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变革与应对

2017-03-23 13:14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互联网+

王 钢

“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变革与应对

王 钢

数字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教学效能和共享优质资源具有积极的影响。面对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加速融合,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亟需深化应用驱动,走协同发展之路,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架构。整合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营造多任务的混合式教学;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行伴随式数字化绩效评价,助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无缝对接。

“互联网+”;外语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信息素养;绩效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以大数据处理、移动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渗透,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形态,高校外语教学也悄然步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互联网+”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加快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作用[2],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其中,数字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是优化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对提升教学效能和共享优质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推进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深度变革,有助于打通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跨越数字鸿沟,走向智慧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撬动、挖掘我国各类资源的动力[3]。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思维逐渐走入了教育者的视野,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成为新景观。作为外在推力,它激励着高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探索网络时代的全联接教育。众所周知,数字化教学正是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即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4]。它是集数字平台、资源推送、教学管理和测评答疑于一体的多元架构,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多,是兼具开放性、智能化的交互式教学系统。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教学解构了原有的教学行为链,改变了基于经验的粗放式管理观念,更强调教育生态的多元与个性,彰显出开放共享、精细便捷的智慧教学理念。数字化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程度高。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够设置自主式课程模块和分布式教学资源库,多模态地呈现教学资源。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支持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传统课堂的不断延伸,实现泛在网络时代的无界虚拟教学。二是教学交互性强。融入技术手段,搭建空间交互网络,能够弥合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之间的无形隔阂,增强主体间性,使得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评价,人机间的在线测评更为便利。运用网络技术激发学习动力,改变学习形态,形成高效、高参与的协同学习社区。三是个性化学习凸显。借助形成性学习资源库和精准化学习记录,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多维管控,准确地认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有区别地推送学习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生成个性化学习。总的来说,数字化教学特点鲜明,内在优势明显。数字化教学架构下,教师、学习者和教学资源各要素间相互联动、动态协同,顺应了我国外语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掀开了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大幕。基础设施逐年改善,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然而,建设过程中存在重“点”轻“面”,注重“有形”建设、忽视“无形”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平台的内涵提炼及资源的互联互通。

(一)外语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硬件、软件和潜件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套。教学平台建设初期,高校对外语数字化教学缺乏战略统筹和宏观管理,平台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作为建设主体,高校过于强调硬件环境的先进性,追求硬件设备的规模和档次,而与之配套的管理维护体系相对薄弱,客观上制约了平台功能的利用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数字化教学平台均已建成,但平台封闭运行,内部数据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高,深层次、常态化的数字化应用及数据分析十分欠缺。同时,平台架构下的数字化教学、教研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一体化的教科研支持系统尚未建立,教学平台的集约化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对外语教学的助推作用甚为有限。

(二)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相对滞后

充足的资源是数字化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优质的资源是数字化教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反观当下高校外语教学实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恰恰是个短板。从技术层面看,初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内部缺少统一规划,不同系统互相交错,开放性和对接性较弱,难以实现校内、校际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间形成了信息孤岛[5]。同时,高校之间资源壁垒重重、流转不畅,阻碍了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融通共享。此外,当下外语教材的群体研发处于起步阶段,与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未完全实现数字化,新形态的数字化系列教材以及与课程配套的智能题库等资源相对有限,真正优质的教学资源依然十分匮乏。受到数字化教材格式以及版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同种资源往往无法在不同平台间实现数据交互,制约了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扩充和更新。

(三)外语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师生应对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分布,重构了师生关系,给传统教育生态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在新的教育场景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独享知识霸权,扮演着交流者的角色。由于教学主体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语数字化教学的构建对师生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教师角度而言,教师主导的传统定势尚未被彻底打破,“教师中心论”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外语数字化教学环境下,课程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双回路、个性化学习。特别是以微课为典型的新一代课程的出现,促发了学习革命,推动了信息化高效“学堂”的创建。师生同处于相对均衡的知识场景中,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的是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合成,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管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反馈。然而,外语教师囿于传统观念和技术水平、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信息技术鸿沟。就学生角度而言,大多数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对数字化学习方式并不陌生。面对信息碎片的海量资源,大学生的资源获取、学习利用能力差异较大,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意识薄弱。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应对策略

外语数字化教学主要涵盖5个核心要素:教学平台是基础,数字资源是保障,教学模式是关键,信息素养是支撑,绩效评价是补充。因此,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建设必须以核心要素为抓手,树立问题导向,探索全面解决方案。

(一)深化外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内涵建设

外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内涵建设需要契合高校教学实际,合理规划,统一建设,有效集成不同业务系统,建立基础教学资源、信息管理资源的一体化数据中心。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简化认证环节和身份验证系统,实现单点登录和一站式数据服务。整合集成平台功能,打破融通障碍,消除孤岛效应。积极运用云存储、物联网等新技术,合理搭建云平台,扩大覆盖范围,发挥信息技术智能化、交互化的潜在优势,实现平台架构内同步获取数字化资源。通过各类应用之间的普遍联通、数据共享,形成教学、学习、测评和研究于一体的外语数字化教学共同体,为教学结构的转变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实现平台助力外语教学、丰富外语学习的目标。

