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研究

2017-03-23 13:14李晓冰刘著妍
关键词:制约话语语境

李晓冰,刘著妍

语用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研究

李晓冰,刘著妍

话语标记语是当今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尽管存在分歧,但有一点他们是认同的,即话语标记语能够对听话人的理解形成某种制约,提示语境信息,使会话参与者的双方的认知共性得到增加,指导听话人朝确切的方向解读说话人的意图。从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出发,从信息强度、语境一致性和话语信度对话语标记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灵活处理英汉2种语言之间的不同,试从另一视角研究话语标记语的翻译,译出其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语;语用制约;翻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话语生成和理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以句子为基础的语言研究中,被人忽视的话语标记语逐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很多语言学家们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及功能等角度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各个话语标记语的意义提供了参考和借鉴。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给话语标记语归类,而在于描述其在理解语言时的语用推导中的引导和制约作用[1]185。话语标记语的重要功能之一即语用制约。但在现今的语篇中,话语标记语已成为一种高度熟语化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带有规约隐含性意义。所以译者在话语标记语翻译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它们的字面内容进行翻译,而是要理解话语标记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采取其他策略译出其中隐含的意义。我们将从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出发,分析如何实现更为恰当的翻译,从而使话语标记语在目的语环境中更具有适切性和充分性。

一、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意义

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主要有语用制约、提示语境信息、话语组织和语篇构建。此处重点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功能。该功能指话语标记语在读者或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语境过程中产生的制约作用[2],听话人或者读者在对话语进行理解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恢复与关联原则信息一致的理解上,人的认知活动通常有一个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的交际意图,希望双方之间的交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因此,说话人必须有理由相信并努力做到使听话人或读者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此语句中,从而获取一定语境信息,对该语句产生正确理解。可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分为3个方面,即程序意义、态度意义和文体意义,从而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意义。

(一)程序意义

话语标记语中的程序意义有2个方面的定义,一方面是与概念意义相对应的程序意义,即语言编码引导受话者对所属话语理解和推理[3]。另一方面是话语组织中的程序意义,此处的程序意义偏向于后者。程序意义指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中,对话语起到前后上下的组织作用,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话语标记语的一项重要的程序性作用就是对整篇文章起到布局谋篇的作用,也就是对话语的前后上下进行组织。话语标记语中某些“代词”“副词”“连词”具有衔接功能,将语篇中的几个部分连贯起来,比如: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before that,last of all等。它们作为话语中的一个成分或另一个成分可以补充必要的信息,从而使话语达到更加完整的效果,使文章层次分明、条例清楚、逻辑清晰,从而对整篇文档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受话人或读者在听到或见到此类文章时,会更加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二)态度意义

态度意义适用于所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之中,不同的态度意义决定交际双方在面对该话语时采取的不同应对态度。此处便是态度意义在语用制约性中的体现,具体到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上,说话人则需充分注意到听话人即交际对象具体的交际身份、社会地位、交谈的场合等情况。语用制约中的态度意义主要反映在对交际双方语用距离的衡量上,“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4]。在双方交际行为活动发生之前,发话人和听话人会估计相互之间的语用亲密度。对语用距离的感知和推定主要体现于发话人一方,因为发话人是交际行为的发起者。发话人通过自我感知、对听话人的他人概念、同他人交往的经验等,来感知和推定语用距离。而判断这些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场合等各种因素。发话人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根据双方之间的语用距离,选择合适的话语标记语。在某些相同意思的表达上,若双方语用距离不一致,则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话语标记语。

例 1:a.She did not prepare well for the math competition.So,she failed.

b.She did not prepare well for the math competition.After all,she failed.

