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3-24 03:20
江苏教育 2017年53期
关键词:书写汉字书法

李 彤

·专家讲坛·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李 彤

做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前提应当是先理解好书法是什么。首先,书法是关于汉字的艺术,脱离了汉字,书法则无从谈起。其次,书法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们在强调实用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追求汉字的审美性的结果。此外,书法具有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书法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是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而不是以某种论点或评价束缚或禁锢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在厘清书法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注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书法本体;书法的属性;艺术语言;教育目标;教学方法;阶段性

要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问题,有两个关键:即书法和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说理解好前者是做好后者的前提。

一、书法是什么——关于书法的认识

1.书法是汉字的艺术。

有人说按照现在的艺术分类,书法当隶属于造型艺术,是以线条构筑空间的造型艺术,因而论及书法艺术就要关注所谓的线条和空间等。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首先,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的核心是汉字。离开了汉字,谈不上什么所谓的视觉表现和造型,因为书法不同于抽象画,不管是论及有意味的空间还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都不能离开汉字来谈,离开了汉字就不叫书法,所以我们说书法首先是关于汉字的艺术。

只有对书法有了正确的认识、理解以后,才能对书法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心中有“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这样一个理念,把汉字作为核心,那么可能我们在对书法的理解中,特别是对字形结构的理解中,就会以汉字作为核心。

现在有些人要解剖汉字,还有人说“写字主要是把线条写好”,其实他们都没有把汉字作为中心,而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视觉艺术了。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作品集专门印一个字的局部,来凸显某个笔画或它们的局部组合有多么好看,虽然不能否定所谓的线条及其所构筑的“有意味”的形式不乏审美价值,但其充其量只是一种抽象艺术的美。要知道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这两者不论是从审美习惯、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标准来看都是不同的。可以这么说,脱离了汉字,书法什么都不是,顶多也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抽象画。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书法以汉字为核心的观念。

大家知道汉字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比如楷书、隶书、篆书等等,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的要求,比如说我们把欧字的一个漂亮的转折放到隶书里面或者颜字里面则会不伦不类,可见在书法艺术中一个所谓的形式、或者空间、或者有意味的形状,它并不具有一种独立的、恒定的审美价值。因此,所谓的点画审美价值实际上是要维系书体和风格。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从清代到现在的一些教材(包括有些中小学老师的教学)中,把点分成几十类,这个叫蝌蚪点,那个叫斜点,那个叫短点,这个叫三角点,诸如此类,然后逐一讲解,这种教学弊端就在于,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技法训练没能从书法的本体出发,不清楚书法的用笔是建立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之上,不谈书体,不谈书写,一味地描摹,即便是照葫芦画瓢,把点画画得一模一样也不一定能理解笔法。因为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是汉字书写的艺术。

2.书法是书写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的发生来看,书法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们在强调实用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追求汉字的审美性的结果。那么,我们在理解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书法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

写字跟画字有很大的不同,写字是按照一定的笔顺有序地书写,讲究动作的连贯,所谓笔断意连、有书写经验的人在欣赏书法时就能体会到点画之间的贯连性。不用说行草书,即便是楷书,其点画的形态形成也与书写贯连性不无关系。如果不懂这一点,在教学时只是机械地、按照所谓字帖上的笔画形状描摹点画,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笔法的,即使是“画”得很像,也只是“画”而不是写。譬如写楷书的横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先绕一圈,画一个起笔的形状,最后再来绕一圈,画一个收笔的形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画字。这种描摹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可以把笔画写得大差不差,但却是一种似是而非,这对学习和理解书法来讲可谓后患无穷。之所以会有很多人苦恼为什么自我感觉楷书写得还不错,去练行书却为什么总写不好,这就是画字的后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忘记了书法本身就是从汉字书写中逐步发展而来的,不清楚或不理解书法艺术的“书写性”。

3.书法是从汉字书写中演生出来的艺术。

书法是从汉字书写中演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尤其是在我们理解书法用笔方面,如果只是就笔画谈笔画,往往只会误读。不要说写毛笔字,甚至现在有好多教师教学生写钢笔字也是描头画尾,这种写法是不对的,毛笔描一描,只要描得像,至少在笔画形态上还不难看,但钢笔字这么写就会头大尾巴粗,写出来很难看。其实,笔法只要理解了并没有那么复杂,从本质上说,首先是写字,只不过是要把字写好看的方法。王羲之写一封几十个字的小信札,如果按照有些书上的方法,一笔一笔地去描,恐怕不写上一个小时也要四十分钟,大家想想可能吗?古人写信札肯定不会这么写,那么如果你临《丧乱帖》要花两个小时,你说你方法有没有问题?