(二)健全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外语数字化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数字化的现实需要。它是一种高端的信息交换,传播速度快,利用效率高,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在资源融通共享机制建设中,建设主体应抓住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结合外语教学实际确立资源引进、开发和管理的联动体系,加强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等各类已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明确外语数字化资源建设规范、技术参考标准和共享模式,加快教育资源供给端的质量提升和方式革新,实现跨区域外语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形成多元化、可选择的新供给结构。走差异化数字资源建设之路,通过征集通识性资源,汇聚个性化资源,开发专业特色资源,形成自主开发、项目引动以及合作联动的多途径资源建设模式。对于预设性及关联性数字化资源,需要广泛调动高校、外语教育机构以及第三方资源研发机构的积极性,提高各方在资源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毋庸置疑,资源开发凝聚着参建方的精力和成本,必须加强对外语数字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认可其价值属性,健全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规避产权纠纷,实行有偿共享[6]。通过完善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和技术支持等保障措施,激发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生动力。借助“云+端”技术优势组建“资源市场”,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的交换机制,丰富资源服务的供给模式,实现零散资源体系化、优质资源流动化,缩小一定区域内高校间的数字化资源差距,扩大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受益面。

(三)注重外语数字化教学的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外语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使教学对象和内容载体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个体差异大,热衷于强互动的立体化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拓宽教学方法的创新空间,探索开放教育新生态,成为外语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要义。第一,教学模式混合化。信息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课堂与在线学堂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微课、慕课及虚拟仿真教学等交互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弱化课内与课外、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路径。引入翻转课堂、SPOC等新型教学形态,初探性实践创客学习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知识内化、课内外技能操练的集成式教学。采用问题式和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目的与手段的有效协同。同时,利用微信等自媒体的优势,提供多维度的学生展示、交流平台,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提升学习效益。第二,教学内容个性化。由于传统教学的静态封闭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主体的动态生成性较弱,在内容编排上系统性有余,个性化不足。然而,数字化教学聚合性的内核优势,使得课程内容的个性化设计日趋便利。凭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外语教学设计更为人性化,呈现方式趋于灵活,最大程度融入教师的自身风格和学生的真实需求,改变“千人一面”的桎梏,推动隐性课程建设,打造专属学习空间。第三,教学评测数据化。通过数字化平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及时地进行内容管理和行为分析,直观地呈现空间学习“账单”,让教学与数据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化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鼓励运用数据思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学情分析,借助数据化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策略和认知倾向等微观特征[7]。依据实时数据,改变以学期为单位的评测方式,尝试以某一单元、某个章节为知识元进行评价,缩短评测周期,提高评测实效,让教学更加灵动,学习的“私人定制”成为常态。

(四)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是搜寻、利用和应对信息的主体禀赋,是多维度的能力集合,包括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改进教学能力[8]。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是外语数字化教学开展的有力保证。高校应逐步健全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加强系统化、常态化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考核。以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培训为内容,探索岗前培训、在职研修和远程网络培训等混合研修模式,显著提升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水平。通过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激发外语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自觉性,使其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结合,解决信息技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窘境,实现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相融共生。

作为外语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主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强弱与教学效能的实现密切相关。重塑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外语数字化教学变革的当务之急。为此,高校应遵循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在逻辑,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通识课程体系,采用分级提升模式开设现代学习技术类课程。以学生信息获取和接受意识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服务的意识。此外,加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合理整合,提高学生信息评价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数字化学习中了解自身需求,具备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高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真正体验外语数字化学习带来的便利与实效。

(五)推行外语数字化教学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外语数字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通过精确的评价,可以明晰绩效差距,进行绩效干预。由于教学评价中主客体的特殊性,外语数字化教学的绩效评价需要综合考量评价指标,确立最直接、最深刻的过程评价标准,遵循科学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原则[9],形成制度化绩效评价机制,最终走向伴随式数字绩效评价。从教师教学层面看,应明确绩效评价的基本目的,突出导向功能,既要有奖惩性评价,也要有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做到服务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围绕绩效评价目标导向,不断丰富评价主体和改进评价方式,形成学生、教师、同行和信息技术专家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做到量化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后效性,体现评价的最优效能,发挥绩效评价的正面反拨效应。

四、结语

技术进步改变教育形式,教育信息技术正展现出蓬勃的力量。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外语教学必须顺势而动、主动出击,以技术增强教学,助力数字化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外语数字化教学中的发展瓶颈,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走协同化发展之路,创设实用、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深度应用为驱动力,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形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新常态。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1-1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2017-01-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

[3]周鸿铎.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现代传播,2015(8).

[4]郝增明.数字化学习过程评价的客观指标[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

[5]黄琼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0(3).

[6]马费成.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04(1).

[7]刘润清.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J].当代外语研究,2014(7).

[8]郑勤华,陈悦,陈丽.中国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

[9]马天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与指标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G642.0

A

1673-1999(2017)10-0125-04

王钢(1979—),男,硕士,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2017-07-11

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GXYQZD2016284);2015年巢湖学院课程教改专项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CH15KCJGXM02)。

(编辑:刘姝)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资源互联网+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