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果FANG Zhiguo 陈晓杰CHEN Xiaojie 苏羽婕SU Yujie 熊承霞XIONG Chengxia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93 shanghai)
传统公园改造与更新*
—— 以上海延中绿地公园为例
方智果FANG Zhiguo 陈晓杰CHEN Xiaojie 苏羽婕SU Yujie 熊承霞XIONG Chengxia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93 shanghai)
在分析传统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心的延中绿地公园为例,阐述了从项目初期调查研究至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和设计要点,并从总体布局、功能、界面、景观、灯光、材质等多方面,探讨园林改造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传统公园;延中绿地公园;改造设计
绿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如同城市是个机器而公园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有着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及提供居民游憩生活场所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园林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就建议设立城市公园系统,并认为与自然景观的接触能提高个体的精神素质[1]。
一方面,随着城市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资源不断减少与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个体的健康受到影响,而公园的生态绿色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我国各大城市将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园林设计在城市更新及改造中备受重视。具备绿化生态结构与地理位置优势的中心区公园,毫无疑问地被作为改造的核心对象。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延中绿地公园为例,阐述笔者在公园的改造与创新方面的一些尝试。延中绿地公园地处上海旧房密度最高的区域,地跨静安、黄浦及卢湾3个区域,是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为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延中绿地公园,以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社会发展迅速,而此公园的发展却较为滞后,使得传统公园格局与城市居民需求功能无法平衡。由此,需对其进行改造,以提升其功能结构及区域的活动性,从而满足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多种需求。
为保证形成适宜的城市公园空间,在改造设计中,一般会针对原有状况的基础上,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设计。
1.加
公园需满足个体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增加一些可游、可观、可憩的景观设施,如景墙、花架、铺装小品等。为符合老年与儿童游乐的特殊需求,增加儿童娱乐活动场地及老年人无障碍设施;为方便停车的需要,在规划布局时考虑停车场地;等等。
2.减
老公园中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项目需要去除,比如,破坏景观通透性的围墙、栏杆,或是不适宜使用的景观设施,等等。
3.改
一般是基于原有公园现状的基础上调整其不足,对功能分区、规划结构、界面及活动内容不适宜之处进行优化,使其满足各个年龄人群的使用需求[2]。
1.公园简介
延中绿地公园也被称为广场公园,它东起于西藏南路,南边始于金陵中路,西至普安路,北至延安东路。延中绿地公园共划分为3个区域,总面积约为280 000m2。整个场地处于上海市的市中心地带,周边500m半径范围内,有上海博物馆,以及淮海中路、南京东路等非常繁华的步行街。
随着近年来上海商业的快速发展,延安中路商业圈俨然成为一个繁华的人口高密度集中区域。越来越多的办公商务楼、综合性商场,以及住宅区的不断扩大,使得各种交通线路停靠点增加。来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或者外来人口也是日益增多,尤其是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域,是外籍人士选择居住的重要地区之一。但是,处于这个核心地段的延中绿地公园,由于历史原因被忽略,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居民相应的功能需求。
2.调研分析
延中绿地公园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由此现状分析与使用人群的评价报告最为根本。延中绿地公园处于高密度的市中心区域,功能需求复杂,公园使用者以外地游客及周围上班的白领为主。
本设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不同人群对于公园现有各要素的评价数据,结合数据分析所得出的建议,对延中绿地公园全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改造更新。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一共对50名在延中绿地公园内的个体,进行了随机访问,并采用了网上收索评价的方式。同时,笔者也针对特点区域里各段时间内的主要活动人群,进行观察统计。此次调研群体的主要年龄段为:20岁以下9名、20~50岁30名、50岁以上11名。大家都是利用空闲时间来这里休闲散步,时间都集中在中午和下午,通常在公园内休闲1~2小时(见图1、图2)。
图1 调研结果分析之一①
图1 调研结果分析之二①
此次问卷调研的反馈情况,主要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景观体系缺失。景观层次不够多,公园以大面积的绿地为主,空间缺乏进一步的划分。
(2)场地使用效率不高。公园不能结合原有的资源特色取得丰富的游憩空间。延中绿地公园在布局上,主要是四周以高大的灌木树林环绕,中心地段以大片的草地和一个小湖组成,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区分不大,使用效率低下。
(3)公共互动设施缺乏。居民觉得延中绿地公园内的活动性区域缺乏特色,景观及公共活动的娱乐性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此外,缺少满足人群交往活动的建筑,并建议设计比较醒目、有显著特色的现代建筑形象。
(4)与周边环境联系不足。公园缺乏与周边环境和办公区建筑的呼应;基地周围的高架路,影响了公园北岸景观,并带来噪声污染,对此公园管理却并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外,城市市民交流与开放需求的回应,公园都滞后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
笔者针对以上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延中绿地公园的空间格局、景观内容等进行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园作为公共开放空间所体现出来的休闲、游览和活动的功能。
