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土红 ,黄怡宁
(1.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与优势
唐土红1,黄怡宁2
(1.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进一步阐释其理论品格与优势,以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是当今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和优势从理论基石看,它兼具求真务实的实践特质;从人文底蕴看,它拥有独具风格的民族情怀;从时代意蕴看,它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从使命担当看,它展示了高瞻远瞩的目标追求。
理论体系;品格;优势
学界对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早已展开,并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学界对其理论品格与优势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即便有所阐释也过于宽泛,并未抓住问题的根本。事实上,所谓理论品格或优势即是一理论显著区别于他理论的风格和形式,是由理论本身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了自身独具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学界亟待探讨和提炼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基石、人文底蕴、时代意蕴和使命担当等四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理论品格是以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之上,将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作为理论的源泉,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合理性确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性的合理化阐释,彰显其理论震慑力与生命力。实践是人之主观付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2](P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百年民族复兴梦的深切期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实践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实践的标识就是改革开放,实践价值诉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本质特征便是求真务实、敢于试验。正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在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并不断彰显理论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词,1938年由毛泽东提出,其原初意蕴就是强调在革命实践中不可照抄照搬教条,而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契合,在中国具体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4](P356)在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它必须要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自己的特点,“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的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的太短”[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邓小平就曾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尊重实践经验,聚焦实践中不断产生的问题,才“倒逼”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对策,由此又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习近平同志也曾用比喻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性,他论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其实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选择适用于本国独特条件的理论和模式,并在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中,根据实践要求审时度势,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理论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求真务实,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明确了目标,并指明了方向。
实践本身是发展变化的,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它也必定伴随中华民族改革发展实践的推进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就是“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必然会为理论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题材,为理论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和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又要在亿万人民伟大创造的生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品格,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又在通过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6]在此,马克思强调了任何理论均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均因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理论都体现了因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在改革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坚持与时俱进,把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及时地从理论上给予概括、提炼和总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和民族气息,具备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节。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遵照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即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国场域”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心血。它的每次理论跃升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最新思想结晶。
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民族习惯不同、文化传承不同,社会主义发展除了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共性”外,必须彰显“个性”,即表现出特定的民族性。列宁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邓小平也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8]在经历“苏联模式”和“文化大革命”劫难后,中国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独特模式。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说到底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具有民族特质、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其基本内涵、理论品格还是文化基因,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中国场域的“中国话语”表达及民族特色阐释。任何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基因,都要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节的浸润,找准理论发展的“民族”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9]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璀璨文明的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民族底蕴业已相当丰厚,民族精神早已滋养国人上千年。在现代化的追梦中,西方理论没有引导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苏联模式”理论也未能引导我们走向富强。长期以来,由于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走了些弯路,相当长一段时间未能体现自身真正的“民族风格”,照搬了“苏联模式”,终因脱离“民族风范”偏离了正确轨道。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才真正找到民族的方位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具体实践相契合,并根据实践发展变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和大众化,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融入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打上了“中国情结”的烙印。它自身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等民族特质,已经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情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的不断民族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既一脉相承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上了民族精神的烙印。在现代化建设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仍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和气节,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吸收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在中国语境下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并将之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特性,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更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自信力。
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出版之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尽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P248)。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248)。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具体国情、具体实际相契合,并因时而变,随势而行,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发展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进而转换为各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和精神风貌,它是在新的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大胆探索理论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理论主张和观点,特别是党敢于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思想禁锢,并提出要创造新观念、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求实精神。1978年12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邓小平痛斥了思想僵化危害,他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P143)。随着时代发展变化,1979年,邓小平又特别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P179)。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展了批判“两个凡是”、克服思想僵化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思想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借集体之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如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有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科学论述,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为其增添了新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超强的时代性和创新品格,是时代的弄潮儿,其突出表现在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朝向多极化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世界,闭关自守注定导致愚昧落后。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顺势而为,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成员,并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涵养。另一方面,在深入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立足中国实际,紧紧把握时代命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增强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置于最突出位置,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涵养,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亦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期盼。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观整个过程,既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又引导我们高瞻远瞩、胸怀若谷,把当前实践与未来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目标价值追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乏有对美好理想社会而奋斗的梦想,如“天下为公”“大同”美好社会的设想,但在阶级社会,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思想由于阶级局限只能成为无奈的叹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继承基础上,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步设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扎根于中国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小康”概念,并认为小康社会就是那种“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社会状态。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上,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们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状态。当前,第一、第二步战略价值目标已经实现,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人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时代在发展,中国正在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设想,为了实现中国梦,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即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11]
从 “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为中华民族振兴艰苦奋斗的卓绝精神。同时,它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更加求真务实,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些目标的完成和实现同样要依赖于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8](P64)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肩负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用“中国理论”“中国特色”化解了部分人心中一时的迷雾,有力回击了“庸俗化的社会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的错误思潮,使广大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标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体认。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标追求的特色优势,同时又必须丰富和发展这一使命担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得以充分展示,不断增强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真挚寄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从“革命理论”发展到了“建设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和品格。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02.
[4]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7]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4-6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11]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5.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Theoretical Virtues and Advantages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NGTu-hong1,HUANGYi-ning2
(1.SchoolofMarxism,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42,China; 2.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developed a unique socialist theory system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follow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n China. How to interpret its theoretical virtues and advantage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has been a heated issue in research and politics.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oretical virtues and advantages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s practice particularity of both pursuit of truth and practic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at it possesses nationality concern with particular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onnotation, that it manifests the innovative virtues of advancing with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ra connotation, and that it demonstrates aim-pursuit with far fores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ssion undertaking.
theoretical system; virtues; advantage
2017-06-0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A006);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63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012QG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德育研究;黄怡宁(1988-),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D619
A
1672-934X(2017)04-0034-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06