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巍然
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僵尸企业”的治理
吕巍然
“僵尸企业”拥有严重过剩的产能,长期占用着国家资源,具有吸血性和依赖性,让中央和地方政府承受着巨大压力。“僵尸企业”受政府的不良干预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死循环当中,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从“僵尸企业”对4个生产要素的危害角度分析了供给侧改革治理“僵尸企业”的意义,指出了治理的困难之处和风险隐患,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协调关系得出了清理“僵尸企业”秉承的几项原则,并给出处置“僵尸企业”的具体对策。
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生产要素;“僵尸企业”
在2016年1月26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在“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中央政府提出的5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举措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1]。其中,“去产能”是重中之重。当前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流通、分配难以正常循环运转,大量产品滞销致使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债务高筑,整个经济体金融风险飙高。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规模较大、效益不佳、债负压力大、长期占据地方有效资源、产能过剩,本该从市场中退出却又依靠政府财政补贴以及银行贷款苟延残喘的、在产业中有重要地位的企业[2]。“僵尸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创新,实行产业组织结构转型和升级较困难。“僵尸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多分布于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为了提升国企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常常采取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宣告破产等方式处理“僵尸企业”。清理“僵尸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环节,但“僵尸企业”存在市场退出障碍[3]。
僵尸企业的存在对土地、劳动力、创新以及资本4个生产要素存在危害。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土地、资金等资源,不仅难为社会、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还使得高效率、创新型高新企业难以获得有效资源,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也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因“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沉淀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僵尸企业”已经是一个空壳企业,企业在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撑下勉强继续经营,员工们机械性地执行上级主管下达的扩大生产的命令,难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市场中低素质的劳动力过剩而高素质人才却供给不足,“僵尸企业”却有大量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无用武之地”。
“僵尸企业”大多属传统制造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产品成本高、附加值低,企业内部库存囤积、债台高筑。同时,其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不完善也导致高端产品产量不足、供给力度不够。
金融机构支撑着“僵尸企业”继续经营,占据大量的金融资本。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企业却缺乏资本支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僵尸企业”破产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数额庞大的不良贷款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也加重了地方乃至国家货币的系统性风险。
“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且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理应退出市场[4]。但是,由于我国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不恰当干预,反而让“僵尸企业”扭曲市场。地方政府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以下难点。
由于中央政府以地方政府的GDP增长情况作为考评官员政绩的标准,所以地方政府采更关心企业的产值而非利润,故而采取各种手段维持GDP的稳定增长。“僵尸企业”破产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GDP下降,影响地方政府政绩。“僵尸企业”破产还会造成社会失业率上升。
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处置“僵尸企业”的目标,往往不惜代价地向“僵尸企业”发放财政补贴、实施奖励措施,加深了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强制性兼并重组“僵尸企业”也会造成社会隐患。由于“僵尸企业”破产会带来巨大的金融债务、财政压力,以及庞大的失业人群,地方政府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使得“僵尸企业”处置迟滞。
有的地方政府长期向“僵尸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地方政府常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地方政府因考虑到自身的声誉并不向上级政府申报当前的困境,更有甚者私自挪用上级政府拨下来的专门用来处置“僵尸企业”的资金,导致了去产能工作不能有效落实。
“僵尸企业”无论是被兼并重组还是宣布破产,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将承受巨大的坏账压力。若债务负担过大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影响银行利率等。
“僵尸企业”无论是产权转让、并购还是破产,员工都将面临失业,其中不乏大龄工人。这些人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生活较为困难的人员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可能会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失业群体容易滋生逆反心理,严重危害着社会安全。
“僵尸企业”通常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影响力,对“僵尸企业”进行兼并、破产等处置会给大量企业造成冲击,导致市场供应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灵、甚至出现金融债务风险。部分地区面临新旧企业资源缺失的双重打击,“新产业未兴,旧产业已死”的产业链“断片”现象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让产业结构更加混乱。
对于拥有优质人力和物质资源的企业,应对其资产、债务等进行全面审查,评估后确定是否给予资金支持。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市场的缺位,政府应布局新兴产业,协调好处理“僵尸企业”和发展新兴企业的关系。
政府应对“僵尸企业”严格审计,请专业的资产评估师对“僵尸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准确地判断并采取合适的手段处置“僵尸企业”,尽可能减小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当前“僵尸企业”处理不彻底大多是由于政府的过分干预。推进去产能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是阻止政府的不恰当干预,端正政府的利益观,让政府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中央机关及上级政府要督促地方政府能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真正地贯彻国家的政策。
政府应弱化对GDP的考核,将产能利用增长率、资产供应扩大率、债务减少率等反映“去产能”成果的具体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标准。“效率制”弱化了地方官员干预企业退出市场的心理,让地方政府集中精力贯彻执行去产能的工作。
建立合理的失业补偿制度,对“僵尸企业”破产后的大量失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安置或补偿;利用好各种招聘资源,加强社会安全的监管,以防失业群体集体反抗的混乱局面。加强统筹城乡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薄弱的农村失业人员优先提供失业补偿基金。
注重人才培养,在各地区设立专门的基金对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缓解社会压力的同时,给新兴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政府注重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继续教育的作用,优化当前的人才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根据“僵尸企业”的处置情况控制银行每年的贷款额度,确保银行资金投放的有效性。大力支持新兴企业的发展、增加失业补偿金。鼓励将“僵尸企业”处理留下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资产,同时政府应全力维护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
建立健全交易市场的诚信体系,让投资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交易。要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注重技术改造,注重企业核心产品及劳务的创新,让广大消费者获得高效用的产品。注重开放式的创新,努力向国外企业输送国内过剩的产能,并向国内引进优质产能。
[1]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J].理论导报,2016(1).
[2]CABALLE RO R J, HOSHI T, KASHYAP A K.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 in Japa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6(5).
[3]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6(10).
[4]王立国,高越青.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化解产能过剩[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F202
A
1673-1999(2017)10-0060-02
吕巍然(1995—),女,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
2017-08-07
(编辑: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