3.公园改造与更新策略
依照前期的项目调研得出的结论,笔者针对延中绿地公园中现今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规划设计构思。公园的改造,紧扣“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四大设计原则,以此来进行改造与更新,使老公园转变为一个包含多种休闲娱乐和社交场所的公共公园。
(1)协调理念:全园公共空间的协调优化。在总平面的规划布局上,对全园的尺度、景观元素、界面、功能分区、建筑设施五大园林要素进行调整更新,并将设计主题定为“停靠在城市中央的城市之舟”。整体的景观布置依然沿用原有的树木、草地和水景一类自然元素,且以大面积的水景为主要元素,由水的景观向四周衍生出树木、草地、石块等自然景观元素。
公共空间功能分区的协调优化,是此次延中绿地公园项目改造中的重点内容。功能的更新随着公园的不断开放,功能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应根据使用人群的变化进行适时更新,需要更多地考虑使用人群的需求,根据这些人群的年龄特征、行为特征等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同时布置相关设施。
在本设计中,依照区域地势,中央地区是一大片的水域和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建筑体,这片区域也是设计的重点区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小空间围绕着大空间进行划分,各区域联系紧密。北面相邻高架的地方,划分出一大片运动地面,作为青少年和儿童活动区域;西面则是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休闲草坪;东面则借由原有地貌,设计为私密性较好的高低错落的花园平台,适合青年人社交或是居民家庭休闲。
总体来说,公园空间功能多样,内含综合草坪、休闲氧吧、镜面水池、绿野仙踪等多个功能空间。
(2)绿色理念:公园景观体系的创新打造。公园进行改造与更新,并非是重建,本设计结合原基地景观优势,以绿色生态最小破坏的原则,来有效改造公园。传统公园的改造方式为切块改造,就点论点,此次公园改造则采用了点、线、面结合的创新改造模式,以点带面通过技术手段,使得延中绿地公园能将“城市绿肺”这个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在这片区域里为人们提供躲避雾霾的空间。
笔者在整个基地设计上,以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作为前提。笔者在保留园区原址上的树木品种和原有的地貌特征基础上,利用原有水面调整形成核心景观,再结合附近绿地资源,使得景观富有层次感,空间相互渗透交错(见图3、图4)。
图3 公园空间区域划分①
图4 公园景观体系设计①
(3)共享理念:全园游憩活动的有机植入。评价公园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看设计能否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游憩活动。诸多学者研究认为,提高外部空间品质,可支持人群固定或持续的活动,从而诱发简单的社交活动,成为一个具有生机的公共空间[3][4]。
公园现状是游憩活动形式单一,所以如何协调好公园的景观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此次改造的重要内容。笔者期望通过此次公园的改造,能够植入公园缺乏的游憩内容。因为公园不仅是一个安全、美丽的社区外延,而且是一个城市的休息地带、社区设施和城市舞台。
在设计中,笔者通过对园区公共空间进行多方位的组织、灵活的框架和大胆的变革设计,让其承担多种艺术活动,包括自发演出、滑板活动,舞蹈、音乐视频和创意广告等。此外,为满足老年人与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儿童游乐为主要元素的区域,通过颜色、形式和节目来转换空间,为年轻人及儿童增设现代感和具有未来想象性的创意活动。
同时,对于公园的内部景观,笔者认为除了要符合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即生态、自然外,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游人在其中的体验。文化传承方面,可以通过景点的设置、各种市民文化活动的开展、景观小品等景观细节的处理等形式来表达。在延中绿地公园的改造设计中,笔者希望通过丰富园内的景观类型以及可开展活动的形式,来强化游人在其中的体验互动参与感,增加一些文化艺术的活动空间设计,如文化展览,并为此留出适当空间,便于不同活动的展出设计布局。
园区的大广场可以满足商业庆典活动的功能需要,广场的边界可以让人们驻足停留。通过局部的围合与下沉处理,形成广场的向心感。笔者希望设计借由公园的改造,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美好的体验,让人与城市景观环境中能产生更多的互动,并且打破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景观呈现方式,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出能够根据城市气候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有趣的城市景观环境,着重凸显和表达出城市之中景观环境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
(4)开放理念:公园边界空间的活力营造。边界是公园公共界限与半公共界限的结合部分。边界的通透化,暗示着空间的可接近性和内部活动的开放性。另外,扬·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四周的边界是公共活动的密集区和环境依托点,人们滞留其间,形成一定的场所感,活动、事件都是从这里开始向中心部分扩展[5]。
在设计中为取得良好的边界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造。
首先,增强公园的可及性,增设公园入口,加强公园与城市的联系。
其次,公园边界处理强调开放性,弱化公园边界,打破围墙限制,增强边界空间的通透性,在边界空间处营造景观,使公园景观自然过渡到城市景观[6]。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坐凳可通过与边界处的树阴、廊架、台阶等,形成良好的半围合感,使其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这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见图5)。
图5 开放的入口和边界①
最后,弱化公园边界景观中的不利景观,如层层包围的城市建筑等,通过微地形的设计以及绿化栽植等方式,对不利的外界景观进行适当屏蔽,尤其是对一些历史名园,更应注意边界景观的处理。
4.设计细节
(1)建筑设计。根据实际的调研需求和景观形象情况,笔者在镜面水池相连接的部分,设立了一座充满视觉冲击力、未来感十足的建筑体。为符合公园“停靠在城市中央的城市之舟”的设计主题,这个建筑体外观似一艘传说中能够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建筑以节能环保材料制作外立面,体型类似钻石切割面,顶部设置可移动的太阳能板,用于收集储备以及提供镜面水池和建筑内部的用电设施的运行,整体建筑环保节能。建筑内部设有咖啡厅,可透过玻璃幕墙远望镜面水池;北侧面向外部绿地景观,如同框景。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加建筑内部活动的趣味性,建筑内部各项服务都由机器人完成,机器人代替一部分人类劳动,已经是未来服务业的一大发展趋势,且可提升建筑的吸引力(见图6)。
