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卫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旧新间的彷徨:论鲁迅的诗
陈 卫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鲁迅; 旧体诗; 新诗; 散文诗; 《野草》
鲁迅一生将杂文当匕首,剖开社会弊端,创作颇丰,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皆有重要位置。在这诸多文学成就中,他的诗歌,却少在显学之列,也许跟鲁迅生前,没有出版过专门的诗歌集有关。有的诗,如《自题小像》《自嘲》因入选过中小学教材,人们得知鲁迅写过诗歌,而《我的失恋》这一类诗,虽有杂文中嬉笑怒骂的特立独行风格,却不合中国长期以来温柔敦厚之诗歌正统,人们会忽略他的诗。客观来论,综观鲁迅诗作,①数量并不多,旧体为主,而且夹杂在散文、日记中出现。在新诗蓬勃而起,把文言文、旧体诗写作当守旧派的时代,②相对同时期的自由体、新格律体诗人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鲁迅在诗歌界的传播还是有限的。
由中国知网的信息也可得知:从1950年到2016年,研究鲁迅小说的论文有6 400余篇,诗歌论文200余篇,数量悬殊相对较大。研究鲁迅的生平、小说、杂文等著作已然不少,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不太多,有集体编纂的,如江西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临沂师专中文系以及苏州市教育局等都编写过诗歌选讲一类书;也有个人撰写的,如周振甫1959年写了《鲁迅诗歌注》,张向天有《鲁迅旧诗笺注》(1959),王尔龄的《读鲁迅旧诗小札》(1979),王维燊的《鲁迅诗歌赏析》(1981),葛新的《鲁迅诗歌译注》(1993),叶诚生的《鲁迅的诗歌艺术》(1994),陈华滇、范文瑚选注的《鲁迅诗歌选》(1980),吴传玖编著《鲁迅诗释读》(2005)等著作。
鲁迅诗歌研究在1980年代前后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研究,专家们的精力基本集中在解释诗歌本身、字词注释,考证写作年月、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意识形态的解读等。由于解读者受到较多时代思潮影响,每首诗歌的解读里都能读出敌我,诗歌美学的阐释相对忽略。1980年代后期,针对诗歌美学、诗歌影响研究、诗歌意象、诗歌中的人本主义、抒情主人翁形象有了更多的观察。
鲁迅的诗歌写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他的旧体与新体之间有何种关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那个过渡时期的哪些特征?当今的鲁迅研究是否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
据周振甫先生注释的《鲁迅诗歌注》,鲁迅最早写的诗歌是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那年他19岁,在南京官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读书,寒假过完返校,临别写给弟弟的作品。书中最后一首诗《亥年残秋偶作》写于1935年,给朋友许寿裳的作品。如果以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继而兴起新诗运动,白话诗作涌现为界,鲁迅的诗歌出现在诗歌的更替时代,他的创作跨越了旧新两个时代。
按照周振甫的编排方式,鲁迅诗歌分为三种体式:一是旧体诗,二是新诗,三是民歌体诗。周振甫是一位资深的古典诗词、文论、编辑家,这样的编排应该有一定道理,旧体诗为五言或七言格式,写诗押韵。也有杂言体,如楚辞体、歌行体等。民歌体按理可在旧体中,然而鲁迅的民歌体用的是现代白话,写于1931年后。周振甫编辑初版时,适逢国内民歌体大讨论的20世纪50年代末,有可能由此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体式列出来。值得说明的是,鲁迅的《野草》被文学史家们认为是散文诗集,可是周振甫版只收录了其中一首分行排列的《我的失恋》。
三种诗体中,旧体诗是鲁迅诗歌创作的主要类型。周振甫版收录的旧体有62首,较多为亲友之间的赠诗,如《别诸弟三首》《题赠冯蕙熹》《赠蓬子》《赠画师》《赠邬其山》《赠人二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送增田涉君回国》;多首无题诗,还有《自题小像》等,也是送给朋友的作品;另一类是题诗,有题作品的,如《题〈呐喊〉》《题〈彷徨〉》,题景点的《题三义塔》。还有一类悼别诗,如《悼杨铨》《悼丁君》(鲁迅以为丁玲去世,为她而作)。这些诗,沿袭的是诗歌的“抒情”“言志”传统。还有一类“活剥”诗,模仿某首古诗,或用口语写的旧体诗,如《教授杂咏四首》《吊大学生》等,这一类诗,都是针对某件事而写,具有讽刺性和游戏性,延续了民间诗歌的“讽世”传统。
