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学习漫谈(三)

2017-03-23 20:57范遵荣
江苏教育 2017年69期
关键词:圣教序兰亭序临帖

范遵荣

行书学习漫谈(三)

范遵荣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行书;笔墨纸砚

六、选帖与顺序

行书不完全是根据楷书想当然的自由编造,在书法史上,行书的字形多有约定俗成的写法,必须通过对经典法帖的认真临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学习行书从什么帖入手,如何循序渐进地选择法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不管你以后钻研的目标是篆、隶,还是草书,甚至是中国画,行书学习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必经之路。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有人认为学习书法,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循书法字体演变的先后顺序,从篆隶入手,也有人认为书法学习要从严谨的唐楷入手。但这些提法并没得到书法界乃至社会的普遍认同。对此,笔者认为就行书学习而论,确实需要从楷书入手,只是如何选择范本,选择何种风格,对日后书艺的深入提高和研习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面我们谈到,晋朝的楷书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楷书,还没有形成像唐朝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那样法度完备、用笔森严的楷书。因此,晋朝的楷书相对来讲要轻松一些,而且行书又是在晋人手上完成的。因此我们学习行书完全可以从晋人的楷书入手。晋人的楷书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等刻本,都是小楷。若当作中、小楷的临本则无可挑剔,但如果放大临摹似乎就不怎么理想了。我推荐初唐时李邕的《麓山寺碑》和元初赵孟頫的《胆巴碑》。对想以学习行书为目的,但没有很好地练过楷书的人来说是最理想的入门范本。这两种碑都是行楷,用笔直入,行笔简约,结构端庄,轻松闲静,由此行楷入手再转入行书则应该说比较方便。至于行书本体的学习,建议还应从临摹王羲之入手。

王羲之的行草书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其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分为三大块,一是《兰亭序》,二是《圣教序》,三是尺牍类。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认为学习行书最好还是从《圣教序》入手比较正路,《兰亭序》是情感之作,太多感情色彩的渗入,不适合初学者临摹,而手札信函类,则字数少,变化大,也不宜初学。《圣教序》则集中了王羲之书法中的经典字体,包括楷书、行楷、行书、草书等,因为经过碑刻,所以线条显得非常苍劲,可以放大了学习,即使写大字也合适。而《兰亭序》等帖中的字体,如果写大是非常困难的。

《圣教序》全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并为附记。怀仁是一名书法家,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他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摹而成,是收集王羲之字最全的版本,共有2400多字,其中有一篇玄奘译的《心经》,对于喜欢写佛经的书法爱好者,更是临习的好范本。此碑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相信因为奉旨制办,谁也不敢马虎,故工艺严谨。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折,纤微毕肖,充分体现了王书的特点。唯一的缺点,因为全是集字而成,故字与字之间有时缺少了必要的呼应,但这并不影响对字体的学习与临摹。

学书者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尺牍又称手札,就是书信,是王羲之与亲友之间的私人信函。每件不过数行,内容无非报告近况和叙述杂事,但信笔为之,寥寥数语,赏心悦目,魅力无穷。《圣教序》是碑,《尺牍》是帖,在学习时是有区别的。通过对碑的临习,可以使运笔稳健,不浮滑,不轻佻,笔笔送到位,而通过帖的临习,则可以在笔法、墨法、笔与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通篇章法乃至气韵上得到学习。下面对王羲之的主要尺牍作一些简约的介绍。《姨母帖》是隶书向行草过渡的作品,其古法用笔,中锋藏锋,有隶意,行笔速度慢,因而显得厚重。所谓“古法用笔”就是以中锋为主,线条圆浑,世称“内擫法”。与《姨母帖》古法用笔相类的还有《行穰帖》《快雪时晴帖》等。以新法用笔的则有《何如帖》《奉橘帖》《孔侍中帖》等。所谓“新法用笔”,就是侧锋(方笔)与中锋并用,潇洒随意,以气运笔,注意个人性情的发挥,世称“外拓法”。《忧悬帖》《哀病帖》和《丧乱帖》,这些都以行草为主,方笔居多,有小组合、大变化,学习难度逐渐增强。《平安帖》更是粗细结合变化大的一个新法代表。

行书作品创作,速度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要注意新法、古法参用。古法让人沉稳、安静,新法则开放张扬,让人激动。书法史上称“大王内擫,小王外拓”。这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不能机械地把他们划分得一清二楚。所以,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也不可不学。学习行书,还要学习一些草书技法,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小草,主要用内擫法,是开始最规范的今草,所以也要认真下一番功夫。

