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实际的心理课实践探索
——以《认识并塑造自我》教学为例

2017-03-24 02:03朱珏
江苏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个体变化心理健康

朱珏

基于学生发展实际的心理课实践探索
——以《认识并塑造自我》教学为例

朱珏

学生发展;心理课;认识自我

设计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自身特征的教育,根据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教材进行合适的处理,是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常州市重点高中,通过中考考入学校的学生在原来的初中班级里都是数一数二,这类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偏向自我认可度高,接收到的外部评价信息也往往是正向居多。根据学生情况,需要在本课“自我认知”的部分增加个体缺点或是劣势能力方面的认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本课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相处后,学习情况有了新的定位,实际情况与很多学生原本的自我期待出现了严重落差,情绪反应明显。本课重点强调对自我的塑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本课需要避免学生对自己的极端评价,以及改善由两极化评价带来的或亢奋或低沉的情绪状态。

教学过程:

一、暖身游戏“抓手指”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抓手指”的游戏。每组同学围成圆圈坐好,将你的右手张开,手心向下放平于身体右侧,左手握拳伸出食指指向天空,抵住左边同学的右手手心处。稍后我会读一段文字,请同学们听到“自己”两个字的时候,右手迅速向下合拢抓住左边同学的左手食指,左边手指则要迅速撤回,逃避右边同学的抓捕。

教师朗读短文,学生开始游戏。

教师:我们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可以知道,只有认真地倾听“自己”,快速地反应“自己”,才能赢得胜利。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先来认真地察觉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暖身游戏,不仅仅要考虑活动对课堂气氛的调动,还需要考虑场景的适宜性、主题的结合关系。抓手指游戏可以坐在座位上进行,在室内进行时并不会影响课堂本身的秩序性,但是游戏过程中手部的抓与逃的动作,又可以增加教室内的动态感觉,有利于学生放松情绪。另外,朗读短文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任选,要注意篇幅恰当,大约3分钟左右。在这里设计抓取“自己”这个词,与主题呼应,在活动分享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诸如“用心倾听自己”“集中注意力关注自己”等双关语,为转接课堂主题做铺垫。

二、自我认知

1.发现我自己。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做一个自我探索,看看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发生了变化。每一个栏目内容都要填写小学、初中、高中时自己的状态。还有一些空白的栏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状态自行设定,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自我认知的层次是由外而内层层深入的,所以在自我探索的方面,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对自己的外在特征进行观察,诸如身高、体重、外貌的变化,有利于学生逐步进行自我暴露,促进自我认知的深入进行。教师针对高中生的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选取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标志性阶段,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个体本身的成长变化,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变化超出自己的想象这一现象,隐性植入“个体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拥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的概念,为最后的自我塑造进行铺垫。

2.变与不变。

教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填写的内容,看看哪些内容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变化,变化还挺大,哪些内容是一直基本没有变化的?变化或是不变的原因都是什么?哪种状态是你更喜欢的,是现在还是过去?是变了的还是没变的?思考之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我在生理上的变化很大,譬如身高、体重什么的,外貌上也有一些变化,原因的话应该就是生理上的发育成熟,营养也跟上了。其他方面,在性格上我一直都比较外向,现在好像也是这样;兴趣爱好的话我从小就喜欢踢足球也没什么变化,当然我们小组也有人在这方面变化了,原因肯定是多样的,这些都要看你的性格、爱好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引起你自己生活、学习的不便。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变和不变的项目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随着成长,身体外形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随着个体心理素质的不断成熟,兴趣、性格、价值观等趋于稳定。此时,对于变化的反思,有助于将隐性的变化显性化,既使学生了解这一阶段自我塑造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增强学生进行自我塑造的主观动机。首先让学生进行个体反思,增强自我探索的意识,同时形成自我发展评价,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形成自己和他人的对比,从而初步了解自我状态与群体状态异同,同时参考他人评价项目丰富自我认识内容。通过从我到他的过程,自然完成从自我认识到他人评价的过渡。

三、他人评价

1.了解“我的角色”。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都有哪些,小组开展头脑风暴,并将小组头脑风暴的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对高中学生而言,从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角度进行他人评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比较简单的子女、学生角色,向更为复杂的社会角色转化的阶段,这一时期向学生明确“社会角色”这一议题,对个体的社会化有重要的作用,而“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化的人”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2.我评我角色。