鲁迅早期旧体诗歌,多借自然景象来暗示心境,思乡恋人是抒情主题。如《别诸弟三首》:“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③诗歌写作中规中矩,写的是自己离乡的无奈,思念亲人的时刻。
早期的诗歌还有写民俗的。如,《庚子送灶即事》,既写到节日的祭祀物品,也写到家庭现状。“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除了五言、七言古体诗,鲁迅也有仿楚辞体的《祭书神文》。在除夕的时候,“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贾岛写诗过年,笔名戛剑生的鲁迅也表示要写诗“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缊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诗中描写除夕之夜,人们都忙着摆开宴席,将自己灌醉,而他“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
《惜花四律》为一组步韵的咏物言志诗。鲁迅借写花而写人才。诗歌以起兴始,描写在鸟啼花丛中的美感。第一首的颈联处,由物及人,“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表达对最美的景致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二首不直接写花,而是写柳,“剧怜常逐柳绵飘”,通过写柳的衰落,写花需要爱护。第三首承续第二首,保护好花之后“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之卮”。第四首写在春天里,感受鲜花带来的美好。“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秀野欣逢红欲然”“金铃轻绾赤阑边”诗歌词语华丽,画面繁富。这是鲁迅比较规范的旧体诗作品,表现手法上,除了律诗必要的对仗,还使用了映衬、双关等手法,花与柳互为映衬,双关如“绝代”含牡丹和优秀人才;“素心”指本心兼素心兰;“将离”指芍药与将要离开。
这些诗歌是鲁迅学生时代的作品,那时的他并非职业文人,只是一个矿务专业学生,诗歌写作在于对文字的兴趣,当作语文练习,用于与兄弟之间沟通。从诗歌表现的内容看,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基本取材于家庭生活。
《自题小像》是一首个人言志诗,延续“诗言志”的诗教传统。此诗作于1903年,鲁迅留学日本,第一次剪掉长辫后,留影。诗写在照片后,送给朋友许寿裳的。在许寿裳的回忆性散文《怀旧》《我所认识的鲁迅》中提到此诗,题目也为许寿裳所取。这一首诗中,可看到鲁迅的写作风格与初期的诗歌有较大变化。言志,表达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用典,此诗典故不仅来自中国经典,也来自西方。这是鲁迅最早也最有个性的诗之一。因为鲁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者追根溯源,一般从这首诗开始,对鲁迅进行形象建构。
1903年之后一段时间无诗作,到1912年,有《哀范君三章》。1924年《我的失恋——拟古的打油新诗》,收入《野草》中。1925年《替豆萁伸冤》,1927年有《哈哈爱兮歌三首》,1928年,《吊卢骚》。这时期的鲁迅已在新文化运动中非常活跃,他写了大量的战斗性散文和启蒙小说,这些诗歌有的后来促成他的散文写作,如《哀范君三章》,有的是杂文、或小说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替豆萁伸冤》《哈哈爱兮歌三首》等,这些诗歌内容关切到周边朋友和社会弊端。
1930年之后,鲁迅的诗作相对增多,这是由于他生活相对稳定,交际广了。这时的鲁迅定居在上海的日本租界,诗歌几乎都是为朋友写。朋友中有日本友人,多为日本律师、歌手、作家、书店老板和老板亲戚等。也有中国密友,如郁达夫、许寿裳等,还有太太许广平及其表妹冯蕙熹等人也得到过鲁迅的赠诗。这类诗多记录在日记或信件中。从他的记录里可看到,有时一天写五首给来访的朋友。
这些诗歌写作与鲁迅的生活有关系。时局不稳,年轻朋友从事革命活动惨遭不幸,自己进入老境,尽管曾热血沸腾,有过雄心壮志,但感觉无用武之地。因此,鲁迅这类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相对萧瑟,社会氛围与政治环境严酷,抒情主人公表现为壮志未酬的孤独者形象,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也有部分诗使用了口语,用来讽刺社会现象或可笑的人物。作品按年份列举如下:
1930年《题赠冯蕙熹》
1931年《赠邬其山》《送O.E.君携兰归国》《惯于长夜》《赠日本歌人》《无题》《湘灵歌》《无题二首》《送增田涉君归国》
1932年,《偶成》《赠蓬子》《一二八后作》《自嘲》《教授杂咏四首》《所闻》《无题二首》《无题》(两首)《答客诮》
