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权德舆是中唐文坛由大历向元和过渡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古文家、诗人。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权德舆写作的大量集序文反映了大历、贞元时期的一些文学活动、创作风貌与理论观点。其中,《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韦宾客宅宴集诗序》三篇唱和集序文体现了儒家诗教观指导下的言志与缘情并重理念,既提供了唐代士人诗歌唱和的基本情况,也在理论上对唱和这一形式进行了一定阐述。
关键词:权德舆 集序文 唱和 中唐诗坛 诗学思想
集序文是伴随作家文集编纂而形成的一种文体形式。作为文集的序言,内容主要涉及作者生平事迹、文学创作活动等。写作集序文之人,多为具备较高文学修养之人或资深文坛健将,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借助对文集创作成就的评述,提出更为广泛深入的文学理论观点。以上原因决定了集序文作为文学史料和文学批评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即以中唐文人权德舆的集序文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韦宾客宅宴集诗序》三篇诗歌唱和集的序文,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中唐诗坛风貌与诗学理论思想。
一、权德舆集序文创作概况
集序文的文体与创作模式成熟于唐代。《全唐文》所收集序文120篇左右,而权德舆创作集序文共15篇,约占八分之一,为唐人创作集序文数量之冠。现将其集序文创作情况列表如下:
权德舆集序文创作情况表{1}
以贞元八年(792)为界,权德舆的人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其早年长期寓居江南,自幼秉受家学熏陶,常游于士大夫之间,十六岁即编所作文字为《童蒙集》。其后又辗转各地幕府,名声渐为士林所重。权德舆曾于大历九年(774)拜谒独孤及,其后又与独孤及弟子梁肃、唐次、高参、齐抗、陈京、赵 、崔元翰等人多有交游,成为大历、贞元时期,传承天宝儒学精神、推动古文运动发展的重要一员。同时,权德舆也和流寓江南的皎然、灵彻、陆羽、秦系等方外诗人交谊颇深。以上两个群体,成为权德舆文学交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贞元八年(792)入朝后,权德舆凭借杰出的文才与政能获得重用,仕途较为顺利,逐步升迁,于元和五年(810)至八年(813)拜相,之后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在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的同时,他更执文坛之牛耳,成为贞元、元和间的新一代文坛盟主。权德舆曾执掌纶诰长达九年之久,又曾在贞元十八年(802)至二十一年(805)三次主持贡举,“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2}。(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崇高的政坛与文坛地位,决定了权德舆必然对中唐文学风尚产生重要影响。而其撰写的大量集序文,正是这种影响的一种表现。
这些集序文中,《唐故通议大夫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上柱国权公文集序》是权德舆为其曾叔祖全若讷编纂文集所写的序文,属于家族内部的文化事务;《左武卫胄曹许君诗集序》中的许君指许经邦,此人与权德舆并无交往,只是权德舆受友人委托为其编纂文集并作序。这两篇集序为权德舆早年作品,所涉及的人事关系,对当时文坛状况并不具有代表性。而其余诸篇涉及的文集作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文所提及的权德舆文学交游的两个主要群体的面貌。秦系、吴筠、韦渠牟为大历、贞元时期方外诗人的代表。{3}崔元翰、杨凝、姚南仲、唐次、陆贽、崔 甫等人皆为安史之乱后新一代儒士群体成员,他们继承天宝儒学精神,大力探索中兴之途,在文学方面,对于古文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上述两个群体,权德舆本身即为后一群体的一员,同时又与前一群体有着密切关系。
二、权德舆三篇唱和集序文的写作背景与人事关系