如果理解了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理解了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理解了书法是从汉字书写中演生出来的艺术,那么,我想我们在理解书法时就不会出现一些偏颇的现象。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基本的,似乎没有什么玄虚的道理,但对书法的许多误解却恰恰是由于我们对此不见或理解不足所造成的,从而导致书法教学中出现一些乖谬的教法。

二、书法的属性

书法有两个属性,第一就是它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很好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离开中国文化谈书法则毫无意义。

书法本身就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品质自然会打上浓浓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正因为书法具有中国的文化属性,因此学习书法,既可借助书法这个载体,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过来通过对书法的弘扬和发展,又能进一步地促使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什么?文化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艺术而言,如果说文化是“道”,那么什么是器?就是彰显和表现文化的各种具体的艺术存在,比如中国的音乐、书法、绘画、文学等。书法是一个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学习书法能够增加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我们在理解书法、阐释书法、进行书法审美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始终不忘书法的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书法具有艺术属性。谈到书法的艺术属性时,请记住,前面还要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艺术属性。这个定义不能丢,一旦丢了就麻烦了。

毋庸讳言,书法在古代是文人的艺术,擅长写字并有学问的人才能叫书法家,所以古代有很多人字写得很好。比如《灵飞经》,是古代的经生字。何为经生?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和留存主要靠抄写,而经生就是以抄写经书为计的低级文人。《灵飞经》是经生字,那么这个经生字写得好不好?论技法属于一流水平。客观地说,《灵飞经》的水准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历史上的小楷大家,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然而,《灵飞经》的作者却并没有因此而博得所谓“书家”的社会和历史地位。今天看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有谁会不认为《灵飞经》的作者是一位杰出的书家呢?但若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则恰恰反映出古人与我们对书法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书家”的不同判断标准。较之与当代,古人对书法艺术的观照,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把握,因此,在创作中,往往强调“以形写神”,而在审美时,则崇尚“得意忘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是人心灵的物化”这一美学命题,那么,“字如其人”自然也就有它合理的一面,因而,在艺术审美接受的过程中,自然就摆脱不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和联想,而作者的人品、修养、学识因此都将成为审美想象的线索或基础,从而使作品获得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增值。从本质上说,艺术的魅力并非是由作品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直接产生的,而是欣赏者的情感和情绪向外折射于作品而形成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和情绪的外射并使之具有情感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因此,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最终审美体验恰恰是在再创造中获得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书法传统中的“字如其人”品评标准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可以轻易否决的。我想,这也是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具有人格魅力和丰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更具魅力的原因所在。这也是我们与古人在对书法理解和审美上的不同。今天,一幅作品可以造就一位“书法大家”,这在古代是断不可想象的。

有人说,这是以人论书不科学,要以字论字。以字论字,看似科学,但我要说不只是就字论字,这才叫艺术。因为科学的标准是客观的,而审美的标准则是主观的。艺术判断可以见仁见智,科学判断可以吗?现在有些人认为书法艺术审美要科学化,要去研究什么样的笔画是最好看,什么样的结字和章法最精彩,其实这很幼稚,审美标准又怎么会是完全客观和恒定的呢?苏轼讲过“环肥燕瘦谁可憎”,说到底,艺术评价就是一个人为判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经常开玩笑说:“讲得清楚的是科学,讲不清楚的是艺术。”因此,在论及艺术的时候,请记住千万不要过分地极端化和绝对化,也不要以个人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不要以某本书上或者某名家的用词就对某件作品盖棺定论——某作品就是怎么样、某个点画给我们就是什么感受。其实,这就是没有考虑到书法的艺术属性,艺术品的审美意味以及其价值都是具有相对性的,所以对任何作品的评价千万不要绝对化、标准化,因为审美终究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因而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教学中,需要培养他们的是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而不是以某种论点或评价束缚或禁锢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

