进行超学科整合的研究,通过系列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4.重设课程课时:从“固化”走向“灵活”。

学校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系统整合课程与课时,设置基础课、联课、微课。课时的重设,既是源于学科本身的需求,更是源于学生实际学习的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与学科角度出发,建构了不同的课时教学组织模型。基础课为40分钟,如常规意义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联课为60分钟,既有单学科的联合,如美术、音乐的联课,体育有走班选修联课,又有科学与信息、科学与数学的跨学科的联合。微课有10分钟的夕会课,也有5分钟的静思课。我们打破原有课堂的固化模式,让时间的安排在不同课程的实施中更合理、更灵活,更符合现实要求,真正成全每一刻“变化”的意义,让教育成为当下的真实,让儿童实现当下的生长。

三、课堂再造,打开未来学习方式

1.建构“三学三展”易课模型。

从“课堂”走向“学堂”,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构建自己的教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调控自己的学习速度、选择自己的练习内容。教师的角色从学科教师走向领域导师。学生的身份从单科的学习者成为整合的探究者,从个体的学习者成为团队的合作者。学习的过程聚焦协同学习、深度碰撞、差异引领、成果共享。研究三学(独学、对学、组学)三展(个展、协展、群展)易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自我牵引”。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法”应学生的“学法”而生,系统跟进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学案、学程、学态、学果变化,真正实现易教育视野下的课堂转型、课程转向、教学转变,实现儿童与学科相统一、形式与本质相协调、合作与自主相促进、立体与多维相生成、有界与无限相照应、变化与不变相融合。

2.创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科技撬动变革,技术改变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课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室的概念越来越宽泛。以数字化设备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优质课程资源为重要内容,以实时动态反馈为重要特征构建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辅助平台,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变革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教”的模式,从而达成崭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利用现有直播技术,采用录课、直播、远程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打造易教育云课堂。通过cctalk、珠峰学习平台的高效运用,使封闭的课堂无限延伸,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让学习时空发生变形,随时随处可在线学习,随时随地可互动交流。

四、优化评价,聚焦师生未来发展

1.以特色发展为本。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立的个体,评价就必须聚焦在一个个“我”上。教师评价上,我们启动“329”教师培养工程,鼓励教师特色发展,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每个人成为自己,每个人成就自己。学生评价上,我们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要务,既关注共性的基础发展,又聚焦个性的差异发展。实施 “通行证评价法”“递进式评价法”“过程性评价法”等特色评价方式,不把学生的成长固定化,不把评价的尺度绝对化,给出每一学段、每一阶段学生成长的建议,从而动态跟踪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

2.以规律探索为要。

太多所谓“有价值的东西”牵绊着我们对于教育的直观认识,让我们迷离了教育应有的豁达与从容。本着对于“剩下来的东西”的叩问与思考,易教育评价依托大数据以“简易”为帆,“变易”与“不易”为桨,寻找儿童成长的规律,探索教育发展的始然。我们依托数智评价系统即时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建立每位学生评价数据库。针对普遍问题和个体差异,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给予调整的建议。我们重视对于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种“状态”捕捉,让“建议”真正实现育人功效、提升功用、发展功能。

3.以动态生成为重。

每一个人是变化中的人,每一天都是精彩而充实的唯一。面对“唯一”的当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评价也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科学评价除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角度多维、评价主体多方外,更要关注评价结果的使用。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发展度评价,既关注横向的同类差异比对,找寻到更优发展的发现,更关注纵向的自身差异比较,聚焦到动态成长的曲线,形成个体发展的关键事件、关键阶段、关键因素的解读,助推成长曲线的新一轮良性动态变化。

G420

B

1005-6009(2017)34-0030-03

奚亚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00)校长,高级教师,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全国十佳创新校长。

猜你喜欢
学科儿童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