1933年,《二十二年元旦》《赠画师》《学生和玉佛》《吊大学生》《题呐喊》《题彷徨》《悼杨铨》《题三义塔》《悼丁君》《赠人二首》《无题》(三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1934年,《报载患脑炎戏作》《无题》《秋夜有感》《题芥子园画谱三集 赠许广平》
1935年,《亥年残秋偶作》
《惯于长夜》《秋夜有感》和多首《无题》《亥年残秋偶作》等为抒情诗,《答客诮》《自嘲》《题彷徨》等诗沿袭了文人的言志传统,《学生和玉佛》《教授杂咏》《吊大学生》等沿袭了讽世的民间传统。这三类诗中,鲁迅言志类诗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唐代诗歌,因其空灵、智慧、自然的写作,达到中国诗的高峰。之后宋代江西诗派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通过使用典故,另创文人诗传统。鲁迅的旧体诗相对偏爱使用典故。一是文典,来自中国文化传统;二是活典,来自现实事件。
金纲所著的《鲁迅读过的书》[1]中写道,鲁迅所读儒、史、诸子文集、小说、蒙学、丛集约1 552种,文化、文学、历史、思想等西学有1 189种,思潮、学术类现代类书籍有496种,艺术、宗教、思想的综合类有996种。鲁迅杂文典故繁多,读者多有所闻。博览群书的鲁迅,把典故写入诗歌,使他诗歌有了一定厚度,也给阅读带来了难度。以他著名的《自题小像》为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绝句诗写于1903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年22岁。诗中名词基本由典故组成,使用典故的意象及其短语大致有:“灵台”“神矢”“风雨如磐”“寒星”“荃不察”“轩辕”。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一半的字使用典故。对于熟读经典的读者来说,也许阅读不是难事。然而对于大众读者,难度较大。周振甫在《自题小像》的注释中提及,“灵台”来自《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神矢”即小爱神的箭,来自希腊罗马神话;“风雨”来自《诗·风雨》“风雨如晦”;“寒星”来自宋玉的《九辨》“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来自屈原《离骚》的“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轩辕”则为中国的代称。要了解这首绝句之前,必须先有对古代作品的了解才行。
在鲁迅的诗歌中,引用较多的有屈原、庄子和杜甫等。如有研究者追踪索骥,④鲁迅诗歌从屈原而来:《祭书神文》模仿《九歌》;《哈哈爱兮歌三首》用的是仿骚体;《自题小像》有对离骚诗句的化用;《亥年残秋偶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屈原互映;《湘灵歌》的题材借鉴楚辞,《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的语言及典故与屈原诗歌有关。
1930年后,鲁迅的诗歌虽然也还用典故,但用典相对活络。如《无题》一诗: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首诗初读过去,大约可从字面感到诗人表达了因时局产生的悲痛感,他期待有一个雷声震毁这种接近死亡的局面。诗歌用了一些典故:如墨面,来自《孟子·滕文公》《淮南子·览冥训》中的文字,“动地哀”的典故来自李商隐的《瑶池》。
这种典故简单化的改变,可能跟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认识与行动有关。胡适、陈独秀、周作人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平民的文学》等,提倡文学的去贵族化,他们号召人们整理民歌,希望文学能够为民众接受。鲁迅在1918年,也开始了新诗创作,使用的就是通俗易懂的文字。他的杂文、小说创作中,更可见一斑,《野草》的典故也不太多,诗人更多地通过梦境反映内心情绪和感受。
1930年代后,鲁迅用典时更注意情感与典故的交融。写于1931年的《惯于长夜》,出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文中追忆了左联五烈士的生平以及与他们的交往。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写的是时局,“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由朋友牺牲而表达自己的悲愤。典故与情感就如水乳交融在一起。
借助古体诗形式,描写现代生活的诗歌,是鲁迅的一种尝试,按他的话是说“活剥”。少量的几首诗作如《我的失恋》《替豆萁伸冤》《吊卢骚》都是鲁迅在文中用来“活剥”的诗歌,这些不完全算是作者独创的诗作,作调侃之用。