三、书法的艺术语言与表达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各自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审美理想和感受,是人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言说。那么,既然要言说,文学要有文学的语言,绘画要有绘画的语言,书法也要有书法的语言。书法的语言是什么呢?我们讲很简单,其实就是三种:一种叫笔法,一种叫结字,一种叫章法。

首先,正确理解用笔的方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笔法是在汉字书写中产生的,因此,我们不能够孤立地去理解笔画和笔法。比如什么时候用悬针竖、什么时候用垂露竖,只要理解了汉字的书写习惯,这些问题就不费解了。所以要明白一点,笔法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从书写实践中来的,如果机械地去理解一个字的点、横、撇、捺怎么写,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笔法的。比如楷书,从书体发展史来看,实际上是对早期行书的一种规整化、规范化,因此楷书中很多笔画的形成都跟行书有关。所以我们谈到笔法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它是在汉字日用书写中形成的。

第二,我们谈结字。结字实际上就是用点画来构筑一个汉字的方式。当然我为什么要用结字而不用字法,因为汉字本身的字法是固定的,属于文字学的范畴,字法就是规范字的写法。规范字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正书。就汉字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规范字。但理应说明的是,文字不能没有规范,书法自然也必须遵循汉字的规范,但书法艺术对于这一规范的态度当是结字对字法的“违而不犯”,那种写得过分规范、只有字法的字只能是“馆阁体”。因此我们讲书法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不破坏字的结构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喜好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艺术理想,往往不仅在用笔上,也体现在结字上。所以自古以来,从用笔的大法方面来讲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结字上,正如赵孟頫的名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第三,我们讲章法。正因为书法是从汉字的日用书写中形成的一门艺术,因此理解章法也不能不考虑千百年来形成汉字书写格式和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书法审美习惯。我们现在的许多章法形式都来自于传统的书写,比如说我们写信札,那就是古代人写信的格式,比如说我们写条屏,那就是古代屏风上装饰用的屏条的章法,再比如扇面就是古人在扇子上面写写画画形成的。所以这种种章法的形式实际上都是跟汉字的应用有着相关联系。

当然除了外章法——章法形式,一幅作品还有内章法——字与字之间的排列组合。这当然也需要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匠心独运,但也有个刚刚说的审美习惯问题,比如写隶书,大家都知道,写隶书章法布局要字距大,行距紧密,为什么会不同于我们写楷书时候往往是字距小行距大呢?什么原因?其实这是一种业已形成的审美习惯。因为古代最早的隶书是写在简上面的,写成后的简要用绳子把他们编在一起,而编好后的简编在整体上就是字距很大、行距很小的效果。日积月累,看习惯了,后来虽然不在简牍上写隶书了,也沿用了这种书写方式。这就是审美习惯。因此,从大的章法形式到小的章法构成等等,都需要从源头开始对书法进行正确地理解,不仅仅是对一个书法家的创造能力的理解的问题,也需要有对书法史的客观认识。惟此,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书法的章法。

四、中小学书法教什么——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我们现在中小学教授书法有什么目标呢?目标很简单,《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第一条说得很明白,就是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从宏观方面讲,是国家战略、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有这个义务——必须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贡献,都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智慧对人类产生的贡献,因此传承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那么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也要把它弘扬光大,让世界共享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

从学生方面来讲,书法教育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书法,这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经常在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多一种兴趣、多一种审美能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多了一种快乐的方式,懂音乐的人就有欣赏音乐的快乐,懂书法的人也会体验到欣赏书法的快乐。书法审美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和快乐是其他的东西不能够替代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机制有问题,一评价书法教育状况,就拿小孩获过几次奖做指标,我认为我们不要想着教学生书法就是培养书法家,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我看过一本美国的素质教育课本,书名就叫《Understand Art》,其实作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解艺术比学习比技能更重要,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就像我们好多人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欣赏钢琴曲,是不是钢琴就一定得过十级呢?这是两码事。我觉得提升中小学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最实际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要奢望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才是对书法教育的旨归。

