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苕
已觉秋窗愁不尽
◎文 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清·曹雪芹
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也是多事的季节。自古以来,“悲秋”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热衷表现的主题。曹雪芹用五个低调的“秋”字,刻画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致至。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按照五行,秋天为金所主,内应于肺,肺主忧悲,情绪自然欠佳。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现代研究也为其找到了根据,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精神充沛;夜晚其分泌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雨多寒多,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悲秋可以预防,晒太阳是基本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睡眠要有足够保证,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如此足可把“悲秋”变为“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