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一篇杂言体歌诀式的家训类蒙学养正教材,它以朴实通俗的对韵语言,从勤俭持家、为人处世和德行修养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谏和训诫,进而阐明修身齐家的道理。
关键词:勤俭持家 为人处世 德行修养 修身齐家
蒙学养正类教育上自三代始,下而复历周朝秦代、魏晋唐宋,延续至明清已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加之清满统治者标榜自己“兴关外,俗纯朴,爱亲敬长,内悫而外严。既定鼎,礼教益备。定旌格,循明旧”,提倡“亲存,奉侍竭其力;亲殁,善居丧,或庐于墓;亲远行,万里行求,或生还,或以丧归”{1},启蒙教育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既有官办的书院和社学,也有社会办的私塾、义学,为寒门贫困儿童接受启蒙教育提供了契机。蒙学教材的编写也由综合性向专门类发展,出现家训类、识字类、生活常识类、道德规范类等蒙学教材,甚至有教育女子三从四德的女学类启蒙教材。这个时期的启蒙教育开始多方位、多样化发展,进入了启蒙教育的繁盛期,教材的编写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兴趣培养。作为特殊的启蒙教育类别,家训类的启蒙教材其内容主要是家庭长辈对后世子孙修身处世、治家创业等提出的教训和警诫,到明清时期发展尤其迅猛,据《中国丛书综录》中记载的家训类著作有一百一十七部,清代就有六十一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以其生平感悟,融入自身的教育理念,编写了这本《朱柏庐治家格言》。朱柏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因其父集璜“明季以诸生死难”{2},于是“慕王裒攀柏之义,自号曰柏庐”{3},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作为儒学大家,主张“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4}。《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全篇共计五百二十二个字,为一篇杂言体歌诀式的家训类蒙学养正教材。它以朴实近人的对韵语言,从勤俭持家、为人处世和德行修养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谏和训诫,涉及饮食、婚姻、家庭、读书、教育、处事、待人、交友、修身、立命、纳税、德行等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就以生活细微阐明修身齐家的道理。全篇内容虽仅有短短六十多句,但训诫名言多有流传,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至今咀嚼仍让人回味隽永。
本文主要是从勤俭持家、为人处世和德行修养三个方面,分析《朱柏庐治家格言》修身齐家的理念。
一、勤俭持家是修身齐家的根本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生产生活和物质交易极为不便,再加上家庭开支、赋税徭役,以及人情礼往,多感生活艰辛,自古至今,勤俭多为家庭维系的根本、生活延续的首要。早在上古时期《尚书·大禹谟》中就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5},《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也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6}。在传统美德中,勤俭不仅是家庭延续的道德基础,更是治国兴邦的最基本要求。《朱柏庐治家格言》对勤俭持家又分别从“勤”“俭”两个方面提出训诫。首先提到的就是“勤”即做事勤快。首句开门见山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从早到晚勤快做事,养成良好习惯;做事要有超前意识,“宜未雨而绸缪”;勤密打扫“器具质而洁”;对待祖先和子孙都要勤检点,“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其次,要求持家要“俭”即俭约节省。饮食方面要俭省爱惜,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饮食约而精”,宴请宾客“切勿留连”。生活要俭朴,并提出几个训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奴仆勿用俊美”和“妻妾切忌艳妆”,不要招惹“三姑六婆”,勿养“婢美妾娇”,做人生活都要节俭质朴。以上主要论述勤俭持家,要求做事勤快,治家俭约朴素,甚至婚姻风化也有提及。训诫主要是以劝醒为主,语言委婉,如诉家常,娓娓道来,令人深省。
二、为人处世是修身齐家的核心 一个人,一个家庭要长足发展,必然与社会上的种种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質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因此《朱柏庐治家格言》非常注重在子弟中进行人际关系交往的实用教育。为人处世实际上是“为人”和“处事”两个命题,既有家庭内部之间相处的,也有对外的人际交往,在这里《朱柏庐治家格言》均提出训诫。
“为人”方面,要严己宽人。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切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毋占便宜”;其次,对人要宽厚,尤其对待贫困邻里朋友态度“须多温恤”;再次与亲人要和睦相处,“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并从反面并提出训诫:为人刻薄小气,必然“理无久享”;为人不遵纲常,必然“立见消亡”;严厉批评“听妇言,乖骨肉”和“重资财,薄父母”两种行为,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丈夫和人子所应该做的。