《我的失恋》是一首“拟古的新打油诗”。这首诗写于1924年,中国新诗已经取得一定成就。鲁迅这时主要的创作精力在小说和杂文上。这首诗的写作据说是针对当时爱情诗的写作拟古风。诗歌套用了张衡的《四愁诗》,与鲁迅先前的古体诗最为不同的是,采用现代汉语中的时髦词汇,如“我的所爱”“爱人”,“低头无法泪沾袍”“仰头无法泪沾耳”“歪头无法泪沾襟”“摇头无法泪如麻”等,讽刺年轻人的矫情。再如《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诗歌原典来自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在1925年发表的《咬文嚼字(三)》中表示对曹植诗的活剥。原文说:“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鲁迅的本意是批评那女师大风潮中校长对学生的态度[2](P48-50)。
还有一类活典,直接来自生活本身,类似打油诗。《教授杂咏四首》分别以四位教授的言行来讽刺人性弱点。如第三首讽刺章衣萍。“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据周振甫版注释[2](P115):上海北新书局曾请章衣萍等编世界文学译本,他曾在《枕上随笔》中说,“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他替北新书局编译世界文学,并出儿童读物,曾预支版税,说:“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大喝鸡汤。”不料有一本儿童读物《小猪八戒的故事》,以猪肉问题触犯了回教徒。1932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把那本书销毁,封闭北新书局,后改名青光书店,才得继续营业。如果缺少对这些事件解释或还原,读者可能会莫名奇妙。此诗鲁迅是写给朋友的。朋友一起经历过此事,读来会心一笑。所以这类诗歌,不求它的创新性或者大众性。只是小范围内,或者说是私人之间的一种友谊交流而已。
鲁迅曾与编辑杨霁云多次说到旧体诗写作:“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3](P638)“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做,后辙忘却”[3](P682),“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3](P699)。所以我们看鲁迅的诗歌写作,于他本人,只当作一种练笔,并没有表现出他特别鲜明的写作特点。或者说,放在现代诗人群中,鲁迅缺少他独有的辨识度。
诗歌毕竟是人生的文字结晶,尽管鲁迅这些诗歌来自于日记、书信、杂文等,不如非诗歌文体能明确看到他具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态度,但还是能隐约看到他一生的痕迹:年少离家的惆怅、节日对朋友的关心、中年对家庭的热爱、晚年的苍凉感——诗歌高度浓缩鲁迅他对于生命的感受。
鲁迅的新诗发表时以唐俟为笔名,作品不多。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梦》《爱之神》《桃花》;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1号发表《花园》《人与时》;1919年4月《新青年》第6卷第4号发表《他》;1928年《而已集》题辞。鲁迅的新诗最明显的特点是:不限韵、不限行、不限节;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说理,暗示现实。
新诗写作与旧体诗写作在语言、构思、修辞以及主题等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旧体诗语言训练相当严格,有平仄、音韵、对仗等多方面要求,新诗的语言因为提倡自由解放,没有特别要求,可用书面语,也可用口语。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⑤和《谈新诗》中,明确主张不模仿古人、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讲求文法等。构思上,旧体诗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范式,新诗的逻辑思维跳跃性相对更大,递进式、盘旋式等都有可能。修辞上,古体诗重视比兴、暗示、象征等手法,新诗写作中也会运用到,但新诗常常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增加诗歌的深度,以及理解的多重性,有时也使用叙事手法,增加细节以强调作品的暗示或象征能力。相对而言,旧体诗更为含蓄稳定,新诗更加直白多变。对能写旧体诗的鲁迅而言,新诗写作对他是一个新的挑战。他可以用简练的文字,他会带着镣铐跳舞。然而,把镣铐取下,他并不一定适应那种无边无际的自由,就像五四初期那批大胆的新诗尝试者那样,突然失去节奏而踉踉跄跄。
