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
读书的日子
□竹喧
那年,暑假再开学,小辉上高一。我建议他利用假期能够多读几本课外书,并趁机将专家推荐的两整页“必读书目”递给他。小辉看了皱着眉,嘴里嘟嘟囔囔:“这么多呀?爸爸,你全看过吗?”我说,有些书只是粗浅地翻阅过,准备闲暇时再“补课”。
“像我这么大,爸爸都喜欢读哪些书呢?”小辉好奇地问。我只能以实相告,说这个年龄段的我还是个懵懂少年,以玩儿为主,不像你们现在这般被书海所困。我说那时候同学之间传看的也不过是几本“中外名著”罢了。而且,也没有条件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读书。后来真正觉得读书有所得,还是从看一本小册子开始的。
“小册子?”小辉更加好奇。我说小册子也是一本书,叫《钣金工艺教程》,108页。从书店买来后便爱不释手。我一边回忆,一边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初三毕业那年,我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进入一家工厂,当了一名钣金工。那时的最大的愿望是拜一个好师傅,成为手艺人。三个月后的一天,几个新进厂的小伙伴来到指定的工位,每人面前摆放着一把木榔头、一把大剪子和一张白铁皮。这是一次考核:我们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手工打制一节家用取暖炉的烟囱。记得一位姓王的师傅拿起我的“作品”,仔细端详后说:“严丝合缝,活儿还行。”就这样我成了他的徒弟。
王师傅50多岁,是全厂公认最好的手艺人。他后来告诉我,能看重我,考核成绩只是一个方面。他说这几个月一直在观察我。他坚信爱看书、爱学习的年轻人,进步起来一定有后劲儿。我在师傅的帮带下,对折、剪、冲、焊、铆、拼接等工艺知识一边自学一边实践,凭着那本小册子,很快成为厂里的钣金工技术能手。
因为工作的变化,那本小册子早已当作旧书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鲁迅、老舍的文集。我喜爱鲁迅字里行间的辛辣、机智和幽默,敬佩老舍京味十足的语言,风趣、精致和温情。一度,我也着迷上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那一类书。后来在上大学期间也读了一些书,但是我一直觉得自己真正的读书,是从读那本小册子开始的。
我一直以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把所学、所得用在某一方的。虽然不同的年龄段,在读书和学习中所获感悟不尽相同,但我知道这必是获取新知识、新理念、认知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实用的目的也好,陶冶情操也罢,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渐渐地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所以,我现在还时时怀念那段“读书的日子”。
其实,读书、学习本就应该是自己的事情。心里无视读书,还为自己找出一堆“很忙”的理由,旁人也就真的帮不上多大的忙了。
小辉认真地听着。我想,他应该明白了我讲那些零散故事的含义了。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