在权德舆的集序文中,《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韦宾客宅宴集诗序》三篇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首先,与其他集序文相比,这三篇并非为单个作家别集所做序文,而是为唱和集所做序文。其牵涉人物较多,每篇序文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貌。其次,这三篇序文皆为诗集序文,其中内容多涉及诗歌品评,对于考察权德舆及相关中唐诗学思想具有一定意义。作为一种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文体形式,集序文往往便于作者阐述文学思想。但这种阐述又与文集编纂的特定背景、写作集序的特殊机缘、集序内容所牵涉的人事关系密切相关。下面,就具体考察这三篇集序文的写作背景与人事关系。
《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中的秦征君为秦系,刘随州指刘长卿,二人皆为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秦系是隐士诗人的代表,而刘长卿则为地方官诗人的代表,二人诗歌唱和在当时即被传为佳话。作为晚辈,权德舆于贞元七年(791)在徐州与秦系相识。二人“白头初命,色无愠怍,知名岁久,故其相得甚欢。……悉索笈中,得数十编,皆文场之重名强敌,且见校以故敌,故随州刘君长卿赠答之卷,惜其长往,谓余宜叙。”{4}权德舆撰写此篇集序,看似出于偶然,实则另有深意。作为大历诗坛向元和诗坛,亦即中唐前期向中唐后期过渡的重要人物,权德舆早年与大历诗坛诸多代表性诗人,特别是流寓南方的一批方外诗人的交往,对其文学创作与理念有着极大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重要作品。《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正是对大历、贞元诗坛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唱和活动的总结与认定。
从文学流变角度看,《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带有总结前代的意味,而《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韦宾客宅宴集诗序》所记录的信息,则更多体现出与权德舆同时代的一批儒士,在开启元和文化过程中所展现的新气象。权德舆好友唐次于贞元八年(792)至十九年(803)任开州刺史,期间多有同僚、挚友唱和往还,后将这些诗作编为《盛山集》。权德舆正是受唐次之托为此集作《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在序文中提及诗集的二十三位唱和者中,与“梁宽中、杨懋功,尤为莫逆”{5}。梁宽中即梁肃,杨懋功即杨凝。前文已提及,权德舆曾拜谒独孤及,并在此后与其弟子多有交往,成为传承天宝儒学精神、推动古文运动发展的儒士群体的一员。而梁肃、杨凝皆为这一群体成员。权德舆在《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中言:“自天宝已还,操文柄而爵位不称者……赵郡李公遐叔,河南独孤公至之。狎主时盟,为词林龟龙……安定梁肃宽中,平夷朗畅,杰迈间起。博陵崔鹏元翰,博厚周密,精醇不杂……今懋功亦以中兵下大夫,奄忽不淑。”{6}明确将李华、独孤及、梁肃、崔元翰、杨凝并举,勾勒出大历、贞元间一组虽位卑却以才名享誉儒林的名士群像。梁肃在《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中列“艺文之士,遭公发扬盛名,比肩于朝廷”{7}者七人,其中亦有唐次。可见,权德舆、唐次、梁肃、杨凝等人,确实同属一个关系密切的文人群体。《盛山集》的编纂亦是一个例证。同样,《韦宾客宅宴集诗序》同样体现了这一群体的活动情况。此文又名《韦君诗集序》,记载了贞元十九年(803)权德舆等人在韦姓太子宾客府中宴集唱和的情况。这一活动看似是普通的文人宴集,但从参与宴集者的身份看,却又透露出另一些重要信息。据蒋寅先生考证,集序中所记参与唱和者十九人,可考者有冯伉、陈京、张荐、韦武、柳冕、李伯康、韦夏卿、陆质、权德舆。{8}“这批人有共同的礼学或史学的背景,兼具学者与文人的素质”{9},而正是这样一批人,组成了新的台阁诗人集团。
以上简要说明了权德舆三篇唱和集序文的创作背景和其中所体现的一些文学史意义。这样的序文,涉及重要的文学活动和参与者,必然也会体现出相应的诗学思想。这里还需要指出,集序文作为一种独特文体,它与文学理念的阐发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源于集序作者与文集作者、文集所涉及文学活动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集序文内容所体现的人事关系——集序文的创作机缘——集序文所体现的文学思想。这正是一种文体与文学思想产生联系的途径。
三、权德舆三篇唱和集序文所包含的诗学思想
权德舆三篇唱和集序文中《韦宾客宅宴集诗序》主要是记载此次宴集的活动情况,是对其时台阁诗坛风貌的反映。而另外两篇集序文则包含了一定的诗学思想,其中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第一,文质并重,言志与缘情兼备的诗学思想。
权德舆集序文中的文学观基本上是儒家试教观的体现,而在具体的文学创作理念上,秉持文质并重的观点。