这2句陈述的事实都是一样的,但评论态度却不同。例1a是客观评价,因为她没有好好准备竞赛,所以她失败了。例1b则带有个人情感,所要传达的意思是她没有好好准备竞赛,毕竟她是失败了。“失败”这个事实反应了她没有好好准备。客观事实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事件,看法和立场可能不同,说话人和不同的受话人之间的语用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就会影响说话人采用不同的态度,表达或褒义,或贬义,或客观中立,这就是态度意义的体现。

(三)文体意义

语言的呈现方式在总体上大致分为书面语和口语。话语标记语也属于语言呈现方式之一,自然在使用上也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是指某些词比较正式,语气庄重,也就是具有书面色彩,主要适用于写作方面。口语则比较随意且常见,往往带有个人化特征,常出现在口头演讲、小品表演等。话语标记语中的某些阐明词,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问题,对话语起到矫正、持续、总结、确认等作用。尽管话语标记语主要是某些连词、副词、形容词、短语、习语以及某些非词汇项(如oh,eh)等言语片段,但是也具备自身的口语化或者书面化色彩[5]。

口头话语和书面用语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书面用语一般具有逻辑和明确性;口头语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不明确性,发话者和受话者在进行交际谈话行为时,发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当时的直接语境背景要求对话语进行选择和控制。发话人和受话人往往出现在交谈之前对交谈内容不明确,从而出现不确定自己想说什么的情况,这样就容易出现话语迟疑、停顿、重复、口误或返回重新纠正错误等问题。交际双方为了保持话语之间的连贯性也会采取其他措施弥补。话语中停顿越多、语调越短、模糊语和“空洞”的词越多,而话语标记语出现的也就越多。说话人会尽量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对话语进行制约,希望传达准确或恰当的信息,从而实现双方的成功交谈。

三、语用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

话语标记语在理解话语结构的语用功能及话语意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的读者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义,因此理解原文是翻译成功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发话人和听话人所处地位不同,听话人需要努力去听懂和理解发话人的话语并识别发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发话人在其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会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决定信息强度,明确明示和隐含信息,因此翻译时应明确信息强度,分清语篇所传达的信息,努力实现真正领会原文的神韵。其次,实现英汉互通要保持语境的一致性,听话人或读者的话语理解很大程度上受语境和语境假设影响,听话人或读者对语境假设理解越准确,说话人越容易实现话语理解的最佳关联。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受话人的话语推理能力以及会话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语境等信息,将话语纳入整个语篇中考虑,注意翻译的灵活性,理清原文前后篇章之间的关系,有脉络地进行翻译。最后,翻译应囊括言者全部之所说。由于不同的主体和视角制约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应恰当地使用话语标记语,努力达到译文内容条理和逻辑结构清晰,信息完整,语意连贯顺畅,避免译文支离破碎。

(一)信息强度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

一句话不论长短都会包含一定量的信息,其中还可能包含额外的信息。发话人会根据交际意图决定话语信息强度,选择明示或者隐含话语信息。隐含是说话者的意向信息不是通过话语构成成分,而是通过话语和语境的关联推理来获得的。英汉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明示和隐含的关系,英语常使用明示手段,而汉语则常使用隐含手段[6]。翻译时则应注意英汉之间的差异,区分出信息强度之间的强弱,优选信息强度高的解读,注意将某些隐含关系翻译出来。

例2:a.这个男的不来,我就不走。

译文:I will not leave unless the man comes.

b.Lily cheated on the competition,our teacher flunked her.

译文:莉莉竞赛作弊,老师没让她及格。

例2a的汉译英中,汉语在没有话语标记情况下,我们理解该句话中隐含的信息是:除非这个男人来了我才走。因此,在翻译为英语文本的时候我们应该加上条件限制语,从而使目标语读者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但在例2b中,隐含的是因果关系,但因为此句的因果关系是很清楚明确的,所以该句英译汉就不需要加话语标记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不确定是否应该将原文本当中的话语标记语译出或省略,或者在没有话语标记语的情况下,不清楚是否应该增加。这样往往导致不能完整地传达原文本,使译文逻辑混乱,反映不出原文本意。此类现象常发生于汉译英时,因此在汉译英中,我们应注意汉语中所隐含的信息,并在英文译本中注意用话语标记语标示出其所隐含的信息,从而使其符合逻辑。如果只是单纯逐字翻译原文本,则容易丢失隐含内容,从而造成逻辑混乱,信息复杂,让人难以理解和读懂。