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写作有明确目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旧体诗因没有选择公开发表,所以他写作的社会目的不太明确。新诗是鲁迅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表现出新诗歌不同于旧体诗,鲁迅特别放弃了旧体诗的规则,如韵、平仄、字尺,以及比兴、典故、对仗等的使用。他的新诗(包括民歌体诗)着力去表现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主题。周振甫对鲁迅的新诗评价很高:鲁迅的新诗从内容到形式是完全新的,像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锋利得像匕首。它所揭露的大都是当时的重大问题,如《梦》里有唤醒人们起来打破封建铁屋子的含义;如《爱之神》写青年对爱情的觉醒,有冲破封建礼教的作用;像《他们的花园》暴露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手段。这些新诗,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2](P275)。可是,这些评论,与人们对鲁迅的杂文、小说评论又有何不同?反映同样内容的新诗,就一定很好吗?我们现在回头观照一百年前的白话诗,新派诗人几乎都表现了这类主题。我们若带着对诗歌吹毛求疵的眼光看鲁迅的这些新诗作品,会发现,它们是有缺陷的。
鲁迅的新诗写作,多为说理诗。诗歌语言,他尽量做到不用典故,也不求押韵,《梦》《桃花》《他们的花园》等,都是大白话,没有精炼语言带来的节奏感,如果只顾讲求文法,日常性语言入诗,很容易导致描写上的啰嗦,情感缺少起伏,情绪失去张力,费尽苦心描述的结果,就是展现一个画面或讲述一个道理,胡适早期的《尝试集》大致如此,胡适自己反思这类诗就像“放脚的妇人”,带着血腥味,也可用于鲁迅。
比如《梦》这首诗,从语言到构思,笔者不认为是一首好诗。专家们的解读,认为梦是现实的投影,他们将梦还原,解释成现实中军阀官僚等互相倾轧,成为前梦和后梦,像墨一般黑。如果鲁迅只是这么简单地类比,说明他的思维简单化了。笔者觉得这首诗的文本意义,要说的是:梦多、梦乱、梦都是黑色的,但它们还要自夸。不知谁在自夸?做梦,其实是因为身热头痛。能不能来个明白的梦呢?笔者也不认为作者一定在描写所谓的象征世界。读过《野草》的读者都知道,鲁迅擅长描写潜意识活动。至于语言,这首诗还可以精炼化:
梦 黄昏起哄
后梦赶走前梦
墨一般黑
颜色好
谁言
身热头痛 才梦啊
来一个吧 明白的梦
再如,大白话的《他们的花园》不押韵、不对仗、散漫。诗歌意思不变,至少可以修改得更像诗,或通俗好记的顺口溜:“小娃子,卷螺发;/银黄面,略微红;/出破门,望邻家。/花园里,许多花;/用心机,得百合;/白亮亮,似新雪;/拿回家,添血色。/苍蝇飞,绕屋里;/爱污花,糊涂孩;/看不得,舍不下;/望天空,无话说;/想邻家,有好花。”
鲁迅的新诗,语言缺少弹性,句子与句子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失去了节奏感和对比性,即便以短小的故事作为诗歌中心,故事没有戏剧性,显得平淡寡味。相对而言,1927年,《野草·题辞》中的语言极富张力,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充沛。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一个句子,长短句交错,句子含义上有着对立的意味,语言并非白描,而是高度压缩,把人的矛盾性感受微妙地展现出来。在第二节,用了对仗的句式,采用部分排比、反复的手法“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对死亡和生存的欢喜,逻辑矛盾,但诗歌含义变得深沉。在这篇题辞中,矛盾修辞、对仗、排比、音乐性,使题辞具有强烈的诗性。“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成为这一篇题辞的主旋律句子。情绪转折变化,而不是描述、直白到底。
《野草》的诗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丰富中有晦涩、有矛盾、有低沉、有昂扬等复杂的情绪。相对鲁迅的旧体诗的凝练、歌行体的油滑、新诗语言的拖沓,《野草》可以代表鲁迅诗歌的最高成就。集中的《影的告别》《复仇》《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以及《颓败线的颤动》中的片段都是好诗。
鲁迅的现代民歌体诗,周振甫版中有四首《好东西歌》《公民科歌》《言辞争执歌》《南京民谣》,都是1930年代的作品,前三首发表在《十字街头》,署名阿二,后一首未署名。这一类诗为政治纷争的讽世诗,口语写作、言辞尖锐,讽刺意味浓,接近鲁迅的杂文笔法。如《公民科歌》,编了一部这样的教科书:
第一着,要能受,蛮如猪猡力如牛,
杀了能吃活就做,瘟死还好熬熬油。
第二着,先要磕头,
先拜何大人,后拜孔阿丘,拜得不好就砍头,
砍头之际莫讨命,要命便是反革命,
大人有刀你有头,这点天职应该尽。
第三着,莫讲爱,
自由结婚放洋屁,最好是做第十第廿姨太太,
如果爹娘要钱化,几百几千可以卖,
正了风化又赚钱,这样好事还有吗?
第四着,要听话,大人怎说你怎做。
这应该是最彰显鲁迅个性的现代诗篇,给网络时代的读者读,我们会觉得这非常像民间大众的打油诗,对社会弊端进行批评,诗歌形式完全不顾,光着脚在诗歌世界里行走。鲁迅这时抛弃了文人诗歌的写作传统,嬉笑怒骂成篇。