《兰亭序》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据赵孟頫《题兰亭序十三跋》说“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固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就是说《兰亭序》是用秃笔写的,且充分发挥了秃笔的性能,因势利导,写出了神妙的书法作品。从而说明《兰亭序》对用笔的要求很高。《兰亭序》是即兴之作,从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骨法清秀,点画遒美,行气流畅。为王书的结构。传世临摹本中,以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的摹本(传冯承素摹)神采飞逸,生动自然,最为接近真迹。唐颜真卿的《祭侄稿》,世称“天下第二行书”。他变二王之妩媚为挺拔,变二王之秀润为苍劲,字体沉重而不失灵动,有元气淋漓之气象。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但行书中并没有过多使用其楷书的提按笔法,被米芾称之为“有篆籀气”。其行书代表作还有《争座位帖》《湖州帖》《刘中使帖》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是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其行书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黄庭坚认为此书兼颜鲁公、杨凝式、李建中笔意,是谓博采众长之意趣,充分展现出一代文豪兼书法家的高深修养。米芾的《苕溪诗帖》是米字的典型代表。米书学习晋人而又有所新变,强调八面出锋,敢以侧锋取势,结字侧倒多姿,史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传世还有《蜀素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等。以苏轼为代表的宋四家被誉为“尚意”的代表。赵孟頫是元代复古思潮的代表人物,对二王下力最深,并广泛吸收宋以前历代“古法”之营养。篆、隶、章草、小草、行书、楷书,各体俱善。其楷书出自二王,掺有李邕笔意。大楷也能与行书笔法相通,故其楷书在恢复晋人之法上超越了宋人。他的行书深入右军堂奥,所临《兰亭序》法度谨严,后期则颇掺唐宋笔意。其代表作有《临兰亭序》《前后赤壁赋》《闲居赋》等。赵书气质高雅,基础深博,故能“丽”而不俗,后世学者无此气质和学养,只学外表,而无内质,不免“俗媚”之病。今日去晋人甚远,作为一种中介,赵孟頫应该成为当代学习“二王”之风的重要取法对象。

清代碑学兴起,文人书家纷纷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其中尤以何绍基、赵之谦为代表,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许多书家,他们用精湛沉厚的篆隶笔法,保留了北碑书法的凝重美,又发挥了行草的纵逸美,是“二王”以来妍润美为主调的帖学里从未有过的。其留传的作品很多,出版物也很多,故也是行书学习者重要参考资料。

七、怎样临帖

(1)对临

临摹是否得法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着范本认真临习是学书的第一环节,对临经典的法帖,我们首先仔细体会、认真研读,了解字的点画、笔意、结构等特点,再下笔临习,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初学者在临摹之际,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收效甚微。

初始临帖,不可草率、图快,否则体会不出笔中之意,但也不能过慢,若太慢,往往会使点画显得呆板,运笔也不自然。临习应以形似为先,求其点画无误,忠实原作。行书临摹要养成一笔写成的习惯,切忌描描改改,因为描改的笔画不贯气,无力,没有神采。通过临习,要克制自我表现欲,改变以前的书写习惯,还原古代大家的书写习惯,没有对经典碑帖作任何的传承,会使你的字缺乏内涵。

在对临阶段,最好先对全帖通临,让自己对通篇有个大概认识,然后再选择精临,如对某些字、句或局部反复临,下笨功夫。在临帖时,注意培养情绪,使书写过程尽显快乐轻松,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而方便的环境,有空就动笔,使自己和经典法帖与笔亲善,积累对书法的认识和艺术感觉。《圣教序》是一篇美文,在对临时可以欣赏作品内容。如“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阴洞阳”等等。对临是需要坚持一辈子的事,启功先生90岁还在临帖,林散之晚年临的《乙瑛碑》才正式刊印出版,因为一个书家每个阶段临帖的感觉和认识都会有所不同。

行书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结构与笔法。表达性情看笔法,包括行笔的速度变化等,能体现作品的神采。结构是字的造型,笔法离开结构就毫无意义了,行书首先要把结构写好,然后才是笔法。所以,在对临阶段对字的结构一定要特别重视,尤其是欹侧多变的结构。结构犹如房子的外形,外形整体设计不好,你用最好的配件来搭建都没用。结构是数字1,笔法是后面的零。没有数字1,后面的零再多也毫无意义,启功先生一贯主张“结构第一”。

读帖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有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这是古代大家对读帖的心得。我们如果时常悬挂或翻阅优秀碑帖或墨迹,时刻揣摩其结构造型,运笔特点,章法布局,进而分析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神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自己的艺术感悟,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养眼”。

(2)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撇开,光凭记忆去书写,这是对临帖成果的检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背临”可以锻炼和增强人的记忆力,但收效如何,主要看书者在读帖、临帖时是否认真。董其昌讲:“余学《兰亭》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一种方法,训练自己能够面对一个印刷体的字,随时能写出帖拓中各种的不同写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所谓“集字法”。即把感兴趣的词组、名句、诗词,如“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学写成作品形式。《圣教序》里有许多类似的对联与名言可供我们学习。如果有人硬要说书法学习有捷径的话,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捷径,其方法可以在强化中学习用笔原理、结字方法、章法布局等。

(3)意临

“意临”就是在背临的基础上大体写得相似,所谓“遗貌取神”。相传的王羲之临锺繇《丙舍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宋拓西楼苏帖》中),及董其昌、何绍基诸大家所临的古帖古碑,皆出自意临。但意临绝不是信笔乱写,不是深通笔法,并有相当造就是难以仿效的。通过意临,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在意临熟练的基础上还可以再加上自己的情绪、感情,或者变换工具,如把原来用习惯的短锋狼毫改成长锋羊毫,或特长细狼毫,马上就会有新的感觉。还可以在情绪感情色彩上做些文章,如重墨浑厚,细笔秀美,变换书写速度等。

J292.1

B

1005-6009(2017)69-0028-03

范遵荣,南京博物院(南京,210000)书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全国艺术类考级中国画考官。

猜你喜欢
圣教序兰亭序临帖
关于书法临帖的四点看法
临帖孙过庭《书谱》
书法作品
《王羲之 兰亭序》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四)
临帖创作解说词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一)
王羲之书兰亭序
从《十六龄女士杨莲之集圣教序诗》看杨莲之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