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的朋友圈里,第一阵营有个“3A”圈: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Cloud,而这三家公司每一个季度财报的发布,毫无疑问都会引起外界的诸多分析和讨论。
根据最新财报,亚马逊AWS截止到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同比增长47%,收入为35亿美元。运营收入增长60%,达到9.26亿美元。全年利润为31亿美元,营收为122亿美元,高于2015年的78.8亿美元。
而微软“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至69亿美元,该业务中就包含了Azure云计算服务,该部分的收入增长了93%。
此外,2017年春节之前,阿里公布的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显示,其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倍,推动了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数据显示,该季度云计算业务营收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付费用户数量达到76.5万,同比增长100%。
根据财报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季度三家公司财报反馈出来的特点:从增速来看,阿里云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从营收来看,微软Azure拔得头筹,不过其收入中包含了office365的收入;从发展趋势看,三家都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说明云计算的市场空间依旧很大。
当然,大家可能更关心2017年云计算的整体发展情况。通过分析过去一年3A的动作和布局,可以看出,其背后同样也蕴含着三大趋势:降价潮依旧延续;人工智能成重点以及国际化拓展将更加白热化。
价格大战依旧延续
总结来看,2017年云计算市场的第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价格大战依旧会延续下去,驱动价格大战主要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硬件市场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早已告诉我们,科技行业迭代的成本每18到24个月就要降低一半,而底层技术的更新则会更频繁。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3A敢于发起价格战,还是受益于技术红利的释放。
其次,是市场进化和洗牌的重要手段。从美国公有云市场的发展来看,正是通过一次次的价格大战,美国公有云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从“群雄混战”到了如今仅剩头部的3家公司在主导市场。在中国,如今这一幕也正在重演。
最后,价格战是公有云抢占传统IT、去暴利化的有效砝码。数据显示,在2006年,当时全球2900万项IT工作負载中,仍有98%是在传统IT上完成的,而在云里的只有2%,且全部都是公有云;而2016年的这几项数据为,工作负载增加到1.6亿项,传统IT、公有云、私有云的分布比例为73%、15%、12%。
实际上,过去十年,云计算可谓体现出了极大的代际竞争优势,每一分投入到云计算的资源都可能节省7分的传统IT支出。
从市场反馈来看,自2006年上线以来,亚马逊AWS已经经历了60多次的降价,而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亚马逊AWS也曾经连续进行4次价格调整;同样,来自阿里巴巴集团2016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里阿里云曾17次下调价格。因此,可以判断,2017年三家云服务商延续降价潮依旧是大概率事件。
人工智能成为重点
从去年开始,人工智能已成为科技产业第一大风口,这其中自然离不了3A的“推波助澜”。
先看亚马逊AWS,在去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AWS re:Invent2016大会上,AWS同时发布三款AI产品:Rekognition、Polly和Alex,分别对应图形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目前已经可以在预订机票、饭店的业务场景进行应用。
客观地说,AWS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款产品都满足基本功能。相比Google而言,AWS技术上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AWS的人工智能产品主要出于完善自己产品线的考虑。至于AWS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还要看之后的投入力度。
相比较而言,微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更大一些。根据微软公布的消息,微软已经新成立一个部门 Microsoft AI and Research Group ,该部门将由沈向洋领导,据称新组建的部门将拥有超过5000名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2016年9月召开的Ignite技术大会上,微软CEO纳德拉曾表示:“未来会把人工智能覆盖到所有领域,是因为微软想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民主化,从而解决全球最紧迫的挑战。”和亚马逊AWS相比,微软人工智能商用的产品同样“屈指可数”,最知名的无疑是微软小冰,由此可见微软在人工智能目前更偏重基础研究,仍处在投入期。
在这方面,或许是得益于中国的特殊环境,阿里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可谓“风生水起”。例如,阿里云在杭州安装了“城市数据大脑”。在杭州萧山区的部分路段的初步试验中,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不仅如此,在饿了么最新的调度引擎中,我们也看到了阿里云人工智能的能量。除了送外卖之外,阿里云人工智能ET还在交通、空管、货运等领域担任“调度员”的工作。
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线上线下生态及场景远比其他国家丰富、多元,中国经济里的结构差异,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机会,都给了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以巨大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亚马逊AWS和微软来说,阿里云在人工智能商用化方面的推动是做得最多的。
国际化进入白热化
根据AWS re:Invent2016大会公布的数据,AWS目前在全球有14个数据中心区域,2017年还将增加4个,到时就将有18个数据中心区域。此外,AWS目前在全球有68个CloudFront PoP,可以理解为68个具体数据中心位置分布在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AWS还参与建设了夏威夷跨太平洋光纤线缆工程,该工程预计将建成长达14000公里的海底线缆以连接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和俄勒岗等地,最深处为海平面以下6000米,该项目于2016年11月底动工。
可以看到,目前亚马逊AWS可谓在国际化布局中“遥遥领先”。
在去年Microsoft Ignite China上,微软表示Azure公有云已经覆盖全球38个区域,并在30个区域实现正式商用。按照此前公布的信息,微软每年在数据中心上的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同样对国际化拓展表示出了相当的重视。
阿里云方面,目前开放服务的全球节点包括中国华北(2个)、华东(2个)、华南、香港以及新加坡、美国西部、美国东部、日本、欧洲、中东、澳大利亚等13个。与AWS和微软相比,阿里云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国际化的布局速度是相当迅猛的。
最关键的是,今年1月19日,国际奥委会宣布,阿里巴巴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其将在2017年至2028年的合作期限内,为奥运会提供“云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手持“奥运会”这把利器,无疑将帮助阿里云深入全球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总的来看,2017年云计算市场还会继续保持增长,3A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接下来价格大战、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布局将成为新的竞争方向。当然,整个云计算市场依旧会变化莫测。那么,最后的疑问是,新的竞争者是否还有机会挑战3A的格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