对照散文《范爱农》,我们还可以看到鲁迅在散文与诗歌方面用力不太一样。
范爱农是鲁迅留日时的朋友,性格乖张,落水而亡。得知此事后,鲁迅1912年在日记中写了三首古体诗悼念这位早夭的朋友,后来还发表在绍兴的《民兴日报》上。诗歌采用白描、叙事、借代等方式,把范爱农的经历与性情表现出来。他在最好的年华去世——“华颠萎寥落”,性格高傲,看不起争权夺利的人——“白眼看鸡虫”。因为诗讲究高度概括性,鲁迅在此诗中用兴的方式提及政治环境“风雨飘摇日”,颔联描写范爱农的外形,颈联描写家境,尾联写他的去世。第二首写中国的社会环境,颔联颈联指政府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第三首写范爱农爱喝酒,喝酒醉,“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又联想到“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散文《范爱农》发表在1926年的《莽原》。散文写作,鲁迅比较注意技巧,先抑后扬。他先写留学生们在日本东京客店,对于中国国事的各种议论,其中有一个与大家观点并不一致,而且长相独特:“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在诗歌中,关于这个长相,只有一句“白眼看鸡虫”。由于诗句的高度浓缩,不易还原人物的全貌,更不容易看见他的性格。这是散文的优点。第一首诗的内容只是告诉读者,国家飘零的时候,想起好友范爱农,他也是一个正在衰老的人,性格独特。如此等等,散文中的鲜活生动的细节,在诗歌中是模糊的。第二首诗写范爱农的死因及对他的同情,“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散文中的描写,虽文字不多,但让人印象很深: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诗歌写作的时间早于散文,但是流传并没有散文广,在于诗歌的表现艺术水平不如散文。
鲁迅有写诗的功底,也许正如他自谦所言“胡说八道”,可见他心思不在于写诗做诗人。但从他的诗歌写作,能够看到:一位作家,他要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位置,不在于他写世界性还是写乡土性题材,他应该是一个能提炼细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作家。鲁迅的小说、杂文为启蒙塑造健康的国民,用的是猛药。诗歌于他而言,多为朋友之间的礼赠,具有私密性特征,所以鲁迅没有在诗歌中描写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状。偶有的嬉笑怒骂,也是心平气和,带着游戏性质。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篇》中说过一段话“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比较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专家们对鲁迅的研究,以此为据,相当认真与投入。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反复考证诗歌的创作背景,是针对哪一个历史事件而写,批评什么人或事。如以下的诗歌中,周振甫提及专家们探讨的“大泽”是指湖泊,大泽乡,还是红军根据地。郭沫若说了算还是批注者说了算?[2](P199-200)
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首古体诗,鲁迅写来是赠老友许寿裳的。诗中展现了萧瑟的气氛:人到秋天,渴望笔尖上有春天的温暖感,然而一辈子走过来,沧桑百味。在这样的秋季,很多官员都逃走了,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到茫茫的水边,看那里曾经密密麻麻的菰蒲已经落尽,梦见自己从空中的云坠下来,感觉到牙齿与头发都是寒冷的。凝神听荒野的鸡声,只有一片寂静,起身看屋外星斗,天正要亮了。如果不去了解历史背景,我们能直接读到诗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感受。超越诗人存在的历史境况,使诗歌生命延长。
因此,笔者觉得读鲁迅的诗歌,一是不能依靠他小说和杂文积累的名气和文学成就去评价他的诗歌,必须抹去那些文学光环,把他的诗歌放在历史现场打量,重新做出文学史上的评估;二是诗歌毕竟不同于叙事类作品,在解读时可以适当过滤一些历史事件,把它送回到美学轨道。既然诗歌不是零散的历史事件叙述,那就应该遵照它的写作规律和审美特点去观照它。
鲁迅的杂文、小说,能流传到今天,不是因为他与哪位文人、政客笔斗过,战胜了谁,而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他杰出的智慧,在不同方位闪烁。读鲁迅诗歌,也可如此观。
[注释]
①以周振甫做注的《鲁迅诗歌注》为选本。共收入旧体诗61首,新诗7首,民歌体4首,轶诗2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版。