教师:虽然每个人的身份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差异,请同学们在自己所有的角色旁进行标注,每个角色使用3个词来形容自己,请注意这3个词的要求是2个正向评价、1个负向评价,即2个优点、1个缺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根据其承担的社会角色进行更为具体的定义。这是自我认识的深入,同时也为他人评价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2正1负的评价,设定了正向多于负向、优点多于缺点的评价导向。

3.他评我角色。

教师:请同学们将自我评价的表格写上姓名后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然后寻找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同学,对他的社会角色进行评价。如果已经有了符合你的评价的词,直接在上面投票,如果没有,你可以进行添补,请注意保持积极的评价多于消极评价的原则。在活动没有结束前,请不要回到你的座位上干扰其他同学对你的评价。

学生进行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清点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并做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采取背对背评价的形式,进行匿名评价可以避免虚假评价。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评价的态度,尤其是负面的评价,在措辞上需要特别注意。在他匿名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小组成员的再评价,是为了使他人评价的结果更真实和全面。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再评价不能简单地进行词语重复,而应该以具体事实为基础,小组成员可以支持背对背评价的结果,也可以提出不同观点,这对加强个体自我认识的全面性有重要的意义。

四、自我塑造的聚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刚刚小组交流的结果进行综合考量,选出一个形容词,要求这个形容词是具有普遍认可度的,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你”是你还不满意,希望进行改变的。

学生选择。

教师:请把这个词写在一张新的白纸上,并回答以下问题:

(1)哪个词是我最希望改变的?

(2)这个词需要怎么变化才是我希望的理想状态?

(3)如果理想状态是10分,我现在几分的状态?

(4)在现在状态的基础上提高1分,会是什么样子?

(5)实施什么行为才能达到提高了1分的样子?

(6)如果提高了1分,谁会看到?他会怎么表达?

(7)如果在未来的一周内你实施这个行为,结果如何?

请将这些内容填好,尤其是行为部分,需要写清楚具体的行为是什么,然后把这张卡片交给你最希望看到你改变的那个人的手里。

学生:(1)我最希望改变的一个词是毛躁。(2)代表理想的状态的那个词是踏实。(3)这个词其实更多的是学习上的问题,学习上马马虎虎,作业总是想办法应付过去,作业或考试也总是有很多的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我给自己打5分。(4)如果在现在的状态上提高1分,应该是数学作业上计算错误少一点,尽量不要出现算错的情况。(5)实施行为的话就是认真做题,不要偷懒,哪怕是做作业的时候,该打草稿的时候还是要写到草稿纸上的。(6)如果提高了1分的话,数学老师肯定会看到,他应该会觉得我比之前好一些吧,他也总说我不定心。(7)未来的一周就是拿专门的草稿本来做,数学作业的每一题的草稿都打在上面,然后看看自己的错误率是不是降低了。

设计意图:本部分为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通过自主选择,让学生将自我塑造的大目标,定义到某一特征的改变这一小目标上,然后采用焦点解决的评量询问法进行自我塑造。评量询问是在1~10的十点量表上反应个体的目前状态、探索希望达到的位置,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个体的状态采取灵活的形式,以达到评量的目的。通过分数的提高可以反映个体的进步,也可以让个体探索如何达到现在的状态,以及需要做些什么改变目前所处的位置,这是将大目标化为小步骤的有效方式。而问题6、7的设计则是为了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增强达成目标的信心。

教学反思:

1.了解学生群体特征,进行合理安排。普通学科课程讲究因材施教,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加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自我认知类课程涉及自我的塑造与完善,根据学生现实情况的差异,行为重点也需要进行相应改变和调整,教师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帮助学生改变和发展。

2.全面关注,积极引导。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流趋势,但是积极并不意味着只说好的不说坏的,真正的自我悦纳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自我认知基础上。课堂上要设置情境让学生看到自己正、负两方面的情况,如让学生了解到人是不断变化和成熟的,现有的缺点或不完善的方面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具体化技术在心理课堂的应用是有重要意义的。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说,因为学生正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毋庸置疑是有一定德育责任的,心理课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德育色彩。但心理课并不是单纯的说教和告知理论,在课堂上使用具体的事例、结合自身实际经历、策略和措施细化到操作层面,都是心理课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G441

A

1005-6009(2017)32-0032-03

朱珏,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江苏常州,2130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个体变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从9到3的变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