权德舆在《唐故通议大夫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上柱国权公文集序》中曾言:
文之为也,上以端教化,下以通讽谕,其大则扬鸿烈而章缉熙,其细则咏情性以舒愤懑。{10}
这里,权德舆将文章分为政教之文和抒情之文两类。他本人似乎对前者更为重视,但总体上对两类文章的存在意义都予以认同,且认为不可偏废。{11}这种文学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
在《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开篇,权德舆即言:
古者采诗成声,以观风俗。士君子以文会友,缘情放言。{12}
这里是典型地将言志与缘情两种诗学理念并列。“诗言志”说是中国诗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对“志”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诗言志”的理论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然而,中国文学史上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际作用,权德舆的诗学理念亦是如此。
第二,对诗歌唱和意义的理论阐述。
权德舆的唱和集序文既提供了唐代士人诗歌唱和的基本情况,也在理论上对唱和这一创作形式进行了一定阐述。
《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中言:
彼漢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词或约而旨深,类乍近而致远,若珩 之清越相激,类组绣之玄黄相发。奇采逸响,争为前驱。至于室家离合之义,朋友切磋之道,咏言其伤,折之以正,凡若干首,各见于词云。{13}
这段话十分形象地评价了刘长卿、秦系二人五言诗的特点,对于唱和诗集的艺术价值做出了恰当的分析,也提供了唐人唱和最为生动的一手资料。
在《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中,权德舆借秦系之言表达了对唱和活动的理解:
今业六义以著称者,必当唱酬往复,亦所以极其思虑,较其胜败,而又以时之闻人序而申之。{14}
《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又言:
古者采诗成声,以观风俗。士君子以文会友,缘情放言。言必类而思无邪,悼《谷风》而嘉《伐木》。同其声气,则有唱和,乐在名教,而相博约。此北海唐君文编,《盛山集》之所由作也。……理盛山十二年,其属诗多矣,非交修继和,不在此编。至于营合道志,咏言比事,有久敬之义焉;暌携寤叹,惆怅感发,有离群之思焉;班春悲秋,行部迟客,有记事之敏焉;烟云草木,比兴形似,有寓物之丽焉。{15}
这些都是对唱和这一诗歌创作形式的理论阐述。前文提及,权德舆的诗学观念是言志与缘情并重,而诗歌唱歌活动主要体现的当是缘情的一方面,而从这两段文字来看,权德舆的缘情又是在儒家试教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艺术活动,这正是在文质统一的角度下,形成的缘情观念。这种观念也正是权德舆对唱和活动存在意义的认定。
{1} 集序文写作年代参见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载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郭广伟:《权德舆年谱简编》,载(唐)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 (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69页。
{3} 吴筠年辈较长,权德舆与其本无交往,只是受其徒委托为其文集作序。韦渠牟早年曾前后为僧、道,后还俗入仕,权德舆与之交往主要是在贞元后期朝中任职之时。但从权德舆为韦渠牟所做集序的内容看,着重表现的还是韦渠牟出入三教,特别是与陆羽、皎然同为方外之侣的经历。
{4}{5}{6}{10}{12}{13}{14}{15} (唐)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页,第811页,第511页,第517页,第810页,第812页,第811—812页,第810页。
{7}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04页。
{8}{9}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8页,第374页。
{11} 参见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页。
作 者:杜光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杜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