②郑临川在《闻一多反对写旧诗》中谈到:闻一多介绍老舍时,肯定他以活的语言创造了活的文学,接着就拿旧诗作反衬,针对当时重庆写旧诗成风的现象提出了严厉而尖锐的批评,说:“在今天抗战时期,谁还热心提倡写旧诗,他就是准备作汉奸!汪精卫、黄秋岳、郑孝胥,哪个不是写旧诗的赫赫名家!”《新文学史料》1979年1期。也可参看闻黎明著《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出版社,第615页。③1900年和1901年鲁迅给弟弟写的两个组诗,都是表达离乡的无奈,人与人分别的苦痛,如鲁迅的解释“仲弟次予去春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余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销魂,兄弟竟居异地”参见周振甫注,鲁迅著:《鲁迅诗歌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④参看王维燊:《屈赋与鲁迅诗歌》对鲁迅诗歌对楚辞的语言模仿、主题、抒情形象塑造及艺术借鉴与创新等都做了相当详细的论证,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2期。
⑤胡适曾经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过八事,人们也用来在新诗中。“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金纲.鲁迅读过的书[M].北京:中国书店,2011.
[2]鲁迅.鲁迅诗歌注[M].周振甫,注.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鲁迅.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On Lu Xun's Poetry: Wandering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CHENWei
(CollegeofLiberalArt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Compared with his essays and novels, Lu Xun's poems are few in number and have limited influence. However, his poem creation is not a part of neglect, showing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Lu Xun started to write traditional poetry in his youth, mostly as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and convey his view about life and society. His poetry expressed his feelings and emotions, spoke his ambition and satirized the society. His new poems are not high in response to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ut some of the prose poems concentrated onWildGrassare representative of his poetic achievements. In the writing of poems and prose, Lu Xun has differentiated his pen and his prose achievement is relatively higher.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Lu Xun 's poem research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mention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in current poetry research.
Lu Xun; traditional poetry; new verse; prose poem;WildGrass
2016-11-30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现代散文与诗的关系及其文体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陈 卫(1970-),女,江西萍乡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现代汉诗研究。
I207.25
A
1672-934X(2017)01-0070-08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