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安集中学 陈 苗 罗 伟
斯大林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他的思维也就同样是杂乱无章的。”这位伟人从语言的表象分析了思维之路,说明了外部语言是内部语言借以表达的形式。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害怕写作文;二是教师害怕教作文——即怕上作文课。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追根寻源,两种现象,实质相同——他们对作文患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症”。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摸索并积累了一点辅导写作、治疗“恐惧症”的经验,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有物有序,这是对任何一种文字作品的最起码要求——哪怕是小学生的片断练习。简而言之,“有物”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没啥写”“写什么”的难题;“有序”就是指导学生把脑子里模糊的、散乱的、与写作有关的材料加以整理,使之明朗化、条理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先写啥后写啥”的难题。也许有人会摇头说:如此作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是的,有物有序是个老生常谈、屡见不鲜的话题。但我认为:作文的辅导必须从这里抓起,从这里练起。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作文教学都必须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只在每周的作文课堂上正言正色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写作文……然后,嚓嚓嚓题目一出,袖手而坐;也不要在作文课上大谈写作理论,避免把学生作文课上成了写作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三个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积累、观察、思考。积累,包括积累词汇、积累生活。词汇是语言文字的基本构件,是建造“文章大厦”的砖块。要让学生懂得积累词汇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去积累。首先要让学生积累教材中学过的词,其次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中去积累。教师应当懂得:写作在课堂,功夫在课外。例如,我在教中学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摘抄文中的词语,如:菡萏、亭亭的立着、攲斜、遮蔽、慈怜、并蒂等;此外,让学生再收集一些描写水和莲有关的词汇,这是让学生积累词汇。第二步是让学生积累生活。暑期让学生们走进乡村的池塘,感受画一样、诗一般的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去积累。
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这个量的多与少可根据作文者的年级水平而定,也可根据写作范围去定)也积累了一定量的或特定量的生活,然后再动笔作文,学生就感到有话可写、有法下笔了——作文恐惧症就自然治愈了。
在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观察与亲身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及时、正确地指导观察事物的方法。其一,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其二,注重指导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移动观察;或从整体到局部分粗细、分侧重观察;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对图画或建筑物按空间顺序观察;或以时序的变迁进行追踪观察——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小动物的出生、喂养、 长大。
实践证明:积累与观察是写作前的必要准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就会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而在自觉的观察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分析,所以说,在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产生,人就会对事物产生出极大的热情,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的驱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这是治疗作文恐惧症的又一单方。
有一次我班来了一位新同学,黑脸、大眼、外地口音,他成为学校的头号新闻人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让同学们尽快地熟悉这位新同学,之后让大家来写他。同学们大多从外貌、衣着、神态、行为(走路的姿势)、语言、来历等方面去描写他。有几个平时“怕作文”的同学,这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受到了我的表扬和鼓励,这使他们初次品尝到了写作成功的快感和自豪。我接着又找来这几个同学谈话,问他们:写此文前的心情如何?写完后心情又如何?老师讲评、表扬自己的作文之后,心情又如何?最后,我叫他们用笔写下来。很快,每个人都写出来了,对怕作文的学生,抓其作文中的一点长处,在学生中大力表扬,以此来激发其写作兴趣,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表扬、鼓励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兴趣一经产生,就变为学生的原动力,驱使他们在写作的路上,前进,前进,再前进。兴趣,是灵丹妙药治愈了许多同学的作文恐惧症。
另外,在指导作文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写得真实,写得生动,写得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教师应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用笔杆儿说话,我们天天都在说话,用笔记下那些生活小事,就是文章。你的故事、你朋友的故事、你同学的故事、你亲人的故事,学校里的事、家里的事、邻居的事、路边的事、集市上的事,等等,那些看来如芝麻粒、绿豆籽般的小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这些都是你可以用笔去写去记的。不要希望学生去发现什么“闪光点”,写所谓高尚的、伟大的东西,那样做无异于揠苗助长,只会扼杀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