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志华
做有未来的教育 办有特色的学校
文│宋志华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事业像教育这样强烈地崇尚未来,崇尚明天了。不谋未来者,不足谋当下。在急剧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教育者、受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念。
2016年,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在“做有灵魂的教育”总结提升基础上提出“做有未来的教育”。做有未来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思考、一种教育主张、一种发展理念。而回应社会发展关切、回归教育本真、求真务实有所作为,正是“做有未来的教育”的精神特质。为此,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专门成立了学习和践行“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工作小组,制定了郑州三中学习和践行的“做有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划,号召全体师生在不断创新中积极落实。
教育是个“慢”的事业。教育的这种长期性决定了教育是“今天播种,明天开花结果”的事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做教育的出发点;“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做教育的落脚点。在此过程中,营造人文高效的管理氛围,成了我校“做有未来的教育,办有特色的学校”的关键前提。
一是提高干部队伍思想认识。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加强学习,做到“三要、三不、一创”。“三要三不”即:工作中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不各行其是;处理问题要讲原则,不徇私情;工作要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不以权谋私。“一创”: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办学目标全面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自己的分管工作创一流成效。
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包班责任制。实行干部包年级、包班级、包特殊学生的工作方法,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与教研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参与中实现教育思想的引导,求得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汲取工作的智慧、力量和信心。努力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努力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
三是完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管理。学校坚持“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的管理原则,以严格规范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五环节;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质量分析;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评教评学等等。严格的制度、规范的落实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提升。
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员。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公开干部竞争,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单位活力,进一步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益,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三中逐步形成一支素质好、业务精、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
五是实行民主管理促进和谐统一。学校管理过程,不仅要有教职工的参与,而且还要受到教职工的监督。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需要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使学校管理机制运行得更为顺畅有序。
践行“做有未来的教育”就是师生同行的一个过程,学校确立了“让每位教师都成长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成功”的办学理念,积极培育有未来的阳光学子,促进“做有未来的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一是德育为先。这是“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前提。学校大力推进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教育,以“感恩、惜时、自信、养成”教育为主线,不断改进创新德育形式,促进养成教育的常规化与课程化,以“五项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五项活动”分别为:开展主题班会录像课评比活动;开展德育进课堂活动;开展“十四岁集体生日”活动;开展习惯养成系列活动;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二是坚持课程育人。以创客教育为抓手,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初中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生成求知的兴趣和欲望。科学设计社团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和社团成为三中内涵发展的有形体现。学生在创客老师、社团老师帮助下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准备,积极参加青少年航空港模型锦标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APRC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公开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创客大赛、世界脑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
三是多元评价促发展。建立完善评价保障体系,落实国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5个方面20个指标。力图做到评价目标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时空开放,形成多元评价操作模式。让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反思总结,小组评价引导学生博取众长,教师评价激励学生持续进步,家长评价滋润学生心灵。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目标个性化,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进步放在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多种需要和多元选择,充分实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增强学生学习内动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要求走向需求。
一是牢固树立“人民满意”的师表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讲座、师德演讲比赛、经验交流及宣传师德典型等系列活动,教育全体教师要具备“大爱之心、敬业之志、笃学之风、创新之勇、为师之范”,争做“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和美的创造者”,努力成为社会文明的典范、学生效仿的榜样、家长依赖的朋友和参谋。
二是积极构建“生命为本”的道德课堂。教育引导教师努力减少直至杜绝课堂上教育过程中的不道德现象和无爱心行为,以尊重、关爱、信任自己的学生为基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教育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以和谐的教师关系,来促进高效课堂、生命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是深入推进“基于校本”的教学改革。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最新课程标准解读》两本书,利用假期发挥集体力量进一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备课组教师共同进行校本教研,开发适合校情、教情和学情的《课程纲要》。规范调节教学案的制作流程,准确定位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选择适宜的目标样题和检测样题,提高调节教学案质量。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四步导学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在七、八年级语、数、外及九年级物理学科中,各有一名骨干教师上一节“四步导学教学模式”推进课,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大力拓展“互助共赢”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学校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为引领,积极开展“首席教师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采用“1+1”式的评课模式,深入开展课堂观察,在研课、说课、磨课、上课、观课、评课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发挥“课题带队伍,科研促教改,研究促质量”的整体效能,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工作,精选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发表在校刊《师馨》上,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为教师的共同发展拓宽了渠道。第三方面积极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引导和激励我校各层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职业意识,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性、立体性以及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以理想教育为德育核心,以“感恩、自信、惜时、养成”为德育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为教育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打造智慧校园。
本学期以打造最美环境活动月为抓手,强化校园卫生、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最美环境活动月班级和个人,激励先进,不断提升学校品位。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教学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实际,积极配备满足新课堂的教学设施,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打造现代化数字校园。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