图6 单体建筑设计①
(2)镜面水池设计。镜面水池位于整个基地中心,长72m,宽61 m,面积约为4 300 m2。这是一个大型的可变化的空间。当水面微微下降的时候会露出堤道,人们可以在堤道上行走。并且,由堤道自然划分出来的4个水池区域,各不相同,可分别结合不同的情况灵活放空。如果有具体的活动举行,便可利用这个不同场地的特性,灵活设置活动场地。
在整个水池部分,笔者分布设立了不同规格的100个喷泉,越靠近中央区域的喷泉越大。另外,还设有30个可以制造水雾效果的喷眼,来模拟各种气候状况。整个水池最深处不超过0.22 m,水的深度缓慢变化,可以有效保证儿童玩耍时的安全性。
此外,水池内部的水体,设计为可以方便地予以排空,因而能够简化维护工作,省去专门配置清洁工人和相关工具的需要,达到节约成本和节约用水的环保效果。水池内的喷泉,各种雾气的泉眼,都是由中央系统控制,加之设于水池中的灯光,都会根据当时上海城市中心的天气情况和节日变化而变化,可以最为直观地反应出独属于上海这个城市的节奏。
镜面水池的设计,让延中绿地公园活了起来,使其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静态的城市景观绿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无比贴近自然的城市景观。利用水体这个自然的环境景观,可将上海这个大都市瞬息万变的节奏,反馈给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见图7)。
图7 镜面水池①
(3)材质设计。笔者为与公园的“停靠在城市中央的城市之舟”主题定位相符合,在水池周围的区域,用硬质木板铺设设计,使得与水池相连的整个区域,都如同是海面与沙滩的感觉。
在这个“海面与海滩”的周围,则布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石头和植物形成的景观,就好似沿海的岩石风景一般的存在。此处的铺地,则大多采用石板、鹅卵石和漂亮的白色细沙为主,营造出沙滩植物的效果。人们行走在其中,可以产生特别的海岸体验。
水池采用花岗岩石板,一些装饰、雕塑等构筑体,大多选用石头一类的材质,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自然界的原有的材质。
为了适应不同活动的场地需要,笔者在地面承载上面也做了相应的考虑。在整体的铺装上,选取木材、青砖石材等材料设计景墙、廊架、树池、坐凳等设施,以展现生态理念,让整个延中绿地公园完全融入城市的脉络肌理之中(见图8)。
图8 材质设计①
(4)灯光设计。灯光设计对于延中绿地公园的夜间使用相当重要,尤其是沿道路的灯光,在设计上有别于其他环境下的灯光。整个公园的灯光,被区分成几个不同等级,随着环境一起变化,自然地起到为公园里的人照明导航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区域。
特别是池水区域的照明和运动场地的灯光,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主题进行变换的。公园内所有灯光,都由位于建筑体内的中央系统所控制。而每一个室外的照明灯具上,都装有太阳能或者是风能储备装置,白天收集所需电能用于夜间照明,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的使用成本,符合生态绿色概念(见图9)。
图9 灯光设计①
公园作为城市的起居空间,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当前上海的老公园所占比重较高,明显滞后于城市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老公园的改建毕竟不能等同于新建公园或绿地,既应与原址有机结合,又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文化、生态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如何以生态园林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满足现代人群休闲娱乐的需求,创造吸引人的户外空间,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图1至图9来源:作者自绘.
[1]李丽.自然景观模式的城市公园改造综合分析:以济南大明湖公园改扩建为例[J].中国园林,2003(10):69-72.
[2]张芬,张云路,李雄.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理念探索[J].山西建筑,2016(18):205-206.
[3]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M].3版.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70.
[4]李雷,许健宇.园林的融合与创新:以菏泽曹州牡丹园改造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12(2):23-29.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4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5.
[6]王亚杰,丁山.传统公园改造与更新:以南京玄武湖公园及莫愁湖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7):19-22.
(责任编辑 孙玉萍)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Parks:Taking Shanghai Yanzhong Park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akes the Yanzhong Park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arks. It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roject from the initial idea and design points to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function, interface, landscape, lighting,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park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raditional park;YanzhongPark;reconstruction design
J59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1.015(0084-08)
2016-10-08
2015年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1D15309001);2015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ZZslg15071);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HJSK-YB04);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HJSK-ZD01);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系列研究项目专项资助。
方智果,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陈晓杰,苏羽婕,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士;熊承霞,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