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二中学 李春风
问文哪得妙如许,为有素材积累来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二中学 李春风
学生作文无情可抒,无景可绘,无事可记,往往就在于教学中忽略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素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手中有米,让他们妙笔生花,写出具有真实见闻、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文章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记叙文体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学,从让文本素材引领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以及让生活素材鲜活地走进作文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文本 素材 情感 生活 细节 积累
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提起作文学生就感到万分头痛,写什么?怎么写?每天看似日复一日的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感受和思考?许多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写到最后就成了不论什么题目都写成差不多的内容了。无情可抒,无景可绘,无事可记,写作成了一件很折磨人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的对策总是让学生课外多读多写,大量摘抄优美词句,培养语感;在日常进行作文训练时,更多的是在强调立意、构思与选材,甚至如何开头和结尾,这些做法固然不错,可是往往忽略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素材,让文本素材引领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让生活素材鲜活地走进作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手中有米,让他们妙笔生花,写出具有真实见闻、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文章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记叙文体的写作素材积累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语文文本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学生定能感受这些名流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蕴涵的大智慧。
因此,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课内文本的阅读,因为课堂阅读教学担负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习得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多读去感知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深刻的意蕴及表达方法,从精美的语言范例中吸取精华、发展语言、陶冶性情。
1.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素材的积累不仅指语言上的,还是思想情感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深刻感悟的同时,也从中积累许多情感的体验。
如,笔者在教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我边放音乐边动情讲述:夏天日暮时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溪边与朋友尽情地玩乐……学生们听得非常入神,仿佛身临其境,脸上无不流露出向往之情。见此情景,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一首好的词,便是一幅优美的画呢。同学们可把自己想像的画面画出来啊!”同学们一下缓过神来,纷纷拿起笔开始画对诗歌的理解。不一会儿,学生们的作品便“新鲜出炉”了:画面上有红红的荷花,绿绿的荷叶,白白的鸥鹭,清清的湖水,一艘小船正误入荷花深处……画面色彩鲜艳,人物快乐之情跃然纸上。学生一边听配乐,一边画画面,然后通过反复朗读词作,“看”到了形,“听”出了声,“品”到了乐,如亲临其境,阅读兴趣便会得到激发。
阅读兴趣被激发后,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感,阅读便会成为一种满足心灵的需要、一种丰富生活的习惯,学生就能从课内课外的一篇篇文章中获取心灵的触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便会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的积累定会折射在日后的写作中。
1.2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激发再积累的动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东西就成了他们兑换写作的存折,存得越多,越能够取之不尽,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再积累的动力。我们教师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安排一些仿写、练笔的内容,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让学生自定题目,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笔之于书,只要是自己真切的感悟,不必在乎题材大小。
比如,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写写绘景的文章增城旅游景点《美丽的挂绿湖》;还可以仿照朱自清的《春》的写法,调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模拟“春风图”,增城另一旅游景点《迷人的白水寨》等等;学过杨绛的《老王》后,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写写写人的文章《我的母亲》等等。
这样,学生的积累得到了顺利迁移,学有所用又激发了他们再积累的愿望,此时课内文本的阅读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阅读的欲望,阅读便会从课内走向课外,课外阅读反过来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阅读效率,而且还能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正是促使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根本。
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的欣赏;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精心的翻阅; 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生活值得我们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去感受。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一片树叶、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个人、一件小事、一场辩论或是一次出游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体会、感受生活的具体对象。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一定要努力矫正那种泛泛的记叙、空洞的抒情及不着边际的议论,要指导学生努力写活生生的人事景物,写出感触最深的生活细节,抒发最真挚的感受,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感受人间真爱,用爱滋润心田;感受季节之变化,做到借景抒情;感受生活之物,做到托物言志等等。
为了让生活的美在学生笔下汩汩流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为写作积累广泛的素材
鲁迅先生主张“我手写我心”。我也认为我们学生的写作应从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开始,所谓“发乎情”。而能更好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的,不外乎课外练笔。因此,从七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有一个本子,命名为“我手写我心”,以此来记录自己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当然,课外练笔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就只会是一些“账本”,对此,我作了一些规划:七年级时,引导学生关注新的校园,留心校内的人和物,感受校园四季的变化及学校里的欢声笑语,也思考自己在新的环境里的学习和困惑、进步,于是,学生就会写下刚进学校的感受、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后的反思等文章;八年级下学期时,引导学生对过去一年半的初中生活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梦想展开思考,写下以“我的初中我的梦”为内容的带有自传色彩的文章;九年级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心态与变化,围绕“毕业班的班主任”“奋斗在中考前夕的同学”“陪考的亲人们”等话题来写作。这样,学生的练笔本上就会出现校园的风景、学习的故事、生活的百态、人生的梦想等等内容,写作都是自己的生活实感,真挚而动人。
2.2 引导学生深化生活细节,让生活素材变得具体而鲜活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我们的作文从那里入手?不是从审题,也不是从立意、选材,而是从感受入手。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真真切切的感受。”所谓“感受”,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过程中所得到的影响或所获得的体会。有了真情实感才有表达的欲望,而这种感受正是学生个性化写作素材的源动力。学生在作文中, 如果真正有了自己的感受,作文就不再是干瘪无物、枯燥乏味的,而是满溢生活气息的。
笔者在八年级下册一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感受母爱”的写作交流活动,其流程如下:布置学生周六、周日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记下母亲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分享、交流为母亲所做的事及自己的感受——课外将积累的素材写成一篇记叙文——课堂讲评及升格作文。记得当时课堂上分享交流时,有一位同学哭了,她说自己从没有为母亲做过一件事,相反一向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唠叨叨,对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照顾也熟视无睹,听到同学们的心声,想到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操劳,十分内疚,所以哭了。这话一出,同学们纷纷说,自己虽然也为母亲做了事,但相对于母亲为自己做的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趁着这个时机,我便向同学们提出可以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与爱。事后,那个哭泣的女生,将内心感受化为《你的爱,我懂了》,该文文情并茂,一时间班里掀起一股歌颂母爱的高潮。
所以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时指导和督促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放过,想一想,悟一悟,让生活多一点灵动感性的内涵。这样,写作就升华为一件书写性灵、成就自我的事情;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桩乐事了。
总之,写作在本质上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书写性灵的需要,如果不强化学生的感悟积累,则写作最终都不能摆脱僵化的模式反复,成为一种刻板反应。所以,要让学生的作文妙笔生花,就是要让文本、生活的活水素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作文中,给作文带来真正的鲜活之气。
【1】王胜柏.如何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5)
【2】黄昌赛.写作教学要树立三种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7)
【3】何国安.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1)
【4】赵胜启.用好文本这个作文素材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