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本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2017-03-24 03:59
上海人大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整治政策管理

根 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要求,为加强对本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市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课题组开展专项调研。

一、本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

2015年和2016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针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现象,按照违法建筑必须坚决拆除、安全隐患必须坚决整治、脏乱差突出状况必须坚决改变、违法经营必须坚决取缔的“四必”要求,着力“补短板”,合力塑新貌。

这次对“五违”综合整治,可以说是力度空前,成效显着。关键原因是因为市委市政府按照“以上率下、先难后易”的原则,把“五违”整治与土地减量化、人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水环境治理、消除安全隐患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五违”整治目标明确

本次对“五违”整治既提出了总要求总目标,又明确了分地区分阶段的具体整治范围和内容。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补好短板,要紧盯目标、强化管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同时要注意研究补短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没有例外、一视同仁,没有死角、统一标准。

(二)全市形成良好整治氛围

为加强和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分别到区乡镇实地暗访督查,还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会,以点带面,节点检查,实行整治任务具体化、目标化、项目化。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条块结合的良好氛围。

各类媒体也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给予高度关注,针砭时弊,反映情况,曝光典型案例,弘扬先进事迹,引导社会舆论,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信心。

(三)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整治,这些重点区域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安全隐患大幅减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口调控已见成效。而且通过这次整治,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环保、规土、消防、安全、工商、税务、治安等法律资源得到了统筹协调,综合运用。

二、在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调研认为,对整治不仅要抓数量、排进度、破难点,更要研究问题、分析原因、精准施策。因此,当前生态环境整治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五违”现象产生的原因值得深思

课题组认为,要想建立长效机制,特别需要寻根溯源。应该看到,当前这些生态环境方面形成的“短板”,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逐步累积的。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其政策背景也不一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因此,解决这些“短板”应当尊重现实和历史,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采取分类施策办法,在明确目标、明确标准、规范行为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只有把原因分析透了,才能提出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更有利于从源头上实施管控,并建立起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

(二)薄弱环节需要高度重视

“五违”现象的产生,实质上也暴露了过去“重建设、轻管理,重发展、轻环境”的弊病。从已经完成整治的地块来看,有些地区原本就属于管理薄弱区,日常监管和巡查机制不健全;有些地区土地或者厂房空置,容易形成“五违”的回潮;有些地区重点整治地块周边地区尚有一些“五违”死角有待扫除根治,整治成果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三)“五违”整治的标准还缺乏统一性

从调研中发现,由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十几个职能部门,各区牵头部门也不统一。有些地方部门不仅在权责上存在交叉和模糊,而且还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由于对“五违”整治的标准和认定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各区县把握尺度不一,力度也不同,执法标准有所差异,甚至有些部门存在“选择性”执法现象。

(四)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从调研中发现,各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短期内资金需求量大,财政压力不小,尤其是财力相对薄弱的远郊地区压力更大;有部分地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整治,而收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部分企业的关闭直接影响了一些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目前,可用于支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政策主要包括:“198”土地减量化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生态补偿和农林发展政策、城中村改造政策等。但是,基层认为这些政策对当前任务重、时间紧、范围广的整治任务来说,有一种“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感觉,不解渴。

(五)项目资金投入绩效管理有待加强

调研了解,本次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投入资金20多亿元,除了拆迁补偿外,也有不少工程改造项目。如何保障资金投入的绩效管理,需要高度重视。

三、对深入推进“五违”整治的意见建议

要以这次综合整治为契机,走出“日常监管的事情突击做,而突击的事情却日常做”的怪圈,使整治工作既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又让人民群众有实际获得感,从而让全社会都能自觉参与整治,维护整治成果。为此建议: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源头管理

1、加强源头管控。“五违”整治一定要透明公开,严格制定规范标准,并且公示于众。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是“五违”回潮。因此,一定要对现有“五违”情况摸清底数,“老账”坚决整治、削减,“新账”决不允许再现。一旦发生新问题,必须当机立断依法快速处置。综合整治,除了“整”以外,更要注重在“治”字上下功夫。

2、确保规划同步。各重点整治地块在加快整治的同时,要抓紧在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大框架下,立足长远,科学系统地调整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事业等各项工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严格恢复生产评估机制,规范现有污染物处置和土壤修复,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3、推行目标责任制。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和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将责任一级一级落实,确保工作的贯彻落实,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

(二)健全法律法规,强化责任追究

1、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抓紧通过地方立法完善法规不健全、量化指标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

2、加大政策支持。市级层面要加强政策协调研究,发挥政策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引领作用,并努力实现突破。政策设计还要充分体现有效性和覆盖面,确保政策更接地气、更符合基层实际、更能在实践中落实。特别要重视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兼顾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要避免出现在整治中为了创建“历史名人文化街”等,而将事关老百姓开门七件事的“小菜场”也一锅端的做法。又比如,随着“五违”整治深入,郊区将更多涉及“198”地块,这类地块绝大多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农民潜在的财产性收入。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建设用地资源现状与规划愿景的矛盾,需要在政策设计时将分类推进与聚焦重点相结合,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加强指导,努力做到“点对点”政策支持,既确保“五違”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又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农民的合法权益。

3、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重点整治地块所属单位是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区县是执法管理的主体。要坚持联合执法、严格执法,形成依法依规、遵纪守法的环境氛围。对已经确认的“五违”旧账,要有一个综合整治的责任限期,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其中,对国有企业更要严肃纪律,使其加强自我管理,带头清除“五违”,坚决不搞“五违”。要严格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综合考核机制,优化定量考核机制,严肃处理新增“五违”情况,严格追究“五违”回潮的单位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行政和经济责任。

(三)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健全综合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针对当前部门职责存在的边界模糊问题,进一步强化市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巩固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果,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可借鉴黄浦区的经验,结合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立市政综合管理委,发挥其在统筹协调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综合执法、综合管理、综合施策等方面的作用,为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2、完善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健全执法联动和协作配合机制,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关系,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执法整治工作,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力度。健全公安机关对综合执法的保障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规范对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停产的程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3、提升城市管理标准。进一步提升上海超大型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水平,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体系。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进一步细分行业,建立各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流程、管理体系、考核标准,并根据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建立针对性的标准规范。如中心城区重在提升功能和品质;城乡结合部重在消除差距和短板;郊区新城要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城区。

猜你喜欢
整治政策管理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撮粮之术(下)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