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讨

2017-03-23 12:00:20阮东彪贺汉魂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阮东彪,贺汉魂

(1.中国社科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讨

阮东彪1,2,贺汉魂2

(1.中国社科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必须正确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解放思想,迎接挑战,从思想、组织、作风、内容和形式上着手,创新路径,提高实效。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高校,如何面对挑战、解放思想、创新路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是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

一、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的大时代,要坚持我国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必然要求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将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而且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普及开来,深入人心,转变为共同意志和精神力量,进而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青年学生、普通公众。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教育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人”这个根本,要围绕、关照、服务大学生这个重点群体,要认清“95”“00”后大学生新特点和移动互联网新要求,着眼于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内心中扎根发芽。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接力棒要不断在青年中传递,才能确保我国的政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而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增加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当前,虽然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出现新的世界格局、新的力量对比、新的文化交流,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意识形态之间仍然有矛盾,甚至越发激烈。我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的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深刻的变革,如果仍用老办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肯定很难奏效,甚至事倍功半。因此,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高校各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与应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大学生大多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是“主课”,如果要求考试,也就是记记背背了事。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仅要求记牢基本的知识点,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引领人生正确发展方向,形成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学模式也是由传统转向现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把大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而不是学习主体,因此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甚微。绝大多数高校强调专业素养,忽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得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应用。其实,社会的发展向高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任务,“一专多能”、“全科”人才、“学习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必需,而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的不二法门。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学风文风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贯彻不够,有主观主义学风文风的痕迹。有些人的学术研究,理论抽象概括,与实际脱节,故弄玄虚,玩弄概念,有经院化色彩,简直就是《反对党八股》列举的不正文风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曾这样总结官员的“说话”能力,“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2]。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形式主义的毛病,在内容上重视当下的理论浅表宣传,轻视对有生命力的传统理论的甄别和创新性选择,诚然重视当下理论有现实针对性,然而时过境迁,极易造成应景式的政治策略宣传的印象,损害其科学严肃性和持久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化。

第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师资问题。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魅力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统一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大众化,这就要求提升师资队伍魅力。高校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处,是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发源地,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总体来说,高校具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资源优势。世易时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变革,更加要求教师要善于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开拓创新,否则就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党的理论创新更新快的背景下,中老年教师如何充电、如何更新观念;青年教师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把握正确办学方向;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建设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信息社会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宣传理论的热情等。

第五,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问题。虽然现在高校公共课的教学都是多媒体,但是也存在只是用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虽然各大高校都运用互联网搞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网页更新之慢,多种新兴网络手段开发之少,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之差依然存在。虽然各大高校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但是单打独斗的多,合作共赢的少,研究方向散乱,无法组建学术团队。虽然各大高校根据上级要求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但方法不到位,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六,学校管理制度、党团机关以及各个部门协作有效性的问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学校各方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合力。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方面,没有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特殊性,在教学制度上,按照规定理论上有实践学时、实践经费,形式上有实践活动,但没有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在科研制度上,按照学术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发表的理论宣传文章不算科研业绩,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校党委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责任主体,但是有些学校党委“务实”,重点管理组织人事,不“务虚”,不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等。

三、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路径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11)高校要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和任务,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也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事物,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张力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由和动力。针对问题,直面挑战,创新路径,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思想上要求高校各方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大学生都要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表明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4]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自信,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学校领导要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贯彻落实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方面,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科研方面,首先要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国梦,同时为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服务,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更要发挥“思想库”功能,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扬中国精神。大学生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本领,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人生正确方向,把自己培养成合格接班人,确保马克思主义者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权。

第二,组织上要协作和互动。高校各个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全校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协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利用好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控,突出实践教学,重视网络教学。同时,会同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术研究,突出科研与教研的关系,与青年工作的关系,与学生工作的关系,突出正面宣传研究与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研究,突出理论研究的时代化、通俗化,服务大学生成长。学校党团部门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建设,与学生工作处合作,加强班级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使这些各级各类组织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本营或者活动中心。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建设健康的社团文化,净化校园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多媒体新时代,坚强网站建设,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思维方式,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各部门通力配合,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学习研究宣传的平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大众的物质力量,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政策,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统筹协调后勤管理部门,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技术服务和后援保障。大学生群体都是青春年少、对未来充满渴望、集体生活零距离接触、学习的内容和面临的困惑等各方面基本相同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在班级、宿舍等集体生活中同辈互动,也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第三,作风上要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求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凸显中国特点;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紧扣时代脉搏;必须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5]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贯彻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在高校就是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大学生、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改变长、空、假的文风,倡导鲜明朴实的文风,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同时,应该经常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批判各种错误、反动的观点和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使大学生能分辨是非,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迎接未来光明前景。

第四,内容上要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理论的力量归根到底在于群众信服和践行,而信服和践行的前提和根据是理论自身的彻底性,也就是有足够的理论魅力和吸引力。我们党是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6],本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能达到应有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身魅力的深度挖掘不够,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解读较多,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分析较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和立场解读有余,而根据时代发展重新取舍不足,对现代西方思潮仍然一律持否弃态度,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教条和对外封闭,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这就要求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教学协调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第五,形式上要继承古今中外传播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比如,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如我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代表艾思奇等理论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验,西方的政治社会化技术。还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经验总结,比如,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鼓励创建“红色社团”作为载体,通过举办活动,做到身体力行。比如语言的通俗化、手段的现代化、考核的多样化,其中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有可为,如利用互联网发邮件,聊QQ,制网页,开博客,建微信。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N].人民日报,2005-05-3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6]孙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8-62.

On the Ways to Popularize Marxism in Higher Education

RUANDong-biao1,2,HEHan-hun2

(1.AcademyofMarxism,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 2.SchoolofMarxism,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205,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olve correctly the essential issue of "Which kind of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how to train students and for whom they train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 battle field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but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during its populariz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related personnel is supposed to emancipate their mind, to meet the challenge, and to innovate the ways from ideology, organization, style, content and form.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higher education; way; effectiveness

2017-05-26

湖南省社科基金(2016YBM09)

阮东彪(1974-),男,湖南隆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贺汉魂(1969-),男,湖南衡南人,教授,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

G641

A

1672-934X(2017)04-0059-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10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