“处事”方面,面对富贵和诱惑,要有节制而理性看待。做事情不要趋利而慕富贵钱财,娶妻“毋计厚奁”,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训诫子弟,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巴结奉承是可耻的行为,遇到贫穷的人就轻视骄傲是卑贱的行为;与人一起做事情,要谨言慎行,不要恃强凌弱,不要因贪吃而肆杀,谨记“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和“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本部分侧重劝诫如何为人处世,与人要为善,处世要谨慎。此处朱子言语比较激烈,多次提到严格的训诫,尤其在为人方面和面对物质诱惑的时候。
三、德行修养是修身齐家的关键 修身养性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早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修身就是做事有“德行”,为人有“修养”。“德行”就是用高尚的品德去行事。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物,事的取舍。为了培养子弟良好的品行,《朱柏庐治家格言》从反面提出多个禁忌,要求子弟约束自己:“乖僻自恃”必然做事多懊悔;“颓惰自甘”必然难以成家立业;亲近品行恶劣的少年,“久必受其累”;“见色而起淫心”必然会报应在妻女;暗中伤害他人,必然祸及子孙。
在德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修养”。修养就是由内到外以仁善修心和修行,使自己的言行合乎规矩。从自身内部品性进行修心,不要喜形于色“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难“不可生喜幸心”;从做事的态度修行,对人“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做事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修养”要忌讳沽名钓誉“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掩饰优点勿炫耀,暴露缺点以期改正。德行修养的关键还在于“家门和顺”“国课早完”,即使自家“饔飧不继”“囊橐无余”,这种以家国为先,不讲私利的思想尤其需要我们继承。文章最后继承儒家入世的思想,读书以圣贤为标榜,为官“心存君国”。
此处朱柏庐先生认为德行修养的最终还是持家治国,与儒家推崇的修身治家平天下不谋而合。同时首次在家训中出现“国课早完”,把国家税收放入对子弟的教育,这是以往的蒙学中没有的。
四、时代局限与现实意义 朱柏庐先生身居乱世动荡,言语多谨慎,为使家族远离战火是非,讲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思想多听天由命、明哲保身的保守,在以家国为重的同时,又弥漫着黄老思想的影响。文中多处训诫子弟众生,要坚守伦理纲常,虽说有利于培养循道守规的良民,但也容易让子弟缺乏创造力,做事畏首畏尾,安于现状。同时文中多有因果循环报应的,这明显受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虽说可以预防他们贪图情欲、做奸邪小人,但也较容易使子弟陷入唯心的教育理念中。这些由于生活经历和时局的影响造成的局限只是很少一部分,毕竟瑕不掩瑜。《朱柏庐治家格言》以家训的方式,对家族子弟的修身立命提出很多的训诫,命题涉及很多,深入生活中治家、为人、处世、修身和立命等方面,事无巨细,由浅入深,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参差交错,情感跌宕起伏,或委婉絮叨,或严厉警醒,为文畅通,可以说贯通了朱柏庐先生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为世人启蒙教育所推崇,很多内容比较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家风,不仅塑造的是全家的精神面貌、价值共识,更是维护社会稳定、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识。《朱柏庐治家格言》以家训的形式树立培养家风的范例,其中讲究长幼有序,又提出家庭要长久发展,不奢侈不浪费,还注重家庭教育要求从伦理纲常、勤俭持家,到身行言教,编织了一条家族发展的完整链条,既有利于家庭宗族内部体系的稳定,又能保证一个家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搭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风帆,将家训教育中的精华普及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去,培育与時俱进的新型家风,营造廉洁、勤俭、重修养、知荣辱的家庭新风貌,这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2}{3}{4} 赵尔巽:《清史稿》(第四十五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30页,第13731页,第13731页,第13731页。
{5}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6}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9页。
{7} 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60页。
{8} 杨天宇撰:《十三经译注·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00页。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主编.中国传统蒙学全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2]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作 者:赵振国,文学硕士,太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