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节气类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主角”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孙汕璐
好文章需要有“凤头猪肚豹尾”的特征,要有将文章的各个要素、环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和耀眼夺目的技能。特别在“猪肚”中更是有料可言,有很多的内容可说。在二十四节气中,更是有着无穷的民间习俗值得关注。在作文指导中,多让学生从习俗中摘录出更多有趣的活动,能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积累丰富的感知灵感。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习俗,都是与季节特征相关。在节气类作文指导中,不妨多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知的习俗,让他们在找出相关主体表达素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丰富认知和深刻体验。话习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淀深厚文化传统和组织语言表达素材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开阔视野的过程中有所积累和感知。
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资源,搜集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如,在立春时,有的同学搜集了与牛相关的习俗,像送春牛,民间的艺人利用手工制作成一个个小春牛,并挨家挨户送去,意味着“送春”。有的农村会在墙上贴上春牛耕地的黄纸,其中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了。有的同学则收集了人们鞭春牛的习俗,人们用纸搭制成一个大牛儿的形象,在牛的肚子里塞满种子、粮食等,用牛鞭抽打,使他们露出来,预示了今天的大丰收。有的同学则收集了儿童在端午节系五彩绒线的习俗,认为此日戴此线对保佑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作用,等等。建立在搜集习俗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使得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能够主动突出重点进行有的放矢描述。
多组织学生围绕各种不同习俗进行表达,帮助他们在主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深厚感知体验,定能使得作文写作富有趣味性和导向性。组织学生针对各自搜集的习俗主动予以陈述,帮助他们在打开表达思维中不断拓展延伸,更能使得作文表达更有多样化,便于他们在主动深入表达中强化认知。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根据节气习俗主动扮演,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深有感触,更能使得作文教学富有真实感。表演习俗为学生积淀了一定的认知,并为他们的写作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借助表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更能使得作文写作有了一定的真实感和多样性。
演习俗,让学生获得了更多额深厚感知体验。如,在一篇题目为《美丽的春天》作文教学指导中,我根据学生对春天的不同理解,组织他们以“春装展示”的形式来表演,很多同学结合在立春、春分、惊蛰等其中的不同习俗予以表演。有的同学表演来自己利用一些树叶枝条变成帽子的形式戴在头上,形成一定的服饰装扮,并通过现场展示的形式来予以陈述。有的同学则以头戴花彩的形式,与其他同学组成了春天的梦幻队,展示了手臂上、头上、甚至脸上都贴上了燕儿、公鸡、绿草等不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里特有的景物。有的同学则模仿了人们在田里耕种、插秧等劳作场景,围绕“一年之计在于春”,通过舞蹈的形式予以展现,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特征,等等。这些不同习俗的表演,能使得学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认知,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发现精彩和生成敏锐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深度体验,让他们的理解思维更为开阔。
学生通过演习俗来强化整体理解感知,便于他们在有针对性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形成更多的真情实感。多融入学生的模拟表演过程中,建议学生围绕其中的相关场景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构想,帮助他们在深入互动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利用感觉器官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帮助他们深化感悟。
利用学生在口语表达、实践模拟中的发现,鼓励他们运用书写的形式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定能使得作文富有深度和广度。利用不同的习俗,鼓励学生有针对性表达自己的认知,帮助他们在深入体味和主动模拟的过程中找到认知切入点,更能使得作文教学富有一定的导向性。
鼓励学生写习俗,让观察和感受成为他们笔端的重要载体,定能使得作文教学更有有语料。如,在《一次有意义的清明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围绕“有意义”主题进行描述,有的同学记述了自己梦境,回到了古代,讲述了有关寒食、祭祖等相关方面的趣事,展现了自己广博的知识。有的同学则记述了自己在清明时节同乡下的小伙伴们找“茅针”( 一种植物的嫩芽,可以吃),挖黄花菜等故事。有的同学则是讲述了自己观看家族祭祖的事情,特别是讲述了家风的淳朴,告诫自己要学先人那样,尽忠为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才。
教师则在学生写作的基础上,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点拨,让他们能够根据这些习俗进行交换想法,以此来开阔视野。注重激励性点评,帮助学生在相关学习借鉴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素材,生成丰富感知和表达素材。
总而言之,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摘录写作表达内容,便于学生在深入尝试中获得更多思维灵感。注重从习俗的相应活动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素材,更利于学生在主动运用中生成丰富的表达方法。借助习俗活化作文指导,让学生在玩学中更为直观感受到写作的轻松和愉悦;借助习俗深化表达运用,让学生在捕捉灵感中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