那么,书法教学教什么?首先是书法欣赏,第二个是书法知识,第三才是书法技能。欣赏不是介绍,比如介绍颜真卿的书法如何如何,这只能叫知识,而欣赏是直面艺术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和感受书法作品。因为作为审美接受必然要受制于接受的条件,由于老师跟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身心结构等等不同,包括对书法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教师的审美感受跟学生的审美感受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因而书法欣赏只能引导,而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感受去说教,要懂得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要教授学生欣赏书法的方法而不是将自身的审美感受简单地告知学生。

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书法知识以及和书法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自然也是不可缺的,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促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一旦他们能体验到欣赏书法的乐趣,真正对书法有兴趣,他们也会自觉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我认为知识的学习,只可因势利导而不能强加灌输。否则将书法欣赏课变成知识传授课会使学生失去对书法的兴趣。那么,技法要不要学,当然能学,学了不无益处,但目的要明确,是为了让学生从艺术实践的层面更深层次地感受书法、激发兴趣,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而不能奢望通过每周一节课就可以让学生练得一手好字。

五、怎么教——书法教育的方法

我觉得书法教学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系统性;第二,要有阶段性;第三,要有可持续性;第四,要有学以致用的应用性。

第一,不论是欣赏、相关知识的传授还是技法学习,都要有一个系统性,系统性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书法专业搞得很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整体上对书法教学的这种系统性研究得比较好。也就是说,书法教学有它自身的一种系统,因此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计划都要有一个系统。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也就是阶段性的问题,所谓阶段性就是不同的学习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而不同阶段之间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它都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

第三就是可持续性。所谓可持续性就是我们教授的东西要能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我们在教大学生书法时,智永的楷书、赵孟頫的楷书就是一种比较容易过渡到行书的较好的过渡性书体,这就为今后学习行书做了一个铺垫。再比如清代扬州有个书法家叫郑板桥,他的字也蛮有艺术性的,但却不适合作为基础学习的范本,因为个性太强,难以兼容,也有一定的习气,不利于书法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就是关于学以致用的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些孩子的书法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获过奖,可为什么平时作业上的字却写得那么难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学硬笔书法的方法有问题,有些老师教硬笔书法过分地强调所谓的艺术性,忽略了书法是一种书写的艺术,让学生慢慢地描画,所以导致了学生写一个字至少要30秒,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如果他一个字要写30秒的话,作业是怎么也写不完的,所以他写作业就用写作业的方法,写书法则用写书法的方法,这就把书法跟写字分开了,这种方法是不对的。这种情况怎么办?一,教师在教学生时要能够传授他一个字不写30秒,而是只写3秒的方法,那么他写作业的字就有可能写好看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要人为地将书法艺术与写字分为两个体系,而应该将二者并为一个体系。现在许多学习硬笔书法在认识和方法上的乖误,实际上都是对书法艺术认识不够所造成的。二,学生写字写不好不仅仅是书法老师的责任,语文老师也有责任。如果语文老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只管字法正不正确,而不顾字形美不美观,也会造成这个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书法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我认为语文教师也责任重大。

六、中小学书法学习的阶段性

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按照阶段性进行,要与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还要与青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相匹配。既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不管教什么都不能违背这些规律。比如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相匹配这一条,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些人教书法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教起,这是误人子弟啊,那么小的小孩子手上的小肌肉都没发育好,毛笔都抓不住,怎么教他写字呢,并且一旦由于生理原因养成了错误的抓笔习惯,将来往往难以纠正。再比如,我们讲要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如果给一年级的学生讲颜真卿,讲他是忠臣烈士,坚贞不屈,小孩子达不到这个水平,他自然也就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又比如,要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如果让小孩子写过分细腻的书法,实际上小孩子是根本达不到的。所以说教学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我看来,搞好中小学书法第一就是要有好教材,教材决定了教什么;第二是要有好的书法老师;第三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所以搞好书法教育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制定好的政策、配备好的书法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提供相关的保障。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才会更上层楼。

(根据首届书法名校高层论坛暨师生作品年展现场录音整理。)

J292.1

B

1005-6009(2017)53-0007-05

李彤,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00)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常务理事,“青蓝工程”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猜你喜欢
书写汉字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欣赏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