(二)语境一致性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

Blakemore认为,话语标记语通过为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推导和寻找最佳关联阶段提供某种指导,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话语标记语的某些表达式是程序性的,因为他们制约了话语理解的过程。

话语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影响的,对英汉2种语境的理解相同与否或者有无差异直接制约着英汉之间的翻译。语境指语言环境、前一话语或话段。前面所提到的话语或客观环境,能否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与所形成的语境假设达到一致性,则应利用语用推理,进行合理的语境假设,优选与语境不冲突进行解读与翻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翻译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通常情况下,“when”引导的是表达时空、转折,接因果和推延逻辑关系的从句,但是由于逻辑所具有的互通性,某些表示时空关系的从句应根据逻辑或者语义的需要翻译成因果或转折关系。

例 3:a.Now,when sound bites are getting shorter,when instant messages crowd out essays,and when individual lives grow more frenzied,college graduates capable of deep reflection are what our world needs.

译文:在这个人际交流话语变得越来越简短,传统的写作形式被即时信息所取代,我们的个人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疯狂的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正是那些富于反思精神的大学毕业生[8]99。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例3a中的when译为“当……的时候”,从语义上看是没问题的,但若是译成这个意思,并不能将when隐含的逻辑推理关系包含于因果关系制造。而翻译为“在……的时代”的时候,句中的3个状语从句被高度虚化成背景,从而为后边的主句做了铺垫,所根据的是句内意义分析和该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

b.You said you had posted the letter,when it is still on the table.

译文:你说你已经把信寄走了,可是信还在桌上放着[8]99。

在这句话中,无论是从语义关系还是语用含义上看,都不能将when翻译为“当……的时候”,因为此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关系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一种转折关系,因此应该将when与后面的still一起译成表示转折关系的“可是”。

从以上2个例子可以看出,尽管某些话语标记语有着特定的意思,但由于语境的不同,话语理解和语境假设容易产生冲突,所以应该具体把握语境,合理利用语用推理进行假设,在翻译的时候务必要在英汉语境一致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翻译。

(三)话语信度的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

话语信度应从4个视角分析,首先是主体视角,指说话人意识到自己的话语表达有可能被理解为虚假,随意或偏私之辞。其次是客体视角,指说话人对客体特征的认识会随着客体视角选择的变化而变化,再次是时间视角,说话人对事况的描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方式视角,指说话人对某一话题的阐述会随着表达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话语信度对话语标记语翻译的制约从这4个视角来分析,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态度。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这种立场关系以及某些角色,从不同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过程应符合其特点,这样才能真正的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或看法,读者也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原文思想。

四、结语

话语标记语虽是较小的言语片段,但在话语结构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用制约性是话语标记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由于语用制约性,话语标记语的意义才能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话语意义。话语标记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会话双方话语之间的交际功能,而翻译的作用之一就是传达意义,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交际。因此,语用制约下的话语标记语翻译是必要的。我们从信息强度、语境一致性、话语信度3种制约情况下,对英汉2种话语标记语翻译进行分析,希望使译者能够通过语言背景等各种因素,对话语标记语在英汉2种语言中使用情况进行意识的考察和分析,做出同语境和发话人意图相符合的选择,这样要比仅从母语使用者的角度单纯分析话语标记语的翻译更具有实践意义。

[1]BLAKEMORE 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王保昌.语言系统运作的语用制约[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10(2).

[3]侯国金.语用制约/压制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3).

[4]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17(5).

[5]李欣.英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马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24(5):36-39.

[7]BLAKEMORE 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 1987: 77.

[8]莫爱屏.语用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H315.9

A

1673-1999(2017)10-0080-03

李晓冰(1992—),女,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刘著妍(1966—),女,硕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7-07-20

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从异化翻译观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译略”(TJWW13-017)。

(编辑:王苑岭)

猜你喜欢
制约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跟踪导练(三)2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